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倩
安徽醫科大學第二附屬醫院胃腸外科,安徽 合肥 230000
腸造口是指外科醫生為了治療一些腸道疾病,在腹壁上所做的人為開口,并將一段腸管拉出開口外,翻轉縫于腹壁,從而形成腸造口。這項手術雖然在技術上已經很成熟,但畢竟改變了生理通道,在一定程度上會給患者帶來某些并發癥,并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如何減少并發癥的發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至關重要[1]。本次研究選取我院120例腸造口患者,意在探討延續護理在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研究選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我院治療的腸造口患者120例,采用隨機抽取的方式平均分成A、B兩組,每組60例,A組采用常規護理,B組采用延續護理。A組男36例,女24例,平均年齡為(39.45±10.25)歲。B組男34例,女26例,平均年齡為(43.22±9.88)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臨床納入和排除標準 臨床納入標準:(1)首次進行腸造口手術患者;(2)所選患者無重大疾病、無溝通障礙;(3)患者及其家屬均在對本次實驗知情的情況下簽署同意書;(4)本次實驗符合臨床倫理學原則。排除標準:(1)直接否決延續護理患者;(2)有手術禁忌癥患者;(3)有嚴重精神疾病患者。
1.3 方法 A組患者采用常規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術前心理疏導,做好術前準備,對患者進行數據紀錄(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等)及腸道管理等。
B組在A組的基礎上進行延續護理:(1)建立延續護理小組及計劃:護理小組由專業經驗4年以上的護士組成,護士長擔任組長。建立科室腸造口回訪本,主要紀錄患者具體信息,出入院時間以及出入院前后患者身心方面的調查和評估。(2)隨訪護理:建立患者信息庫。每周對患者進行一次電話隨訪,每月進行一次登門訪問,同時在信息庫紀錄每次隨訪的相關內容和評估,若有特殊情況或者情況嚴重的,需增加隨訪次數。(3)隨訪內容:主要包括患者的身體狀況、心理情況、生活狀況等內容。建立專門的醫療小組,對患者出現的術后并發癥或心理疾病等情況做出相應對策。(4)腸造口術后知識講座:根據患者術后情況及患者自身意愿,每年可開展一次腸造口術后知識講座,由我院醫生、護士、患者及患者家屬參加,意在講解腸造口相關知識和術后護理。患者可在會上分享心得和苦惱、交流自身經驗,患者間的互相幫助更有助于疾病的預后,走出陰影[2]。
1.4 觀察指標 收集患者生活狀況、社會功能、情感狀況和身體狀況的信息,對兩組患者的生活質量進行對比分析,探討延續護理在腸造口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1.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用(Mean±SD)表示,予以t檢驗,若P<0.05,則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A組(n=60),生活狀態13.22±1.23,社會功能11.36±2.23,情感狀況13.22±1.76,身體狀況13.69±1.98;B組(n=60),生活狀態17.89±2.41,社會功能16.01±3.45,情感狀況17.89±1.99,身體狀況16.59±2.67;t分別為8.234,8.098,8.760,8.263;B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明顯高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延續護理是通過一系列行動設計用以確保患者在不同的健康照顧場所(如從醫院到家庭)及同一健康照顧場所(如醫院不同科室間的轉換)受到不同水平的協作性與連續性的照護,通常是指從醫院到家庭的延續,包括經由醫院制定的出院計劃、轉診、患者回歸家庭或社區的持續性隨訪和指導。延續性護理分為三種:信息的延續、管理的延續、關系的延續。延續護理并不強調為出院后的患者直接提供長期護理,而是幫助患者及家屬提高自我保護能力,對患者的指導內容以循證為依據,通常包括藥物的指導及不良反應等、飲食的指導、癥狀的管理與識別、對居住緩解提供相應建議等[3]。本次研究選取我院120例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進行對比分析,意在探討延續護理在胃腸外科腸造口患者中的臨床效果。
研究顯示,B組患者的生活狀態、社會功能、情感狀況及身體狀況均優于A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延續護理比常規護理更有利于腸造口患者的預后。延續護理更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自我保護能力,改善生活狀態,有利于患者術后身心的健康發展,同時也能促進醫患關系,有利于醫患關系長期和諧的發展,值得在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