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陽,孫海漪,邢曉丹
武警黑龍江總隊醫院,黑龍江 哈爾濱 150076
帕金森為神經系統疾病,以老年人為高發群體,常見運動遲緩、肌肉強直、認知障礙等,對患者生活質量、軀體功能均有顯著影響,臨床需及早開展康復治療,以減少疾病對身體、活動能力的損害,且該病治療時間較長、治療難度大,部分患者因擔心治療費用、預后效果等出現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故需結合護理學發展,尋求新的護理方法。在此背景下選擇70例帕金森患者,開展優質護理,現匯總護理經過。
1.1 一般資料 取2019年1月-2019年5月接收的帕金森患者(n=70)進行研究,以入院時間分為試驗組35例、對照組35例。試驗組中男(n=19)、女(n=16),年齡區間(60.52-84.35)歲,年齡均值(72.35±11.52)歲;病程范圍(2.85-8.75)年,病程均值(5.62±2.05)年。對照組中男(n=18)、女(n=17),年齡區間(58.63-84.35)歲,年齡均值(70.25±11.05)歲;病程范圍(3.45-10.64)年,病程均值(6.52±2.71)年,對比P>0.05。
1.2 方法 常規護理:遵醫囑開展病情監測、生活指導、健康教育、認知干預。
優質護理:①心理干預:住院治療患者與外界接觸較少,極易產生壓抑、抑郁情緒,護理人員在了解其心理、軀體變化后需制定心理干預措施,根據其病情、性格特征,借助語言優勢使患者了解到病情逐漸好轉,并為其講解后期康復治療方法,以提高其認知程度。②用藥指導:帕金森病多使用多巴胺類藥物治療,此類藥物長期使用會引起不適,患者用藥前護理人員需進行用藥指導,告知其各藥物使用方法、劑量、時間,并于服藥后加強臨床癥狀觀察,若出現異常需及時與主治醫師聯系,并配合其開展臨床治療工作[1]。③日常護理:帕金森病伴有肌肉強直、骨質疏松等癥狀,住院期間以增加骨折、跌倒發生率,因此患者入院后護理人員需進行風險預估,針對骨折、跌倒發生風險較高者,需加強行為管理,并指導其多進食含鈣豐富、含維生素豐富食物,日常活動中多曬太陽,以提高抵抗力。④康復指導:帕金森病認知、行為均受到制約,護理人員在開展康復訓練前需進行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康復訓練價值,以提高其治療依從性、配合程度。康復訓練的開展需由簡到繁,逐漸緩解其肢體癥狀,改善其語言能力,并通過心理暗示,使其感受到病情逐漸好轉,提高其治療信心。
1.3 觀察指標 根據漢密頓量表評價其焦慮、抑郁狀態,0-50分,得分高低與心理狀態成反比。根據本院統一下發滿意度量表評價護理滿意度,0-100分,得分高低與滿意度高低成正比。
1.4 統計學方法 心理狀態、護理滿意度歸屬計量資料范疇,檢驗值用t、平方差表示,70例患者統計數據借助SPSS22.0分析,檢驗結果以P值表示。
2.1 心理狀態 試驗組焦慮:護理前41.38±1.34分、護理后27.01±2.42分;抑郁:護理前42.22±1.25分、護理后34.52±3.42分。對照組焦慮:護理前41.38±1.34分、護理后27.01±2.42分;抑郁:護理前42.02±1.24分、護理后34.52±3.42分,護理前焦慮、抑郁對比無差異,護理后試驗組低于對照組,t1=10.792,P=0.000;t2=13.665,P=0.000。
2.2 護理滿意度 試驗組開展優質護理后護理滿意度90.58±3.65分高于對照組78.52±8.42分,兩組對比差異顯著,t=7.774,P=0.000。
帕金森為慢性、進展性疾病,不僅會影響患者生活質量、身心健康,且長期治療會增加家庭經濟壓力。當前多開展藥物治療,但其療程較長,治療難度高,其長期使用多巴胺藥物會損害腦神經元,患者因擔心預后效果出現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故此需開展護理干預。
有研究指出[2],患者住院期間心態波動較為顯著,極易影響其整體依從性,故需開展優質護理,結合其心理狀態、病情,對其負性情緒進行疏導,達到調整心理狀態的目的,不僅可提高康復效果,還可縮短康復時間。優質護理為新型護理方法,根據患者臨床需求開展護理干預措施,符合當前患者臨床需求,在護理開展中不僅可改善護患關系,還可進行康復指導、用藥指導,彌補常規護理缺陷。結果顯示:試驗組開展優質護理后,抑郁25.31±2.05分、焦慮27.01±2.42分低于對照組,護理滿意度90.58±3.65分高于對照組,該研究結果與孫洪燕[3]一致,孫洪燕研究分為觀察組、對照組,觀察組抑郁26.41±1.87分、焦慮25.36±1.52分低于對照組,故優質護理可作為帕金森病護理方法。
綜合上述,帕金森患者開展優質護理后,對降低焦慮、抑郁評分,改善負面情緒,提高護理滿意度有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