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平
心理學上界限的概念,最初是用來界定家庭里每一個系統該如何互動。簡單來說,就是爺爺輩不該干涉子女的夫妻生活和孫子輩的管教,子女不該隨意介入父母的爭吵。
隨后,這個概念拓展到了更廣泛的人際關系中。當你可以在家庭中保持獨立并彼此尊重,那么在其他關系里就能拿捏分寸,不會輕易受別人影響,擁有人際關系的自主權。
相反,在界限不清的家庭中長大,這種相處模式會如影隨形,被不自覺地帶到別的人際關系中。
例如,你父母經常干涉和控制你,這種相處模式很容易讓你在職場上變成“老好人”,不敢發表自己的意見,特別是面對上司或者氣場很強的人,即使對方提出不合理要求也不敢拒絕。
在與你的愛人和孩子的互動中,你也會不自覺變成你父母的樣子。例如你總會忍不住去查看另一半的行蹤,挑剔他,要求他變成你想要的樣子。而當你為人父母時,本想著要規避父母曾經犯的錯誤,渴望把一切最好的給自己的孩子。這種思想本身就已經不自覺地延續了父母曾經與你的相處模式,因為在你的潛意識里,孩子并不是獨立的個體,而是你的附屬,你給他的才是最好的。
這些都是沒有界限的相處模式在無形中給我們的關系埋下的隱患,一旦沒有及時得到解決,就很可能帶來意想不到的后果。
父母子女:一碗湯的距離
“父母愛其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句話古來有之,把子女的未來安排好,向來是中國父母的責任。但其實,最健康的父母子女關系,應該有一碗湯的距離——父母與子女的居住距離不遠不近,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既方便探望,又保持獨立的空間,這就是邊界感。
兄弟姐妹:管好自己的事
做兄弟姐妹的,雖是血脈相連,但是卻是不同的個體,中國的很多婚姻問題都是“壞事的小姑子”“扶弟魔老婆”,這就是對兄妹之間界限不清晰造成的惡果。兄弟姐妹,最好的方式就是我們相互支持,但是卻要管好自己的事情。
戀人夫妻:既相依,又獨立
當“我養你”突然成了戀人之間最美的情話時,其實,你們之間已經超越了相處的界限。在很多中國式戀人關系中,“你的就是我的,我的就是你的”才是一種常態。很多矛盾的產生也正是因為這種糾纏不清、毫無界限的關系。最美好的戀人其實應該是經濟獨立,感情相依,相信愛情。
朋友同事:不關你的事
我們的身邊總是有很多“熱心人”。他們總是關注著你的一舉一動,甚至替你憂郁著你的生活,對這種人,其實我們缺乏的就是說一句“不關你的事”的勇氣,因為,你沒有劃出你的界限,或者說,你的界限被他們一再打破。其實朋友和同事之間,有一個自我的保護區是最好的相處模式,雖然看上去會有一些冷漠,但是卻是最輕松的相處方式。對于別人的事,我們應該要盡量做到“你不說,我就不問”。保持自己的界限,也不去侵犯別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