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勛 邊景珍 陰強 付建強
摘 ?要:個別化教學是基于當前體操教學在全球的文化與政治格局中提出來的新型教學思路,個別化教學發展下的體操教育是難得的發展機遇和挑戰。個別化教學在體操教學中喚起了人在本位與社會位置上的高度契合。而傳統意義下的體操教育逐漸從“沖突”走向“兼容并包”,從“傳遞”走向“傳承創新”,新時期體操教學理念中個別化教學模式占有很大的比重,其應當走向多元整合,并且讓教育關系在對話與協商中進行重構,營造更為和諧的生態教育教學環境。
關鍵詞:個別化教學 ?體操教學 ?傳承創新 ?綜合運用
中圖分類號:G83 ?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2095-2813(2019)12(b)-0099-02
隨著教育信息化程度在我國不斷的推進,新型教育技術與體操教學深度結合已經成為當前我國體育院校教學的大勢所趨。而近年以來“生本”教學、“個別化”教學等模式的興起成為體操教學改革重要的發展趨勢,而這種基于學生實際能力開展因材施教的教學模式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體操的教學效率,所以在當前我國各大體育院校廣受歡迎。
1 ?當前體操教學的教學現狀及問題
1.1 傳統教學模式過于陳舊,教學滯后
我國近年以來教育體制在發展和變革,這也給了更多的學生繼續學習深造的機會,而由于較多的學生學習基礎較差,整體學生群體的組成結構也比較復雜,這導致現階段許多體育院校的生源良莠不齊,傳統的體操教學資料的知識體系和內容更新換代速度過慢,往往都是3年、5年才進行一次整體的改動,不能夠適應當前時代日新月異的發展,也不能夠滿足學生對于最新版本體操知識的掌握要求,教學呈現滯后的特性。
1.2 傳統的體操教學模式不能滿足個體差異的需求
傳統的體操教學模式是以教師為教學的主體,并且教師以“視頻+實操”的模式進行既定教學步驟的講解與演示,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更多是被動聽講,不能夠十分深入了解每個知識點,長遠來看,這對于教學的開展是極為不利的。而在傳統教學課堂中教師講解的時間極為有限,演示和操作不能夠多次重復的展現,導致學生如果在整個環節中的某個步驟中出現滯留或者問題就可能導致整節課的體操學習跟不上節奏,從而使學生對于體操失去興趣。整體來說傳統教學模式中的課堂時間有效性以及不可重復特性導致學生學習和復習難以順利進行。
1.3 師生的溝通不及時,學習過程閉塞
在傳統的體操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是很少的,大部分的課堂時間也都被教師用于課程知識的講解演示和學生自我的操練占用。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是相對較少的,因此當學生對某個知識點產生疑惑之后沒有及時反饋和咨詢的平臺,導致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整體脫節,教師也難以了解到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教學整體沒有針對性,對學生學習興趣及學習成效的發展而言是較大的阻礙。
2 ?體操教育改革實踐的挑戰:推動“變革”和“發展”
2.1 改革立場的選擇——中和位育
個別化教學模式發展下體操應該怎樣在體操教學中進行發展呢?面對全球化的挑戰,個別化教學的交融可以應用中國教育改革發展中的華夏文化精神,其中“中和”的思想就很適用于體操教學,所謂“中和”,乃“位育”,即“安其所有,順其生也”。“中和位育”表示體操要以自身的體操特色來融入更大、更廣闊的系統。體操教學應當找準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在認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體操文化基礎上進行交融發展。
2.2 教育公平的推進——協作共享
主流文化課程和體操專業教育在當前體操教學中依舊占據很大的比重,而個別化教學的交融會導致教育的公平問題,因此要在體操教學中注重資源的合理分配,秉持“有教無類”的理念進行發展,并且需要注意到各個民族文化的發展都是人類智慧的結晶,應當承認體操之間的平等性,從教育內容、教育手段等多方面進行充分的體操教學。
2.3 教育關系的重構——對話協商
個別化教學的不斷發展導致當代教育關系的發展與重建,并且代表著成人文化的發展與兒童文化的受教育情況,師生關系、親子關系都可以通過對話協商來達到新的高度。而個別化教學所帶來的多元價值觀就要求教師和家長在對于孩子的教育教學中不能夠一味的“填鴨式”教學,而是應當進行良性的對話協商,師生雙方也要在同一個角度中進行討論,這樣的師生關系才能夠脫離機械反復、枯燥的教學方式,轉而從“教授+接受”轉變成為以學生為主的教育教學方式,打造更為和諧的教學人際關系,也有助于體操在學生中的教學和吸收。
3 ?體操教學中個別化教學模式的調整策略
3.1 樹立“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
與接受普通教育的學生對比來看,大部分的體育院校學生在文化課學習基礎、學習能力、學習興趣等方面都較差一點,而由于在體操個別化教學的教學知識、方法等方面都存在較大的差異,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不能進行統一的體操個別化教學,也不能夠用相同的標準來評判學生的學習成果,體育院校教學應當樹立起“因材施教”的理念,在承認學生個體差異的基礎上,結合學生不同的情況來針對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體操個別化的教學。
3.2 完善體操個別化教學方式,保證教學雙重性
體育院校課堂的體操個別化教學可以將教材內容作為基本的概念與基礎,不斷豐富和完善經典的體操個別化教學模式,從而可以讓學生體驗到體操個別化的樂趣,并且學到較為專業的知識。而當前許多體育院校的課堂中所推行的體操個別化教學沒有起到預期的效果,教育的工作者應當更多走訪體育院校實際情況,參與到實際教學中進行感受,從而完善體操個別化教學方式,保障教學的雙重性。
3.3 教師升級知識儲備,提升自身能力
體操個別化教學的方式對教師的能力要求較高,所以教師應當在開展體操個別化教學之前進行自身知識儲備的完善,進一步了解更多、更有效的體操個別化教學方式。而對于效果不顯著或者沒有實際效果的教學方式要進行記錄和摒棄。教師要用心鉆研理論知識的教學方案,在教學中有機結合體操個別化,真正實現寓教于樂的教學目標。
3.4 規范課程設置,規范體操個別化體系
體育院校學校在進行教學過程中結合當地實際情況進行相應合理的調整,進行規范化的教學。并且在教學過程中要建立起業務能力較強、專業知識較豐富的教師隊伍,從而認真審查已經制定的教學計劃,對于模擬實踐的教學方式也需要嚴格篩選,根據實際情況最大程度的所見工作和教學操作之間的差距,落實到體操個別化、課堂聽寫等不同的基礎教學中,整體增強學生的素質,在整個體育院校的教學中也需要建立起學生自評、小組評價和教師評價的有效機制,進行教學的實際反思,并且提升教學的質量。
4 ?結語
整體來說,個別化教學的發展與交融對當代體操教學有著重要的意義。其為我國教育教學的改革提供了十分廣闊的空間,同時也指明了發展的具體方向,采用十分重要的方式進行體操的創新與傳承;傳統意義下的教育傳遞與保存功能逐漸從“沖突”走向“兼容并包”,從“傳遞”走向“傳承創新”;體操教學應當找準自己的位置和方向,在認同不同國家、不同地區的體操文化基礎上進行交融發展。
參考文獻
[1] 吳雷.慕課在中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應用研究——以體操教學為例[J].內江科技,2019(6):59-42.
[2] 邱達明.普通高校體育專業體操課程具身認知理論下的教學研究[J].體育世界:學術版,2019(4):125-127.
[3] 林靜華.個別化教學在特殊教育中的運用[J].旅游縱覽,2018(2):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