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家莉
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湖北 武漢 430000
現代醫學模式強調心理和社會因素對人類健康的影響,肯定精神關懷對健康的意義、體現了人文關懷的精神實質[1]。為進一步提高護理質量,自2018年4-10月,本課題隨機抽取154例感染科入院的診斷為“SFTS”的患者,對其施行分級人文關懷護理,療效較佳。總結如下。
1.1 研究對象 入選標準:入院診斷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征(SFTS)”患者,共154例。以隨機分組法,將本課題研究患者納入對照組、研究組,每組共77例。于性別、年齡和文化程度、職業等數據比較中無意義(P>0.05),研究存在可比性。排除標準:難以持續進行調查者;失語、失聰等不利于研究調查者;智力障礙者;存在精神病既往史者;老年癡呆既往史者。
1.2 研究方法
1.2.1 人員培訓人文知識技能培訓 依據Watson人性照護理論,向護士、患者及家屬闡述人文關懷的意義和必要性,再組織起做好示范性實踐、學習等工作。
1.2.2 臨床人文關懷分級護理模式
1.2.2.1 3級人文關懷護理 若患者病情等級在3級,則應施行“入院、治療、出院”等環節協同護理干預,全方位倡導人文關懷理念,再擬定相應的人文關懷流程。接診時向患者介紹病區環境制度等,并作飲食指導;住院治療期間根據患者日常生活自理情況,采取不同護理方式,調動患者的參與意識,進行自我護理,充分發揮患者的主觀能動性,體現患者的價值觀和被尊重的事實;出院時,做好定期復查等健康指導,降低疾病的危險因素,按醫囑用藥、復診,構建微信群、QQ群、電話等隨訪方式,對患者出院后轉回情況、遵醫狀況予以詳細調查。
1.2.2.2 2級人文關懷護理 若患者病情等級在2級,則應以3級護理為前提,對患者予以情感疏導、支持和鼓勵,以滿足患者生理和心理需求,使之能夠在獲得信任感、家庭溫暖的同時,提高自身治療信心。
1.2.2.3 1級人文關懷護理 若患者病情等級在1級,則應依據3級、2級護理模式,重點加強家屬關懷與基礎護理。建立良好的醫護患關系,取得家屬的信賴與配合,病情不穩定時協助完成患者的生活護理,善于從肢體語言中讀懂其需求,深化人文關懷理念,使之能夠對患者施行多元化人文關懷護理。
1.3 工具與方法 本課題開展前,經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簽署知情同意書。住院治療期間,向患者發放住院滿意度調查問卷、住院心理舒適度問卷,均為有效問卷,隨后對患者滿意度和心理舒適度予以統計。
1.4 統計 對本課題涉及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軟件為SPSS 20.0,均施行t、χ2檢驗。
和入院時相比,出院時患者滿意度、心理舒適度有所改善,但對照組改善幅度較小于研究組,數據間比較有意義(P<0.05)。
3.1 人文關懷應用模式在臨床護理中的意義 關懷(Caring)是護理領域的核心概念與中心任務,有效的關懷能增強病人應對壓力的能力,促進病人康復[2],因此人文關懷是護理的本質[3]。于現代護理期間,人文關懷理念的融合,能夠起到生命健康維護、權利需求維護、人格尊嚴維護的效果。即在現代護理學理念下,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護理服務,則是滿足患者軀體健康的關鍵[4]。
3.2 分級人文關懷應用模式用于臨床護理過程中的效果分析
3.2.1 有利于護患關系的創建,增強患者及家屬住院期間滿意度。鑒于社會經濟水平的持續發展、進步,居民精神文化、社會層面需求顯著提高[5],而這也決定其對醫院服務水平、質量的高期望值,儼然成為現代治療的必經趨勢[6];實施分級人文關懷后,患者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
3.2.2 顯著提高患者心理舒適度。劉義蘭等[7]學者,認為人文關懷是護士對患者愛護、關心等層面的護理,使之能夠在尊重患者的同時,使其感受到被照護、被關懷的心情。特別是在分級人文關懷護理模式下,通過對不同病情程度患者的護理干預,促進軀體恢復,預防病癥,減輕疼痛。而在本課題中,對照組心理舒適度低于研究組則證明,有效的人文關懷護理是減輕機體負面情緒、軀體疼痛的前提,促進了患者的康復和心理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