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夕 林頊 李紅娟 張一民 周坤 代青松

摘 ?要:為了了解北京市中老年肢體殘疾人身體素質水平的現狀,并研究北京市中老年肢體殘疾人不同BMI指數對身體素質變化的影響, 及對中老年肢體殘疾人體質健康發展的相互關系,為提高中老年肢體殘疾人體質健康水平提供依據。運用文獻資料、體質測試、頻數分析和相關性檢驗等方法對北京市5個城區部分中老年的體質指數和體質健康測試指標進行分析研究。中老年肢體殘疾人BMI比相同年齡段健全人高,肺活量、心肺耐力值比相同年齡段健全人低;肺活量、心肺耐力值隨著年齡的增加減小;中老年肢體殘疾人BMI正常組中肺活量、最大攝氧量數值最大,在肥胖組中數值最小。BMI數值可以作為中老年肢體殘疾人體質健康的預測指標;在對中老年肢體殘疾人制定運動干預時,應該分不同體重指數制定。
關鍵詞:中老年 ?殘疾人 ?BMI ?心肺耐力
中圖分類號:G804.2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b)-0011-03
國民體質不僅是衡量一個民族健身水平的標準,也反映一個國家社會和經濟等方面的變化[1]。目前我國國民體質監測系統主要是針對肢體健全的人群,因此在殘疾人體質健康這一研究的文獻很少,而且關于殘疾人體質的研究主體多為智力障礙老年人或者是肢體殘疾學生,而以肢體殘疾成年人為對象的研究還為空白,由此可見現行的國民體質監測結果不全面,代表性不全面。因此,關注殘疾人的健康問題在全世界范圍內變得尤為迫切[2],必要性突出。荷蘭格羅寧根大學的Marieke J.G.Van He[3]在研究中指出獨立于其他體質要素,行走耐力、握力是預測殘疾的重要因素,無論對于男性還是女性在預防殘疾方面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是通過查閱關于我國體質測試標準的資料,結合肢體殘疾人體質特點對北京市5個城區的中老年肢體殘疾人進行體質測試,了解北京市中老年肢體殘疾人體質健康現狀,為提高中老年肢體殘疾人的體質健康及體質健康的研究提供參考。
1 ?研究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北京市4個區(朝陽區、海淀區、西城區、豐臺區)40~69歲生活能夠自理的中老年肢體殘疾人194名,其中男性113名,女性81名,通過在各城區宣傳和講解招募而來。
1.2 研究方法
1.2.1 形態學測試
身高、體重測試,按照國家體育總局2003年頒布的《國民體質測定標準手冊(成人部分)》中有關操作進行測定。計算體質指數( body mass index,BMI)值,BMI=體重/身高2(kg/m2)。
1.2.2 心肺功能水平測試
(1)肺活量:測試者在深吸氣后,作一次最大的呼氣所能呼出的氣量。
(2)心肺耐力:采用功率車遞增負荷測試,選用ACSM老年人運動遞增負荷,在測試過程中采用動態心電測試儀(customed)對受試者的心律進行監控,并在每等級的最后15s對受試者進行RPE的詢問,并記錄測試過程此時的心率、血壓、攝氧量。測試前告訴受試者根據自己的自身情況進行試驗,如果在測試過程中出現身體不適的狀況時及時告知測試人員,在測試過程中測試人員需要隨時關注受試者的狀態。
參照WHO、國際肥胖研究協會等對亞太地區肥胖及其治療的定義中對BMI所規定標準BMI<18.5為偏低體重,18.5 ≤BMI<23.9為正常體重,24≤BMI<28為超重,BMI≥28為肥胖為依據[4],分為偏低、正常、超重、肥胖4個組別。
1.3 數據處理
采用SPSS 20.0對輸入的受試者的信息和測試結果進行分析。
2 ?結果
2.1 中老年肢體殘疾人的基本信息統計
由表1可得出,中老年肢體殘疾人男性在50~59歲時BMI最大,60~69歲BMI時最小;肺活量隨著年齡的增大呈遞減趨勢,在40~49歲組中最大,在60~69年齡段最小;最大攝氧量隨著年齡的增加呈遞減趨勢。中老年肢體殘疾人肺活量隨著年齡的最大呈遞減趨勢,在40~49歲組中最大;最大攝氧量隨著年齡的增加呈遞減趨勢。將表1的數據與國家體育總局的全國《2014年國民體質監測公報》進行比較,結果發現男性各年齡段的BMI都比健全人群高,女性60~69歲年齡段BMI值比健全人低,40~49歲、50~59歲年齡段比健全人群高;男女性的肺活量、心肺耐力數值都比健全人群相對應年齡段低。
2.2 中老年肢體殘人BMI指數分布比較
抽樣調查顯示女性偏低體重人數占女性總人數4.9%,高于男生偏低體重人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5.54,P<0.05);女性正常組人數占女性人數的42.0%,高于男性正常組的人數,且與男性之間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超重人數占男性人數39.8%,與女性之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明男性超重人數的比例遠高于同級別女生(見表2)。
2.3 不同BMI指數中老年肢體殘疾人身體素質變化趨勢與相關性
男、女肺活量成績均隨著BMI值上升而降低,呈負相關(P<0.05),表明BMI超過正常值以后,中老年肢體殘疾人的呼吸肺通氣功能下降。統計數據顯示男、女生最大攝氧量大小與BMI值呈負相關(P<0.05),在正常組中最大攝氧量值最大,說明BMI在表超過正常值以后,中老年肢體殘疾人有氧耐力能力顯著下降,如表3所示。
3 ?討論
通過查閱文獻發現,現有文獻主要都是從殘疾人心理、殘疾人體育鍛煉水平為切入點對我國殘疾人某一單項體質健康的相關情況進行了研究。吳曉薇[5]在研究中比較了肢體殘疾人與正常成年女性心肺耐力的發現,肢體殘疾人的最大攝氧量比我國正常成年女性低。本研究中發現,中老年肢體殘疾人的肺活量、最大攝氧量水平比相同年齡段健全人群低,這不僅肢體殘疾人參加體力鍛煉較少有關,并且也與肢體殘疾人的生活出行方式有關。在調查中發現,80%的肢體殘疾人都沒有體育鍛煉的習慣,并且在日常生活中他們過多的依賴輪椅或者輔助器械出行,Hoffman[6]和Davis[7]在研究中發現,肢體殘疾人長期的輪椅生活會對其體質健康造成較為嚴重的影響。因此,缺少體育鍛煉和長期的輪椅生活時造成肢體殘疾人體質健康水平低下的主要原因。
在BMI對健全成年人群體質健康影響的研究中發現,BMI與身體機能、素質大部分指標都有顯著的相關關系[8],并且BMI超出正常范圍,某些體質健康指標評分將會下降[9]。當對BMI進行分層研究中發現,健全人群中的身體機能和素質指標在BMI正常組最好,肥胖組最差[10]。在本研究中發現,當中老年肢體殘疾人BMI超出正常范圍時肺活量和最大攝氧量都出現了下降的趨勢,正常值內肺活量和最大攝氧量值最大,肥胖組中肺活量和最大攝氧量最小。因此,BMI不僅可以作為預測健全人群體質健康的相關關聯指標,并且也可以作為中老年肢體殘疾人的體質健康預測指標。
參考文獻
[1] 中國學生體質與健康研究組.2000年中國體質與健康調研報告[R].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劉燕.影響我國殘疾人體質測試進度的因素分析[D].成都體育學院,2015.
[3] Van Heuvelen M J G, Kempen G I J M,Brouwer W H, et al. Physical Fitness Related to Disability in Older Persons[J].Gerontology,2000,46(6):333-341.
[4] Steering Committee.The Asia Pacific Perspective: Redefining Obesity and its Treatment[M]. Melbourne:International Diabetes Institute,2000.
[5] 吳曉薇.采用上肢交替舉啞鈴運動測試下肢殘疾人最大攝氧量方法的可行性研究[A].中國體育科學會.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三)[C].2013.
[6] Hoffman D M D.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Training in Quadriplegics and Paraplegics[J].Sports Medicine, 1986,3(5):312-330.
[7] Davis G M,Kofsky P R,Kelsey J C,et al. Cardiorespiratory fitness and muscular strength of wheelchair users[J].Canadian Medical Association Journal,1982,125(12):1317-1323.
[8] 周慧,林宇,孫濤.濟寧市成年人IBM與身體機能、素質關系的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9,25(6):73-132.
[9] 林宇,周慧,劉春霞.成年人身體素質指數與體質健康指標的關聯性研究[J].濟寧醫學院學報,2012,35(1):54-56.
[10]王雪芬.體重指數對河北省不同年齡段成年人身體機能和素質的影響[D].河北師范大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