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紅 陳華 李朝
摘 ?要:本文利用文獻資料、對比分析等研究方法,對刊載在我國體育專業類核心期刊及運動醫學領域核心期刊上的有關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的文獻進行綜述研究,對選手傷病率、損傷特點、損傷的產生原因、損傷的預防幾個方面進行研究現狀分析,并進行國際對比。隨著體育舞蹈運動水平的日漸提升,對選手的運動能力也有越來越嚴格的要求,隨之而來的就是日益增加的大強度、大負荷的運動訓練,由此誘發的運動損傷也會愈加頻繁、嚴重。了解體育舞蹈項目的運動損傷,及如何預防運動損傷勢在必行。本文對發表于國內高水平期刊上和學位論文中的體育舞蹈運動損傷文獻進行綜述,再與國外文獻進行對比分析研究,以期促進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的研究發展。
關鍵詞:體育舞蹈 ?運動損傷 ?研究現狀
中圖分類號:G806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b)-0025-02
1 ?我國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研究現狀
1.1 選手損傷發生率
我國體育舞蹈選手的傷病率非常普遍。許立[1]對參加2005年第十五屆全國體育舞蹈錦標賽專業組的部分選手進行調查,研究發現損傷發生率為82.9%。田鑫[2]的調查研究發現傷病率為89.80%。王春陽等[3]的調查結果更是顯示,選手的傷病率高達100%。只有秦曉松等[4]的調查研究顯示體育舞蹈選手的傷病率較低,為48.9%。從這幾篇的研究對象來看,結論為傷病率非常普遍都是以省賽和全國賽的專業組選手為調查對象;結論為傷病率較低的,調查對象籠統表述為獲獎選手,而沒有詳細說明參加什么組別賽事、獲得何種獎項。
1.2 損傷特點
從損傷部位來看,體育舞蹈選手中最常見的損傷部位依次是膝部、踝部和足趾,占損傷總比率的51.34%,其余依次為腰部、頸部、小腿、肩部等[1]。還有調查顯示,體育舞蹈運動員的損傷多發生于下肢和下肢的關節部位,按發生率依次為膝關節、腳趾、踝關節、足部[2]。說明對體育舞蹈選手而言,下肢和下肢關節是最易發生損傷的部位,尤以膝關節、踝關節和足趾的損傷居多。
從損傷類型來看,王春陽等[3]的調查中,體育舞蹈選手的運動損傷以軟組織損傷為主,排名前三位的是皮膚擦傷挫傷、肌肉拉傷、韌帶拉傷,分別占損傷的36.5%、19.95%和13.63%。田鑫[2]的研究結果顯示,挫傷占35.61%、肌腱扭傷占18.18%、拉傷占18.18%。許立[1]在對專業組選手的損傷調查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結果,認為膝關節中關節損傷比例最高,踝關節中韌帶損傷比例最高。
從損傷性質來看,大部分研究結果顯示體育舞蹈選手的運動損傷以慢性損傷為主。兩大舞種的損傷性質方面的對比分析結果顯示,拉丁舞由于動作更激烈、運動所需要的幅度和強度都更大,因此,比摩登舞更易產生運動損傷,且損傷以急性損傷更多見。而摩登舞的受傷比例相比較小,且受傷以慢性為主[1-3]。
1.3 損傷產生的原因
有研究認為,身體素質差、技術要領不正確、舞伴之間配合不當、準備活動不合理、過度疲勞、在訓練中受傷得不到及時治療與積極調整是引發體育舞蹈選手運動損傷的6大因素[1]。田鑫[2]的調查結果也相似,第一大因素是身體素質差,其次是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不充分,然后是技術掌握不熟練,其余依次為舞伴之間配合不當、過度疲勞和與其他選手發生碰撞。王春陽和秦曉松的調查結果都認為訓練因素是引起體育舞蹈選手運動損傷的最大因素,由比賽、舞伴及場地等外界因素誘發的運動損傷也占有較大比例。
1.4 損傷的預防
除了采集損傷流行病學數據外,大部分的文獻都對預防損傷給出了一些建議,總結起來包括以下幾方面:(1)加強正確技術動作學習的同時,加強身體素質練習;(2)遵循科學訓練原則,根據個人特點和技術水平制定訓練計劃;(3)既重視課前的準備活動,也重視課后的整理活動;(4)加強和舞伴之間的配合;(5)醫務監督應成為預防運動損傷的重要手段。
2 ?國外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研究現狀
2.1 選手損傷發生率
在南非,有研究認為32.8%的體育舞蹈選手曾受過或正遭受運動損傷,其中,男選手中有16.7%、女選手中有46.8%曾受過或正遭受運動損傷。還總結了總訓練時間的損傷發生率,男女分別為1∶2050和1∶688[4]。從選手的傷病率來看,國內和國外的數據具有非常大的差異,這有可能是因為,界定損傷的條件不一樣,上述文章需要導致以下3個結果的一個才被認定為損傷:(1)完全停止訓練或比賽;(2)需要醫生或者理療師的治療;(3)停止訓練2d以上。而國內的文獻并沒有作此要求。
2.2 損傷特點
從損傷部位來看,體育舞蹈選手中最常見的損傷部位是踝、足、趾(39.5%),其次為背部和頸部(23.3%),口腔、牙齒、頜、上肢和胸部損傷發生率最低,為4.7%[4]。Riding MT[5]的研究發現體育舞蹈女選手中,最常見的受傷部位依次是背部、頸部、腳和膝蓋,而男選手則是膝蓋、腳踝、腰部和大腿。
從損傷類型來看,體育舞蹈男選手的損傷類型沒有顯著差異,而女選手在此方面有顯著差異,其中肌肉痙攣和水泡是最常見的損傷類型,分別占損傷的24%和21%,遠遠高于脫臼、骨折、擦傷等運動損傷的3%。此外,水泡和挫傷兩種運動損傷女選手的傷病率遠遠高于男選手的傷病率[4]。Riding MT[5]的研究表明,肌肉、關節、肌腱是體育舞蹈選手排名前三位的運動損傷類型,分別占總損傷38%、21%和8%。
從損傷性質來看,與國內研究相似,都認為運動損傷以急性為主。顯著性分析后,總人群和女選手中,發生急性損傷和慢性損傷并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然而,在男選手中,急性損傷發生率更高,且急性、慢性之間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
2.3 引起運動損傷的風險因素
體育舞蹈選手運動損傷的幾大風險因素,分別是跳舞年齡、訓練時間、選手年齡、準備活動時間、場地。通過數據分析得出,受傷的女選手比未受傷的女選手具有更長的跳舞年齡,兩者的平均數值分別為11.1和5.1,具有顯著性差異,而男性沒有明顯差異;維護不當的木地板可能會比瓷磚或混凝土會造成更高的運動損傷[4,5]。大強度的訓練負荷(11.6±2.6h/周)、教師沒有針對每個選手的特點制定訓練計劃、練習了不適合的技術動作。
2.4 損傷的預防
有研究對如何預防運動損傷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如:選手在發生損傷時應該積極進行治療、加強核心力量的訓練、提高表現能力[4]。還有研究者建議在比賽中應設立醫療服務中心,選手應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和放松練習,選手應在適宜的環境中進行訓練和比賽,應該學會緩解運動疲勞的方法[5]。
3 ?國內外的研究比較
3.1 對運動損傷調查范圍的界定不同
國外文獻,明確規定只有出現以下3個條件中的一個才被列為統計范圍,損傷導致訓練或比賽完全停止、這種損傷需要尋求醫生或者理療師的治療、損傷導致停止2d及以上的訓練。而國內的文獻除秦曉松要求“對既往損傷有明確診斷或根據主訴對選手進行臨床檢查”[6],其他文獻在此方面沒作任何說明。
3.2 對損傷發生率的定義不同
國內文獻的研究大多數都是以發生損傷的人數除以參與調查的總人數來表示損傷發生率,這種統計并不是非常準確。Kuisis S.M除以這種方法來說明損傷發生率外,還用了Injuries per dancer-hours(最后換算成1例/運動小時進行統計)和Injuries per 1000 dancer-hours(損傷例數/1000跳舞小時)進行說明,這樣得出的統計數據更準確,更易與別的項目進行對比分析研究。
3.3 對顯著性差異分析的不同
國內很多文獻在統計損傷的流行病學數據外,無一例外都做了男女選手和摩登、拉丁兩大類舞種的損傷對比分析,但也都只做了百分比例的對比說明,做顯著性檢驗的比較少。而國外的幾篇文章除百分比例外,都進行了顯著性差異分析,用來說明這種差異是否具有顯著性。
4 ?結語
國內外有關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的研究基本都是以調查問卷的形式開展的,所分析的流行病學數據大多包含損傷發生率、損傷部位、損傷類型、損傷性質等幾個方面,分析引起運動損傷的風險因素,再提出預防措施。從國內外研究的對比分析可以看到,研究存在以下不同:(1)所統計運動損傷的研究范圍不同,造成不同研究者之間的數據差異較大;(2)定義損傷發生率這一概念不同,造成研究結果難以進行國際間的對比研究;(3)顯著性差異分析的不同,造成對舞種、男女選手之間的損傷差異難以辯認是否具有顯著性。
參考文獻
[1] 許立.我國體育舞蹈專業組選手運動損傷特點及預防的研究[D].北京體育大學,2006.
[2] 田鑫.體育舞蹈選手常見運動損傷及其預防策略[D].北京體育大學,2015.
[3] 王春陽,趙卉,胡聲宇.國際體育舞蹈運動損傷的調查研究[J].武漢體育學院學報,2005,39(4):65-67.
[4] Kuisis SM, Camacho T, Kruger PE, et al. Self-reported incidence of injuries among ballroom dancers[J].African Journal for Physical Health Education Recreation & Dance,2012,18(1):107-119.
[5] Riding MT, Ambegaonka JPr, ?Redding E, et al. Fit to Dance Survey:A Comparison with DanceSport ?Injuries[J].Medical Problems of Performing Artists, 2014,29(2):102-109.
[6] 秦曉松,邢顯德.一項關于體育舞蹈選手運動創傷的調查與分析[J].天津體育學院學報,2000,15(3):6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