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楨 高琳
枇杷清肺飲是《外科大成》中的名方,組成是枇杷葉、桑白皮、黃連、黃柏、人參、甘草;功用是清肺除痤、解毒散結;主治粉刺、痤瘡,癥見面部或胸背出現的粟米樣紅丘疹、膿皰,破后出白粉汁,反復發作,紅腫、痛癢,膿腫、結節交替,顏面潮紅、鼻息氣熱、脈弦數。
痤瘡多發于青春期的青少年,病位在顏面和胸背的皮膚,病邪性質屬熱屬實,在古代屬于外科瘡瘍。由于肺主皮毛,故本病屬于肺經病變,以肺經的風熱、血熱為主。風熱血熱之性上炎,故頭面胸背多受病,且因風邪的發散之性而表達為外透的紅丘疹,血肉腐敗后化而為膿。肺的積熱可因脾胃熱甚的傳變而起,這是“母病及子”的傳變規律。過食肥甘厚味,脾胃積熱是本證最大的誘因。此外,沖任不調或氣滯血瘀亦是導致本病的重要基礎。故本證立法以清熱解毒為主。
枇杷葉入肺胃二經,瀉肺降火、和胃下氣,正對本證的病機,故既可清熱瀉肺、解毒消腫以治療面部之紅丘疹,又可清胃下氣以和胃,是治療粉刺、痤瘡的代表性藥物。而桑白皮瀉肺行水,使肺熱從小便而出;黃連、黃柏均能清腸胃中結氣積熱;人參、甘草健脾和胃而瀉陰火,也可托毒外出,還能反佐寒性藥物。
綜觀古典方書,治療痤瘡、粉刺的方藥罕見,因為此類疾病除了影響美觀外,對健康并無大礙,所以一般醫家不屑于治療這樣的疾病。清代早期的《外科大成》是中醫外科的代表性著作,在痤瘡方面做出了治療安排,收集編輯了本方。該書作者祁坤在清兵入關后即奉召入太醫院,官至太醫院院判。但是,很多人知道枇杷清肺飲卻是通過《醫宗金鑒》一書,這本書正是祁坤的孫子祁宏源奉敕與吳謙同修,并以其祖之《外科大成》為藍本,使得家學得以發揚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