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叢艷 張懷明
療養地理學是一門研究不同療養地理區域內的各種自然療養資源與人生命、健康和人文因素的關系,它強調利用自然療養因子增強人體的自然免疫力及對各種疾病的自然治愈力,維護機體生理平衡,促進健康。在中國現存最早的中醫理論專著《黃帝內經》中,就有如下描述:“人生于地,懸命于天,天地合氣,命之曰人,人能應四時者,天地為之父母。”它所強調的人體本身為一整體,又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的養生觀,著重體現了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思想。所謂“人與天地相應”,指的便是人類的健康與自然界的密切關系。
本刊自今年第1期起,將連載由孫叢艷、張懷明主編的《療養地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為大家介紹自然療養資源及人文療養資源所具有的不同療養能力,旨在幫助人們利用各種療養資源增強人體體質、預防和治療疾病、促進機體康復。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有很多地方是起伏不平的山地和丘陵,山地占全國面積的43%。這些地方除受緯度和海、陸的影響以外,還因山的高度、大小、坡度、坡向等種種因素的影響而具有獨特的氣候狀態,稱為山地氣候。在適于療養的海拔1000~2000m高度的地區,兼有多種氣候類型的特征,對人體健康有利。山地峰巒疊翠、山澗起伏,綠樹成蔭,山花盛開,淙淙泉水、瀑布疊加。秀麗的自然景觀,令人心曠神怡。山上氣溫、氣壓較低,風速較大,太陽輻射充足,有大量紫外線,山澗急流的瀑布和溪澗含有的大量陰離子,使空氣特別清新,細菌及灰塵較少,污染少。近年來,通過人口普查證實長壽者多在山區,提高了人們對海拔高地的地理環境以及對人體健康影響作用的認識。
山地氣候與人體健康
山地環境對人體健康較為有利的高度范圍是中、低山區,即海拔高度在500~2000m的區域,它對人體健康有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山地氣候的療養效應和山地環境。位于長江流域的峨眉山、黃山和廬山更以其獨特的景色、秀麗的風光、溫涼的氣候,成為山地療養的勝地。在山地療養,海拔高,低溫,太陽照射強烈,紫外線含量較多,氣流活躍,空氣清新,負離子含量大,氣候呈垂直分布,形成山地療養氣候。除了山地氣候有益于療養之外,由于山上氣溫低、積水少,昆蟲、病菌的繁殖受到抑制,不利于以昆蟲為媒介的傳染病(如瘧疾、斑疹傷寒)的發生,加上山上人口密度低,環境幽靜,大氣中塵埃、細菌與花粉等物比平地少,受現代的環境污染較少。居住分散,流動不大,也不利于傳染病的流行。
我國部分名山的山上與山下的溫差,在7月份平均氣溫可相差7℃~10℃,最高溫差可相差13℃~15℃。另外,在高山地區,太陽光照條件優越,紫外線輻射強烈,再加上豐富的森林氣候資源,能對人體的生理產生明顯影響。
山上經常是云霧繚繞,豐沛的降水給植被的繁衍生長提供了極為重要的氣候條件,而茂密的森林植被又產生明顯的降溫作用。一般林地的地表溫度要比空曠裸地低10℃~20℃,林中的氣溫比空曠地低2℃左右,林地面積越大,降溫作用越明顯。海拔1000~2000m,適合建立療養區,一般認為1500m以上的山地氣候才會對人體產生明顯的影響。高山氣候空氣清新,負離子豐富,陽光充足,紫外線強,有利于鈣、磷代謝。高山氣候由于大氣壓和氧分壓降低,能使人呼吸加深,肺活量增大。
生理和治療作用
隨著海拔高度的升高,氣壓下降,氧分壓下降,肺內氧分壓隨之下降,會出現血氧飽和度降低,人體為了適應山地環境,生理功能會發生一系列變化。據臨床觀察,在山地海拔1550m處停留僅1小時后,肺通氣量和肺活量增加,腦的血流量增加,小便酸度上升,血糖輕度下降;停留4天,呼吸功能進一步提高,紅細胞沉降率增速,血中纖維蛋白原增多;停留15天后,尿中17-酮和皮質酮排泄增多,促紅細胞生成素在低氧環境中分泌增加,后者能提高血紅蛋白合成和血液攜氧能力,從而使血液中紅細胞、血紅蛋白含量增高,酸度細胞減少。
據研究,紫外線通過皮膚對人體產生影響,黑色素氧化,皮膚中維生素D及組織增加,刺激胃酸分泌,血液中血紅蛋白及鈣鎂含量上升,促進蛋白代謝,促進甲狀腺、腎上腺的功能。利用山地進行裸浴不會受到任何污染危害,是空氣浴的優質理想之地。清晨人們可以處于山地的自然環境中,讓低于體溫的環境氣溫對人體產生寒冷刺激,在這一冷因子的反復刺激下,通過反射機制,增加機體產熱過程,使機體能迅速地適應和抵御外界氣溫的急劇變化。
人們可充分利用山地的自然條件來療養、避暑、爬山、游覽和散步,通過這些活動,使心血管系統功能得到鍛煉。為了利用山地氣候給機體帶來的好處,以在山上住1~3個星期為宜,過了這段時間,機體就會出現適應現象,如紅細胞和血紅蛋白的增加一時也會停止。因此從療養的角度講,在山上住得太久似亦無必要。
適應證和禁忌證
1.適應證
山地氣候兼有多種氣候類型的特點,從谷底到山頂,可以進行不同類型的氣候療養,如森林療養、溫泉療養和日光療養,其中特別是日光療養,日光中紫外線的直接作用是殺菌,而人體組織在紫外線作用下,能形成特殊的物質,有利于核酸結構的恢復;還能形成人體內的維生素,對治療淋巴結核、風濕等有一定的療效。糖尿病病人在高山療養會使血糖降低。另外,適于山地氣候療養的疾病還有支氣管哮喘、代償良好的結核、百日咳、變態反應性疾病、精神分裂癥、貧血、偏頭痛、腦震蕩后遺癥中的頭痛等。據國外研究證實,山地氣候還對慢性鼻炎、喉炎、過敏性哮喘、動脈硬化、血液疾病、代謝性疾病、銀屑病等均有良好效果。
2.禁忌證
山地氣候各種氣象要素的變化復雜而且又存在一些獨特的氣候現象,如山谷風、焚風、布拉風等往往使人們很難適應,甚至會引起一些疾病及地方病,如咳喘病、支氣管炎、風濕病以及其他一些高山病等。根據高山氣候對某些疾病不利的狀況,可使潰瘍病人病情更加嚴重,晚期高血壓、心功能代償不全的心臟病人等都不宜進行山地療養。在山地療養應注意收聽(看)天氣預報,一些天氣對疾病有不良影響,如氣旋和鋒面天氣易發生心肌梗死,霧天易使支氣管炎發作,風暴、下雨天易誘發癲癇發作。應做好不同天氣形勢下對疾病的預防工作。
(摘自《療養地理學》人民衛生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