關韜是在中國本土培養的第一位西醫,他以自己的勤奮和才智使西醫逐步為中國人接受,促進了西醫在中國的傳播。
立志行醫
關氏家族是廣東十三行行商之一,沒有沾染當時中國輕器用、重科舉、視一般技能為末技的社會風氣。關韜在這樣得天獨厚的家庭環境中,從小就接觸跟他家打交道的洋商人、洋船家、洋教士、洋醫生,見識了在當時封閉的中國人無法接觸的西方文化。
少兒時代的關韜對西方醫學那些實用的技能、新巧的器具大感興趣,定下了行醫的人生目標。
刻苦學醫
關韜的青年時代正值鴉片戰爭的前夜,西方文明正蓄勢待發,準備大舉登陸古老的中華大地。作為西方文明前導的傳教士、醫生,已悄然先行來華,關韜實現人生理想的機會來了。
美國傳教士醫師彼得·伯駕,在十三行首富伍浩官的幫助下,于1835年開辦眼科醫局。這是當時中國僅有的一家西醫院。當時的中國,清政府實行閉關自守的國策,僅對西方醫學開了一條門縫,西醫因此成為西方科學最先踏足中國的學科。醫院開業后,病人日多,雖有郭雷樞傳教士醫師的抽空相助,但仍未解決問題。1837年,伯駕決定招募3名華人助手,以半工半讀帶徒弟的方式傳授西方醫術,關韜毅然前往學習。關韜聰穎好學,人也勤奮,伯駕很喜歡他,對他寄予了厚望,并精心培養。
學醫很苦,單說學制就比其他學科長。醫科也是一門跨文理的學科,涉及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許多科目,尤其與西方文化背景緊密相連。支撐西方醫學的知識體系與觀念系統,迥異于中國傳統的四書五經、八股文章和詩詞歌賦。而且,當時醫局的工作環境和學習條件極為簡陋艱苦。更麻煩的是,伯駕傳授醫術時只使用英語。關韜從未受過系統的西學教育,也缺乏學醫必需的數理化底子。但奇跡就是創造出來的,關韜硬是把醫科知識啃了下來,連英語也漸漸變得流利地道起來。
關韜深得伯駕的器重。他在伯駕的教導下,先是做一些小手術,很快就能獨立施行常見眼病的手術,如瞼內翻矯正、翼狀胬肉、白內障囊內摘除等,接著可獨立施行腹腔穿刺抽液、拔牙、治療骨折及脫臼等,最后還能做腫瘤切除手術。
風范流芳
關韜學習刻苦,完全沒有在優裕生活中長大的富家子弟習氣,臟活、累活、苦活,上去就干;不管是膿血積液,還是蛀牙腐肉,或是傳染病,他都積極動手處理,不避惡臭;無論大事小事,從護理、打掃到手術、診治,他都努力做到最好。他能用心地琢磨如何掌握與發揮好醫療器具的效用,迅速掌握操作技能。工作之余,他還能抓起所能找到的幾本英文醫書,一邊拼命閱讀,把醫學理論及相應的文化知識學到手,一邊聯系醫療實際工作對照研讀,學以致用。關韜的刻苦學習、勤于實踐,使他速成大器,成為一名優秀的眼科和外科醫師。
關韜以令人吃驚的速度在醫界獨當一面,并能擔綱主持大局,在當時中國西醫界和當地人中醫名漸著。他為救治病人沒日沒夜地干,不避辛勞、臟穢,不計報酬,醫風醫德有口皆碑。
從關韜開始,西醫成為中國人從事的一個行業,這一行業對廣東以及對中國近代社會、文化、科技的發展影響非常深遠。
(摘自《神州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