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的中藥服用時都需要有“藥引子”,這些“藥引子”不僅可以引導藥物藥力順利到達病變部位,還可以與藥物完美配合,增強療效。
何為“藥引”
關于“藥引”,《辭海》中解釋:“處方中選用某種藥物以導諸藥達到病所”,稱之為引經藥,俗稱“藥引子”。它起源于兩千多年前成書的醫學經典名著《內經》,書中說明了方劑配伍的原則——“君、臣、佐、使”四類訣,要求每個方劑應由四類藥物組成:君藥是方劑中主藥,起主攻疾病的作用;臣藥是方劑中僅次于主藥而居于第二位的藥物,起加強主藥療效的作用;佐藥是協助和制約以上兩種藥物的第三位藥物;使藥就是俗稱的“藥引子”,起率領諸藥抵達病所、調和諸藥的作用。
按現代的說法解釋,“藥引子”起“催化劑”的作用,但不僅僅局限于“催化劑”,還有其他輔助作用,如引藥歸經、增強療效等,有時還兼有調和、顧護、制約、矯味等功效,與中藥、中成藥適當配合,可收到相得益彰的效果。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一書中記載的788種中成藥中,幾乎每一種都記述了應配伍藥引的內容和服用方法。
朱元璋的玉佩做藥引
明朝洪武年間,浙江蕭山有個叫樓英的郎中,醫術高明,有起死回生之術,人們都叫他“神仙太公”。
這一年,馬皇后得了重病,雖經御醫百般診治,病體仍未見好,朱元璋心急如焚,頒旨遍請天下名醫給皇后治病。在得知樓英醫術精湛后,朱元璋傳旨宣樓英進宮。樓英入宮后,發現馬皇后只是因為飲食不節損傷了脾胃,只需用大黃、萊菔子一類極普通的藥就可治愈。
如此簡單的病,為什么御醫們卻束手無策?原來這些御醫們擔心用這些低廉藥物,稍有閃失,追究下來必是罪無可赦。所以為了保險,這些御醫們開的藥方都是如人參、鹿茸一樣名貴的藥材。在洞悉了宮廷世故之后,樓英左思右想,也不敢貿然下筆了。就在樓英為難之時,朱元璋來了。從未見過皇帝的樓英,心生好奇,跪下之時偷眼觀望,無意間看見朱元璋的皇袍上,一塊玉佩晶瑩剔透,心中不禁一動:我何不用皇上的玉佩做藥引提高療效。想到這兒,樓英提筆寫道:萊菔子三錢,皇上隨身玉佩做藥引。
馬皇后的病好了,朱元璋對樓英的醫術贊不絕口。大賞之余,朱元璋對玉石能入藥十分好奇,經過詢問才得知,原來玉石入藥并不是樓英發明創造的,《神農本草經》里早有記載:玉石咸寒,有除中熱、解煩懣、潤心肺、助聲喉、滋毛發、養五臟、安魂魄、疏血脈、明耳目等療效。馬皇后積滯必生內熱,用之為引,正合病機。
現代常見的藥引
食鹽:咸、寒,入腎、胃、大腸經,有清火、解毒之效。治療腎陰虧虛的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宜用淡鹽水送服,取其咸能入腎。
生姜:辛、微溫,入肺、脾經,有發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之效。治療風寒感冒、胃寒嘔吐時,常用生姜3~5片為引,以增強療效。
蔥白:辛、溫,入肺、胃經,有散寒通陽、解毒散結之效。治療感冒風寒、小便寒閉不通時,常用蔥白5~7根為引。
燈芯草:甘、淡、微寒,入心、小腸經,能清心除煩、利尿通淋。治療心火亢盛、小便短赤時,宜用燈芯草一小把為引。
粳米:甘、平,入胃經,有益氣健胃之效。治療火熱病證需用大劑量苦寒藥物時,為防苦寒敗胃,常取粳米一小撮為引,以顧護胃氣,如清暑解熱的白虎湯。
大棗:甘、溫,歸脾、胃經,能益氣補中、養血安神、調和藥性。使用峻烈藥物,如甘遂、芫花、大戟、葶藶時,常取大棗10~15枚緩和藥性,以防止中毒。
蜂蜜:甘、平,入肺、脾、大腸經,能滋養、潤燥、解毒。治療肺虛燥熱、腸燥便秘病證時,常用蜂蜜1~2湯匙為引。
食醋:酸、平,有散瘀止痛、收斂固澀之效。治療婦女帶下、血熱崩漏、蛔蟲腹痛病證時,常取食醋1湯匙作藥引。
紅糖:甘、溫,能補中、祛瘀。治療產婦惡露不暢、少腹冷痛病證時,常取紅糖20~30克為引。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主要用于送服治療脾胃氣滯、食少吐瀉、咳嗽痰多等病癥。
黃酒:酒性辛熱,有舒筋活絡、發散風寒等作用。用于送服治療頸肩腰腿痛、血塞經閉、跌打損傷、瘡癰初起等癥的中成藥,如活絡丸、通經丸、七厘膠囊、云南白藥。每次10~15毫升,溫熱后送服。
菊花:疏散風熱、平肝明目、清熱解毒。主要用于送服風熱感冒、溫病初起、肝火上攻、目赤翳障及癰腫疔瘡等病癥的中成藥,如障翳散、牛黃解毒片等。可單用菊花10~15克煎湯送服,或加茶葉10克同煎送服。
酸棗仁:滋養心肝、補血安神、益陰斂汗。主要用于送服治療心肝血虛、心悸失眠、體虛多汗等病癥的中成藥,如烏靈膠囊、靈芝膠囊等。單用10~15克水煎送服或3克研末送下。
蘆根湯:有清熱、生津、止嘔、止血作用。送服治療外感風熱或溫病初起等癥的銀翹解毒片等尤宜。取蘆根10~15克加水煎湯,以鮮者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