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兆剛 黃夢秋
摘 要:2014—2018年,河南省實現了孵化載體全覆蓋,孵化全鏈條初步形成,孵化服務提質升級,創新創業主體日益活躍,帶動多元化投資主體,營造良好創新創業氛圍,具備了雙創升級的基礎。河南省雙創載體升級就是按照高站位、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的目標,全方位推進、全過程融合、全要素集聚,推動“雙創”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發展。面對“雙創”載體的成就與不足,河南省應盡快打造創新人才管理平臺、創業信息連通平臺、基礎設施共享信息平臺、專業化創新服務平臺等五大平臺。
關鍵詞:創新創業;載體升級;發展對策
中圖分類號:F124.3;F279.27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1671-0037(2019)10-43-6
DOI:10.19345/j.cxkj.1671-0037.2019.10.006
推動創新創業高質量發展,打造“雙創”升級版》于2018年由國務院印發,目的在于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促進社會就業和改善民生,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結構升級,實現社會公平和縱向流動[1]。近年來,河南省科技廳不斷完善創新創業政策體系,響應當前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大力推行“優環境、育主體、建載體、促融資”工作舉措,增強了科技創新力和產業發展活力,塑造了線上線下結合的創新創業格局,形成產學研用協同的創新創業環境,產生了大中小企業融合的創新創業局面,提高了創新創業的質量以及“雙創”帶動就業的能力,為打造”雙創”升級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
1 河南省“雙創”載體升級的基礎
截至2018年底,河南省共建設了36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28家省級科技企業孵化器、38家國家級眾創空間、106家省級眾創空間、2家國家大學科技園、7家省級大學科技園、4家國家級專業化眾創空間、12家省級專業化眾創空間,合計326家國家級和省級科技企業孵化載體。此外,河南省還建設了43家新型研發機構,其中有10家是省重大新型研發機構。建成了覆蓋全省各地市、各園區的孵化服務體系,初步形成了國家、省、市、區(縣)級的空間孵化鏈條。
2014—2018年,河南省各類孵化載體總收入增長了17.8倍,在孵企業累計獲得風險投資額增長了2.8倍多;當年獲得風險投資額增長了近2.3倍,累計獲得投融資的企業數量增長了3.4倍;當年獲得投融資的企業數量增長了近4.3倍,在園企業納稅金額平均增長率為66%。河南省各類孵化載體共有管理服務從業人員5 789人,在孵企業和團隊19 588家,在孵企業和團隊共有從業人員278 897人。其中,留學人員創業企業從2014年的161家增長到2018年的317家,增長了近2倍;大學生科技企業從2014年的860家增長到2018年的7 799家,增長了9倍多;高新技術企業從2014年的103家增長到2018年的414家,增長了3倍多;科技型中小企業從2014年的624家增長到2018年的3 312家,增長了近7倍;當年新增在孵企業從2014年的1 870家增長到2018年的4 769家,增長了近3倍,并呈現持續上升趨勢。這些團隊和企業吸納應屆大學畢業生25 798人,占在孵企業員工總數比例1/5。
到2018年底,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同比增長36.4%,新增208家科技小巨人企業,河南省科技型中小企業綜合服務平臺上線企業1萬余家,實現了積極培育創新主體、激發企業新活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孵化器建設目標。河南省實施普惠性企業研究開發財政補助政策,2014—2018年,享受研發投入補助經費的企業共有1 033家,合計補助5.97億元,每家企業平均獲得補貼58萬元左右,帶動企業投入研發費用119億元。不包括對眾創空間的投資,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10%,帶動的社會投資增長了125.8%,帶動在孵企業R&D投入增長了2倍多,大大提升了河南省創新創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使用效率。
依托各類創新創業載體,河南省建設了15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和工程研究中心、3 000多家省級以上創新平臺,國家工業強基工程扶持了河南省鄭州機械研究所齒輪強度與可靠性試驗檢測技術基礎公共服務平臺等8個項目,共獲得20 121萬元的資金支持。鄭洛新三市成功獲批“中國制造2025”示范城市群建設,扶持了大信櫥柜個性化定制、眾品食業平臺化轉型等一批新業態,推出了中信重工雙創、宇通客車智能制造、森源重工服務型制造等新模式。
隨著孵化載體的發展,大量人才向大學科技園、科技孵化器、眾創空間中集聚,呈現出空間性和規模性等特征。在孵企業從業人員從2014年的120 456人增長到2018年的192 065人,增長了近60%;從業人員中大專以上學歷人員從2014年的74 774人增長到2018年的133 288人,增長了近2倍;留學人員從2014年的438人增長到2018年的984人,增長了2倍多;千人計劃人員從2014年的13人增長到2018年的97人,增長了7倍多。這一現象表明,河南省孵化載體已基本形成了高端創新創業人才集聚效應。
為了推動孵化器從業人員由管理向服務的轉型,河南省各級各類孵化載體開辦了多層次的培訓班、研討班,構建多層次培訓體系,解決在孵企業信息交流、成果商業化方面存在的問題,增強研發支撐、產業關聯度和協同發展的能力,提升從業人員的服務意識和能力,重點加強對科技企業孵化器經營者和管理骨干的培訓。針對管理人員的培訓人數從2014年的496人增加到2018年的4 674人,增長了8.5倍。在孵企業和團隊的培訓人數從2014年的74 291人增加到2018年的733 845人,增長了近10倍,大力提升了科技孵化器的專業化水平。
河南省孵化載體注重創新創業氛圍的營造,孵化器環境日益優化,注重科技創新創業的全鏈條孵化取代了注重科技創業孵化,實現了從注重基礎服務向注重增值服務轉變。河南省科技創業雛鷹大賽已經連續成功舉辦8屆(2012—2019年),服務了6 000多個參賽企業和近1 800個創業團隊,成為服務大眾創新創業的標志性品牌活動。借助大賽這一活動,組建了1 876名的創業專家導師團隊,這些以創業成功人士和創業服務專業人士為核心的導師對接輔導了4 000余家創業企業,進而在整個孵化載體生態中形成了“聯絡員+輔導員+創業導師”的輔導體系,開展了創業沙龍、創業診斷等活動,強化了公共創業服務,完善了規范化的工作機制和管理制度[3]。
2 河南省“雙創”載體升級的目標
在河南省創新創業載體發展的基礎上,整合相關資源,打造專業化、特色化服務,實現自身的良性運轉,為創業者提供最需要、最有價值的資源供給,應當著力提高供給側質量,從低端供給走向有效和中高端供給,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全社會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從更為高遠的視角來重新審視時代價值,破解河南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必須對“雙創”升級版進行更為宏觀的闡釋與提升。“雙創”載體的核心是“企業”、本質是“服務”、關鍵是“科技”。服務創新企業,培育優質企業,緊緊依靠科技,是“雙創”載體的出發點和落腳點[4-5]。因此,河南省“雙創”載體升級就是按照高站位、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的目標,全方位推進、全過程融合、全要素集聚,推動“雙創”向更大范圍、更高層次、更深程度發展。
2.1 打造“雙創”升級版,就是要瞄準高站位、高質量、高標準、高效率的目標
隨著“雙創”工作的深入推進,創業孵化載體的基礎性、大眾性、開放性和前沿性在當代信息化高度發展條件下發生技術范式的變化,載體平臺正在進入全行業調整期,全社會應當對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高度認同,順應當代社會生產力和生產方式新變革,推廣普通大眾收獲新一輪改革開放紅利的實現方式。“雙創”載體要從戰略高度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集眾智匯眾力,建設具有地方特色和新時代特色的科技企業孵化器,為發展新階段和現代科技迅速進步提供了巨大空間,迎來了新的發展階段。“雙創”載體的升級意味著不僅重視載體數量和孵化企業數量的規模化增長,而且關注載體建設質量及服務能力的提升,按照“盈利為王,服務至上,垂直細分,共享紅利”的理念,聚焦科技創新和科技創業,走主題式、精品化、專業化、特色化的發展道路。“雙創”載體升級還意味著打造職業化的服務隊伍,構建市場化的孵化機制,形成全要素的資源整合能力,以全球視野謀劃創業服務,不斷提高“雙創”效率和水平。
2.2 打造“雙創”升級版,就是要更大范圍地推進創新創業
一方面,“雙創”活動在更大的范圍進行開展,既面向城市又面向廣大農村、既面向線下活動又面向潛力無限的線上、既面向國內又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甚至是全球;另一方面,“雙創”活動在更加廣泛的領域不斷滲透,既面向經濟建設領域又面向社會建設領域、既面向“互聯網+”又面向新一代人工智能、既面向“中國制造2025”又面向軍民融合發展等。另外,創新創業的主體不斷向多元化擴展,既面向草根創客又面向時尚大咖、既面向大企業高管創業者又面向廣大的大學生創客、既面向中小企業又面向大企業內部創業和衍生創業。通過多渠道、多方式地提高創新創業效率,延伸創新創業深度,打造創新創業新生態[6]。
2.3 打造“雙創”升級版,就是向更高層次的全過程融合
各級各類孵化載體逐步從要素驅動轉變為創新驅動,從粗放式扶持轉變為全過程精準式推進,做到創業前、創業中、創業后同時發力。第一,在創新創業前端,以普惠化為重點,突出科技引領,優化“雙創”教育,推動國家實驗室和基礎科學發展,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創造、創意、創新、創業融合,有效引導基礎科學和新技術向產業應用拓展。第二,在創新創業中端,以提升創新效率為重點,鼓勵企業自主開發新產品,研發新技術。第三,在創新創業后端,以產業化應用為導向,做好創新企業與資本市場和消費市場的對接,促進創新鏈和資金鏈、產業鏈的有效融合。針對河南省實際,把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在中高端消費、綠色低碳、共享經濟、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新增長點、形成新動能。
2.4 打造“雙創”升級版,就是向更深程度的全要素集聚
2014年以來,河南省正在大幅度減少職業資格許可、非行政許可審批、行政審批事項,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全面改革工商登記和注冊資本等商事制度,壓縮近一半的開辦時間,創新創業生態環境大為改觀。在“雙創”升級環境下,通過精準找到創新創業的難點與痛點,推動資源的對外開放,提升開辦企業的便利程度,逐漸完善新形勢下的高效監管體系,加快建設一體化的政府惠民惠企服務平臺,及時出臺與新業態相適應的用工與社會保險制度等。在“雙創”升級當中,不斷提升相關的平臺支撐能力,科學謀劃創新創業高風險、高投入、高成長的態勢,鼓勵企業加大科學技術研發的投入,充分發揮新興產業創投引導基金、中小企業發展基金等的引導作用,落實創新創業相關稅收優惠政策[7]。
2.5 打造“雙創”升級版,就是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
充分利用國際國內兩個市場,加快在全球范圍內集聚整合人才、技術、資金、項目等創新創業要素和資源,進一步挖掘離岸創新創業優勢,以全球化的視角聚集全要素資源,最大限度地激發全社會創業創新活力,推動“雙創”向更深程度發展。推進“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完整孵化鏈條,打造“政策+人才+資本+平臺+技術+文化”于一體的全要素體系,從人才、技術、制度、資本、資源上體現“雙創”,多維度筑好創新創業平臺,將創新創業元素進行整合,縮減供需之間的交易環節,著力讓創業者干實事、得實惠。產業轉型升級不但要形成“雙創”模式,更要打造“雙創”升級版。各級各類“雙創”載體要優化營商環境,形成多主體聯動、制度完善、創業環境優化的、充滿生機的創新創業生態。
3 河南省“雙創”載體升級的目標約束
3.1 從創新政策看,缺乏落實和監督
目前,河南省政府、省科技廳、省教育廳、省人社廳、省工信委等都出臺了創新創業的扶持措施,措施之間存在重復和沖突,缺乏銜接,協調機制不夠完善,容易造成市內創新創業載體發展趨同,導致資源浪費和同質競爭。經調研發現,河南省創新創業政策存在宣傳落實不到位的問題,甚至部分“雙創”載體不了解河南省創新創業的相關扶持政策[8]。
3.2 從創新扶持看,資金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現有的資金管理體制下,科技、人社、教育、工信、農業等部門對創新創業都有扶持措施。但由于財政類資金管理非常嚴格,使用方向和額度受到多方約束,影響了政策效應的發揮,出現了“馬太效應”。一方面,初創企業融資服務門檻較高,貸款程序比較復雜,缺乏普惠性金融扶持,導致很多初創企業因資金鏈斷裂而失敗;另一方面,對于創新創業過程中因不可預知風險造成的失誤和失敗,缺乏容錯免責機制,創業失敗的項目未能納入持續創新創業的支持范圍。
3.3 從創新服務看,“放管服”改革有待深化
河南省孵化載體存在服務不到位的問題,服務方式和內容還有待優化。例如,在人才引進培養方面:側重引進人才、輕視培養人才;在開展培訓方面:短期培訓多于長期培訓,培訓初級人才多于培訓高技能復合型人才,內容趨同的培訓多于有特色且針對性強的培訓,以完成考核目標任務的培訓多于注重實效的培訓;在監督管理方面:注重事后控制、事中控制不足。
3.4 從創新內容看,須加大知識產權激勵
借助“互聯網+”的創新創業活動主要集中于互聯網相關技術的延伸、完善與改良等方面,缺乏核心技術的支撐,對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反應不靈敏,創新創業內容及與之相關的核心技術儲備有待進一步完善與加強。創新創業大賽類型多種多樣,部分創客和團隊頻繁參加各類大賽,或者通過大賽等活動竊取創意,存在過度競爭和浪費資源的情況,缺乏針對所在區域的生態、文化等特色資源的重視。挖掘創新創業資源的導向不明晰,而且知識產權意識薄弱,商業模式雷同甚至互相復制,線下渠道惡性競爭,對復制者缺乏懲戒。
3.5 從創新主體看,高端人才引領不足
河南省知名高校和高端人才存量與武漢、西安、合肥、長沙、濟南等臨近城市有較大差距,高層次創新型科技人才數量不足,結構和布局不盡合理,配套政策措施有待進一步完善,現有科技人才的潛力挖掘不夠。當前一些創新創業者缺乏優勢互補的合作意識,“雙創”團隊共贏意識欠缺。
3.6 從創新動力看,戰略規劃思想欠缺
受宏觀經濟持續疲軟的影響,實體企業發展緩慢且利潤不高,導致一些新創企業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樂”意識,不愿加大資金投入。部分創新創業者對市場調研不夠,且缺乏專家型創新創業導師的指導,對所選創業項目的生產要求及產品市場等情況了解不全面,導致創業最終無法實現預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基層創業者年齡偏大,主要靠商業經驗,主動適應社會經濟發展新形勢的意識不強。部分“雙創”載體利用創新創業優惠政策占用資源,作為非商業用途,阻礙了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
3.7 從創新潛力看,人才儲備和成果轉化不足
從河南省創新人才的儲備及創新成果轉化的空間看,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主體,重理論輕實踐、重知識輕能力,創新創業教育與專業教育分離,高校教師與科研人員的研究成果未能有效進行轉化,校企合作、產教融合之路還比較漫長,產學研合作還有待進一步深化。從河南省158家眾創空間來看,整體創新探索意識不足,創新創業素質不高,對產業結構轉型和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有待提高。
4 河南省“雙創”載體升級目標實現對策
結合當前實際,著眼“十四五”發展,河南省堅守“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緊扣“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這一時代主題,打造四大平臺,推動“雙創”載體升級。
4.1 打造創新人才管理平臺
一是落實破除體制機制障礙的政策,制定“人盡其才、才盡其用”的相關措施,加快構建具有全球競爭力的人才制度體系,充分發揮現有人才的作用,向用人單位放權,為人才松綁,使人才創新創造活力充分迸發。二是建設創新人才管理平臺,匯集科技、產業、金融、管理、策劃、法律等各類人才,打破人才的企業所有制,采用委托共享、借用共享、跨行業共享、購買共享、項目式共享、候鳥式共享等方式,破除對高端人才戶口和社保的限制,由“企業儲備”向“社會共用”轉變。在創新人才管理平臺的引導下,推進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盡快落實產教融合方案,以實用性人才和創新型人才作為重要指標,加強績效考核。三是打破科研院所、高校、企業、創客等各類創新主體之間的界限,鼓勵科技人員離崗創業,推動人才、資本、信息、技術等創新要素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9]。
4.2 打造創業信息連通平臺
整合政府部門、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其他相關機構的信息資源,加快建設河南省科技成果公共信息服務平臺,以國家技術轉移鄭州中心等科技服務機構為依托,以需求為導向,建設以“互聯網+”科技成果信息、交易、轉讓、融資、孵化等為一體的綜合服務平臺,建立完善覆蓋全市企業、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科技成果信息流通網絡。依托各類型人才資源庫,聯合政府和民間智庫,面向大、中、小、微企業建設中介機構和研究結構的一體化平臺,盤活現有人才資源,推動人才工作的科學化,實施人才配置合理化,既為河南省急需、緊缺、新興、重點行業提供人才支持,也為廣大中小微企業提供基礎人才服務。匯聚政府扶持、科技貸款、股權投資、科技擔保、科技保險、多層次資本市場、科技租賃、眾籌、網絡金融等方式于同一平臺,借助國家已經批準鄭州、洛陽、新鄉、平頂山作為“雙創”升級示范區的契機,充分發揮專業資本集聚型載體、科技資源支撐型載體、高端人才引領型載體、大小企業融通型載體的帶動作用,吸引社會資本、金融機構參與創新創業,形成科技創新和金融創新良性互動、科技資源和金融資源高效對接。建設創新創業大賽平臺,匯聚各級各類創新創業大賽,協調科技、教育、人社、工信、農業等行政管理部門,構建面向社會公眾的檢索查詢、在線統計分析服務、展示、咨詢、融資、轉讓、并購為一體的大賽平臺。既可以防止剽竊或抄襲他人創意,還可以降低“馬太效應”,有效禁止同一個項目在多個賽場參賽,浪費資源[10]。
4.3 打造基礎設施共享信息平臺
打通創新創業載體信息平臺、實驗和檢測儀器設備共享信息平臺、產學研合作新型研發信息平臺、科技成果中試熟化信息平臺、產業共性技術平臺。依托河南省科技企業孵化器聯盟,組建包括創業苗圃、眾創空間、星創天地、創新工場、虛擬孵化器、微型孵化器、科技企業孵化器、加速器、大學科技園等梯級創新創業載體信息平臺,支持孵化載體之間的合作與幫扶,鼓勵孵化開放和外包,加強行業自律,提升孵化服務水平。完善實驗和檢測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推動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實驗室全天開放,通過合理的收費標準來共享實驗、檢測、大型儀器設備。加強各級企業技術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實驗室等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推進中科院過程所鄭州分所、中科院電工所、鄭州大學等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之間的產學研合作,探索構建一批重大產學研合作新型研發平臺。圍繞河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成長性產業和傳統優勢產業等領域,建設一批產學研用緊密結合的重大科技成果中試熟化平臺,面向產業發展需求開展中試熟化與產業化開發。圍繞河南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汽車、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需求,推動產業共性技術平臺建設。
4.4 打造專業化創新服務平臺
遴選基礎條件好、資信度高、輻射范圍廣、業務能力強、具有示范帶頭效應的專業化創新創業服務機構匯聚在同一平臺上,提供信息發布、融資、并購、掛牌、拍賣、咨詢輔導等專業化服務,推動服務外包等專業化工作,快速鎖定目標、精準挖掘、高效推進,載體自主選擇服務項目,政府負責宏觀管理、決策和提供財政補貼,通過分級分類評定考核進行增選和淘汰,發現創新創業項目,并進行追蹤、評價、甄選、引進,引導機構不斷完善服務功能。
4.5 組建創新創業政策宣講團
匯集和整理河南省創新創業相關政策,組建“小核心、大網絡”的政策宣講團,以專題、講座、點題、交流、研討等模式,擴大政策的認知度和執行力,為創新創業者提供一個相互交流討論、碰撞思維火花的平臺,搭建創新主體和政策制定執行者溝通的平臺,架起政策與服務主體的橋梁,打造“宣講政策—了解政策—用好政策—跟蹤反饋政策—參與研究制定新政策”的增值服務鏈,實現“送政策”與“送服務”的有機結合,達到宣傳溝通、解疑釋惑、凝聚力量、培養人才、推動工作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朱建雄.基于DEA模型的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績效評價研究[D].蘭州:蘭州理工大學,2019.
[2] 趙亞彬.對國家推動“雙創”升級版發展的著力點思考[J].黑河學刊,2019(5):59-63.
[3] 魏天飛.用好用活科技政策為包裝企業發展服務[J].中國包裝工業,2014(5):21-30.
[4] 容國玲.從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看習近平總書記布局未來五年的人才強國戰略[N].實踐與跨越,2018-08-31.
[5] 胡忠英.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協同機制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6(1):25-29.
[6] 陳璠.我市多措施打造“雙創”升級版[N].天津日報,2019-05-21.
[7] 雷家骕.國內外創新創業教育發展分析[J].中國青年科技,2007(2):26-29.
[8] 謝建平,蔣雍君.“雙元雙創”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J].教育與職業,2014(2):43-45.
[9] 曾驪,張中秋,劉燕楠.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服務“雙創”戰略需要協同發展[J].教育研究(1):72-78,107.
[10] 王宏起,李婧媛.區域雙創政策對科技創新創業活動的影響機理[J].科技進步與對策,2017(18):36-41.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rrier Upgrading in Henan Province
Sun Zhaogang, Huang Mengqiu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s, Zhengzhou Henan 450015)
Abstract: From 2014 to 2018, Henan Province has achieved full coverage of incubation carriers, formed a complete incubation chain, improved and upgraded the quality of incubation services, increasingly acti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subjects have driven diversified investment subjects, and created a good atmosphere for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with the foundation for innovation and innovation upgrading. The upgrading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arriers in Henan Province aims to promote all-round progress, the integration of the whole process, and the concentration of all factor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goals of high station, high quality, high standard and high efficiency, so as to promote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to develop on a larger scale, at a higher and deeper level. Faced with the achievements and deficiencies of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carriers, Henan Province should build five platforms as soon as possible, including innovative talent management platform, entrepreneurial information connection platform, infrastructure information sharing platform and specialized innovation service platform.
Key word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arrier upgrade;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