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衛
一、 農業可持續發展中的土壤肥料問題
(一) 不科學施肥或過度施肥
施肥能夠提高土壤的肥力,從而促進農作物的生長。但是目前施肥過程還存在諸多問題,例如施肥過度、施肥不夠科學合理,從而惡化了土壤的環境。例如,氮磷會使得地表上的水產生富營養化的問題,如果農民在施肥過程中使用了較多的氮磷肥,那就會極大地影響到地表上的水資源;如果農民使用還未完全腐熟的有機肥或者含有有毒元素的化肥時,不僅會造成生物污染,還會帶來化學污染,加上土壤上其他物質的污染和堆積,久而久之會嚴重破壞到土壤的結構,極大地降低土壤的肥力。
(二) 土壤中有機肥料數量的減少
在土壤中,一個重要的組成成分就是有機質,有機質直接影響到農作物的生產。在過去,人們主要使用的肥料有四種,分別是人糞、圈肥、餅肥和堆肥。后來人們逐漸開始使用化肥,化肥逐步成為主要的肥料,但很多農民未能正確使用化肥,沒有按照說明和要求來施用化肥,只想一味地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卻導致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急劇降低,土壤的養分流失速度加快。目前,我國很多地區的土壤物理狀態較差,緩沖能力較低,土壤中含有大量的肅然胡,都超過一般的土壤都是缺少磷元素和鉀元素的,這嚴重阻礙了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 土壤養分比例失調
施肥的合理性和科學性能夠保證土壤中的養分始終保持平衡狀態,例如有機肥和化學肥料之間能夠實現互補,土壤可以始終保持著最好的肥力狀態。但是,目前很多土壤都存在養分比例失調的情況。在上個十級的八十年代,肥料中有60%是有機肥,有40%是無機肥,但是在九十年代,有機肥的用量變成了30%,無機肥的用量高達70%,這也就導致了土壤中的氮磷鉀比例非常的不均勻,如果長期使用單質化肥或者濃度較低的化肥,減少高濃度化肥的使用,就會導致農作物缺少必要的氮磷鉀元素,而元素比例的失調就會導致農作物出現營養不良的問題。
二、應對農業可持續發展中土壤肥料問題的措施
(一)完善法律法規
我國耕地保護方面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缺少必要的保護機制,耕地的實際保護效果較差。因此,我國需要認識到耕地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建設的重要性,進一步調整和完善法律法規,建立一個完善的法律制度體系,保證耕地科學合理的使用。各級政府也要關注耕地資源的保護,避免出現破壞耕地或耕地被占用的問題,重視農業用地的科學管理和利用。
(二) 以有機肥為主,化肥為輔
保護好耕地就可能保證耕地的質量,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一個良好的耕地不僅具有深厚的耕作層、良好的理化性能、較強的保肥供肥能力,還具有協調水肥弱氣、良好蓄水保墑和緩沖的能力,同時避免土壤出現污染。因此,要想更好地實現耕地的保護,就需要保證土壤養分的保持、提高和供給。
以前農業生產一直都保持著施用有機肥的習慣,在以后的農業生產中,也要始終遵循此原則,有效結合有機肥和化肥。如果土壤的基礎條件較差,就需要利用有機肥來改善土壤的情況,把有機肥和無機肥合理的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科學合理的施肥體系,同時還要根據不同農作物不同的施肥需求來提供不同的肥料,保證土壤能夠始終保持均衡的施肥能力。如果土壤的基礎條件較好,就需要保持養分投入和產出之間的平衡,逐漸加快農田系統中能量與物質之間的有效循環,讓土壤能實現供給營養元素的均衡化。
(三) 研發新型化肥和施肥技術
傳統化肥的施入模式容易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這也是影響農業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幾年,全球各地都在加大肥料利用率提高技術的研究力度,目前已研究出一個新興的肥料,即:緩釋肥和控制肥。緩釋肥和控制肥的有點是,其釋放出來的養分能夠滿足農作物的需求,從而降低肥料的損耗,提高肥料的利用率,同時還不會造成環境污染。
利用現代化的檢測技術和定位技術,更加精確的檢測和管理農田養分,為科學施肥提供準確的數據支持。首先可以把農田劃分成幾個操作單元,并注明該單元的具體條件,其次在根據實際情況調整肥料的投入量,以此來保證肥料利用率的提高,減少因肥料浪費而造成的成本損失,同時還可以實現環境的保護。
(四) 重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和土壤改良
第一, 廢棄物資源和利用。農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會產生較多的廢棄物,如果直接排放這些廢棄物將會污染到周圍的環境,還會造成土壤性能的降低。因此,重視農業廢棄物的利用是非常重要的,不僅可以充分利用資源,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還能夠減少土壤的壓力。
第二, 重視土壤的改良。土壤改良可以改善目前的土壤結構,尤其是一些出現較為嚴重的板結或透氣性較差的土壤。例如,改變農民的生產理念,按照規定和要求進行生產管理,完成土壤的深翻處理,科學合理地進行施肥,慢慢實現土壤結構的改善。
總而言之,土壤結構的破壞、土壤養分的流失都會影響到農作物的生長,因此需要完善耕地保護相關法律法規,改善土壤的結構,解決土壤肥料存在的問題,利用現代化的技術來檢測土壤成分,制定科學合理的施肥計劃,最終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453003河南省新鄉市土壤肥料工作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