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杲,字明之,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晚年自號“東垣老人”。他是中國醫學史上“金元四大家”之一,是中醫“脾胃學說”的創始人。
李杲出身書香門第,自幼聰穎,沉穩安靜,喜愛讀書。20歲時,母親王氏患病臥床不起,后因眾醫雜治而死,李杲痛悔自己不懂醫而痛失生母,于是立志學醫。當時易水的張元素是燕趙一帶的名醫,李杲求醫心切,不惜離鄉400余里,捐千金拜其為師。憑著他扎實深厚的文學功底,經過數年的刻苦學習,李杲“盡得其學,益加闡發”,名聲超出老師,成為一代醫家大宗。
李東垣對“脾胃”在人體健康中的重要作用有著獨特而深刻的見解。他在張元素的臟腑病機學說的啟發下,結合《黃帝內經》中“人以水谷為本”、“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之說,提出了“內傷脾胃,百病由生”的理論。而內傷脾胃的病因,他認為是“先由喜、怒、悲、憂、恐,為五賊所傷,而后胃氣不行,勞役飲食繼之,則元氣乃傷”。可見他已經認識到了,人的情志變化等精神因素在脾胃內傷的發病過程中起著先導作用,而形體勞役過度、飲食不節,則是另外兩個重要的致病因素。
李杲認為脾胃為人體氣機升降的樞紐。他對脾胃升降作用的認識,從單純對消化的作用擴展為對精氣代謝的作用。人身精氣的傳輸升降,依賴于脾胃的升降來完成。脾胃的升降作用對人體的作用十分重要。因此,如果脾胃的升降失常,將會出現多種病癥,“或下泄而久不能生,是有秋冬而沒春夏,乃生長之用陷于殞殺之氣,而百病皆起,或久升而不降,亦病焉”。他將內傷病歸納為兩種病變:一種是升發不及而沉降太過;另一種是久升而不降,而其根本原因均在于脾胃的升降失常。這樣,脾胃升降失常則成為內傷病的主要病機之一。因為人的健康、生機的活躍、生命的健壯,主要是正氣充足的原因。保護正氣,必須重視脾胃之氣的升發作用。只要元氣充足,則百病不生,而元氣虛損,多因脾胃之氣不升而致。
李杲脾胃論的核心是:“脾胃內傷,百病由生。”這與《內經》中講到的“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的論點有異曲同工之妙,都十分強調胃氣的作用。同時,他還將內科疾病系統地分為外感和內傷兩大類,這對臨床上的診斷和治療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對于內傷疾病,他認為以脾胃內傷最為常見,其原因有三:一為飲食不節;二為勞逸過度;三為精神刺激。另外,脾胃屬土居中,與其他四臟關系密切,不論哪臟受邪或勞損內傷,都會傷及脾胃。同時,各臟器的疾病也都可以通過脾胃來調和濡養、協調解決。但他絕對不主張使用溫熱峻補的藥物,而是提倡按四時的規律,對實性的病邪采取汗、吐、下的不同治法。
在實際治療中,李杲將補脾胃、升清陽、瀉陰火、調整升降失常作為其治療大法。補中益氣湯是他創立的名方之一,也是其遣藥制方的代表。全方由人參、黃芪、白術、陳皮、升麻、柴胡、當歸、炙甘草組成。在用藥上有三個特點:其一,人參、黃芪、白術等補脾胃之氣,以助肺氣固皮毛;其二,用升麻、柴胡,引清氣上升,助長脾氣升發之力;其三,用炙甘草既可補中又可瀉火熱,以防止陰火熾盛耗傷正氣。其中,益氣升陽為主,瀉火為輔,適用于以氣虛清陽不升為主者。若陰火熾盛之象較為明顯,李杲又補充說:“少加黃柏以救腎水,能瀉陰中之伏火。如煩猶不止,少加生地黃補腎水,水旺而心火自降。”
對于苦寒瀉火,或解表散火諸法,李杲有時也不放棄,甚至單獨應用。但其應用是十分慎重的,認為不可久用,因為寒涼太過,可以耗損陽氣。而苦寒太過,更易于傷胃,可導致脾胃更虛。而且非陰火熾盛時,不可選用。其選用瀉火之法的目的,是用瀉火之品將熾盛的陰火清降,以防止過熾的火熱損傷元氣,具有保護照顧元氣的作用。選用瀉火之品使濁陰下降,又有利于脾胃之氣的升發,選用時應適當加入益氣和中之品,使人身正氣有所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