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江
貴州醫科大學附屬醫院,貴州 貴陽 550000
隨著人們生活環境的生活方式的不斷變化,重癥顱腦損傷的發病率正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手術是治療該疾病的主要方法之一[1]。然而,患者在完成手術治療后機體脂質、蛋白質會加速分解,需要為患者提供早期腸內營養干預。因此,本次研究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術后患者提供早期腸內混合營養支持,干預護理良好,具體情況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年4月-2019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療的52例重癥顱腦損傷患者,將其劃分為對照組(26例)與觀察組(26例)兩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20:6,年齡18-76歲,平均年齡(45.31±10.12)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19:7,年齡19-75歲,平均年齡(46.01±11.11)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P>0.05無統計學意義。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對照組實施單純腸外營養支持,靜脈輸入營養液,其中所含有的成分主要為人體所必須的微量元素與維生素、高深度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重點預防墜積性肺炎和口腔感染。
1.2.2 觀察組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實施混合營養干預,通過復爾凱鼻胃管留置的方式輸送營養,營養需求量依照需氮量[0.2-0.25 g/(kg·d)]及所需能量[125 kJ/(kg·d)]進行計算。間斷更替輸入的營養流質和能全力,輸入時連接恒溫加熱器及營養泵,滴速勻速滴入設定為30 mL/h,每日輸入3次,每次輸入200 mL。在患者術后康復等一定程度時,可以適當增加營養流質和能全力的輸入量,通過深腸外營養的方式來補足機體所需能量不足的部分。在對患者進行鼻飼時,需要將床頭抬高30°。
1.3 觀察指標 調查兩組患者在并發癥發生率和營養相關指標方面的情況并進行對比。
1.4 統計學分析 通過SPSS 13.0分析計數資料(χ2)和計量資料(t),分別表示為(n,%)和(Mean±SD),P<0.05代表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營養相關指標對比 26例觀察組患者干預2周后BUN指標(5.78±1.63)umol/L,Hb指標(137.92±7.91)g/L,ALB指標(45.40±4.14)g/L;26例對照組患者干預2周后BUN指標(7.19±1.41)umol/L,Hb指標(120.62±7.88)g/L,ALB指標(32.632±4.41)g/L,觀察組相比于對照組各項指標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P<0.05)。
2.2 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26例觀察組患者干預過程中出現反流1例,腹瀉1例,并發癥發生率為7.69%;26例觀察組患者干預過程中出現誤吸2例,反流3例,腹瀉2例,應激性潰瘍3例,并發癥發生率為40.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
患者在出現重型顱腦損傷的情況下可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應激反應,患者在接受手術治療的過程中,會在較長一段時間內處于高代謝、高耗氧、高耗能的狀態,使體內的蛋白質快速發生分解,進而增加葡萄糖異生作用,同時也會一定程度上抑制蛋白質的合成[2]。在這種情況下,若沒有及時為患者提供營養支持,恢復患者的負氮平衡狀態,那么其體內所儲備的能量會被過度消耗,進而造成免疫力降低,體重下降,同時使病情得到加重,推遲康復時間,部分情況下也可能會出現一些繼發發的腦部傷害[2]。因此,本次研究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術后患者提供早期腸內混合營養支持,患者在完成手術治療后給予混合營養干預,在促進自身修復的同時,還能夠對胃腸道黏膜起到一定的保護作用,并且還能夠有效避免出現組織損傷和電解質紊亂。有助于恢復正常的排泄功能與腸道呼吸功能。
經實驗研究發現,觀察組相比于對照組各項指標均得到了顯著的改善(P<0.05);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綜上所述,為重癥顱腦損傷患者術后患者提供早期腸內混合營養支持,能夠有效降低各種并發癥的發展率,改善患者營養狀況,臨床價值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