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是新一輪的開始,健康防護格外重要。
南北多發疾病不同
早春,北方地區的氣壓、風速、溫差等還不穩定,干燥多風、溫差大。變化多端的氣候可能會導致心臟血管發生痙攣,加上此時易患感冒,常是誘發心絞痛和急性心梗的原因,患有高血壓、冠心病的人更要注意。
1.注意保暖防寒。
居室內的溫度應保持在15℃~18℃為宜;增減衣服要根據天氣的變化,一件一件地減,被褥也不應該馬上減薄;出門時最好戴上帽子、手套,穿雙暖和的鞋子,全方位防止冷空氣的侵襲,避免突然降溫誘發心腦血管意外。適當的體育鍛煉可以使血流加快,心臟搏出量增加,對心腦血管有益。
2.呼吸系統疾病:慢阻肺。
慢阻肺是一種逐漸削弱患者呼吸功能的破壞性慢性肺部疾病,同時也是容易在春季發作的呼吸系統疾病之一。咳嗽、咳痰、呼吸困難、活動能力下降是慢阻肺的主要癥狀。春季北方日夜溫差大,慢阻肺患者若不注意保暖,也會誘發慢阻肺急性發作。
在飲食方面,慢阻肺患者要少吃高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否則會增加呼吸功耗。慢阻肺患者經常咳嗽導致渾身無力,消耗量大,在飲食上可多吃富含蛋白質的食物補充營養。
3.注意“春困現象”。
春天氣溫回升,皮膚和肌肉微血管處于遲緩舒張的狀態,體表血液供應量增加,流入大腦的血液就相應減少,易出現困乏,保證充足的睡眠和規律的起居生活也格外重要。
南方春季氣溫普遍高于北方,而且大部分地區冬季不下雪。氣溫稍有回升,細菌、病毒等就會大量繁殖,因此,出現流行性感冒等呼吸道感染疫情的可能性更高。
從3月開始,南方逐漸進入雨帶覆蓋區,神經科專家指出,這種天氣容易誘發病毒性腦膜炎等中樞神經系統感染性疾病以及多發性硬化等中樞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等疾病。
1.發熱頭痛有細微差別。
感染性疾病最常見的有病毒性腦炎、結核性腦膜炎、化膿性腦膜炎和隱球菌性腦膜炎。春天是感冒發熱的高發期,而感染性神經系統疾病往往出現在感冒發熱之后。常見感染性神經疾病都會表現為頭痛、發熱、抽筋、昏迷。
如果高熱40℃持續5天,出現頭痛、抽筋、意識障礙等癥狀,很可能是病毒性腦膜炎的表現。如果發熱5天以上、1個月之內,出現頭痛、嘔吐等癥狀,則有可能是隱球菌性腦膜炎的表現。如果低燒5天以上,出現盜汗、消瘦、納差等癥狀,則有可能為結核性腦膜炎。
2.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
中樞性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主要有視神經脊髓炎、多發性硬化等。多表現為反復發作的神經功能受損和漸進式致殘。多發性硬化最常見的表現是視覺障礙、感覺障礙和運動障礙,有些患者從手指開始逐漸身體麻木、眩暈,甚至小便失禁,有的視力下降,有的走路一瘸一拐,表現很像中風。
周圍神經系統炎性脫髓鞘疾病主要有格林巴利綜合征。通常患者會先出現腹瀉、上呼吸道感染癥狀,在5天到1個月內,從下肢開始出現對稱分布的癱軟無力,且癥狀逐漸向上蔓延,有些病人最終出現吞咽和呼吸困難的癥狀。
該病在起病之初容易被錯當成普通呼吸道感染進行治療,甚至有的病人上了呼吸機后才發現是神經系統病變。治療該病的常規方案是采用大劑量丙種球蛋白進行沖擊。
南北都要注意的疾病
1.呼吸系統疾病:哮喘。
預防哮喘發作,首先要避免與發病有關的過敏源接觸。春天百花盛開,空氣中的花粉顆粒濃度顯著升高,這些飄浮于空氣中的花粉可以誘發或加重哮喘。
其次,要預防呼吸道感染。春天天氣冷熱變化較大,晝夜溫差也大,呼吸道容易感染,而呼吸道感染與哮喘的發作密切相關。
第三,居室環境要適宜。地毯、沙發、空調里的灰塵中往往寄生著看不見的螨蟲、霉菌等微生物,春季的氣溫、濕度很適合它們生長繁殖,而這些微生物也可誘發或加重哮喘。
第四,防治變應性鼻炎(也稱過敏性鼻炎)。有資料表明,哮喘患者中有60%左右的人患有變應性鼻炎。哮喘合并有變應性鼻炎的患者,在氣管吸入糖皮質激素治療的基礎上,積極控制鼻炎能明顯減少哮喘的發作頻率,并減輕哮喘的癥狀。
哮喘患者外出時應隨身攜帶沙丁胺醇或特布他林氣霧劑,以備哮喘發作時緩解癥狀。
2.過敏性疾病:花粉癥。
花粉癥,俗稱花粉過敏,其主要癥狀為鼻癢、打噴嚏、流鼻涕、眼癢流淚、耳朵癢、嗓子癢,有5%左右的花粉過敏還會引發哮喘。花粉癥的治療也需要依據具體情況來制定方案:第一種情況是對癥治療。過敏已經發作,那就針對病情服藥或噴藥。第二種情況是預防性治療。比如使用鼻內噴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的患者,可以在了解自己病情和發病規律的基礎上,適當提前使用,這樣也更有利于藥物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