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振梅
江蘇省揚州市第三人民醫院手術室,江蘇 揚州 225125
目前我國艾滋病患者人數逐年上升,將面臨艾滋病發病和死亡的高峰期。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人體免疫缺陷綜合征,又稱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艾滋病是一種危害性極大的傳染性疾病,主要通過性接觸、血液、母嬰等途徑傳播。自從1984年,世界首次報道了醫護人員因職業原因感染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及防護開始受到普遍關注[1]。我院是艾滋病專科收治醫院,護理人員與艾滋病患者密切接觸,尤其是手術室護理人員,在為患者做治療、護理過程中難免接觸到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暴露源以及手術中傳遞、交接銳器等時極易發生HIV職業暴露。職業防護是指針對可能造成機體損傷的各種職業性有害因素,采取有效措施,以避免職業性損傷的發生,或將損傷降低到最低程度[2]。因此,做好手術護理配合和職業防護措施顯得非常重要。現將我院對艾滋病患者的手術護理配合及職業防護措施的體會進行總結如下。
1.1 臨床資料 回顧性分析我院自2010年1月-2018年11月期間34例確診為HIV攜帶者及艾滋病患者進行手術治療的臨床資料。其中男28例,女6例,年齡22-74歲,手術類 型有淋巴結核手術7例、臀部及肛周疾病手術6例、骨科手術7例、腹股溝斜疝手術5例、急性闌尾炎手術3例、剖宮產1例、腘窩囊腫手術1例、急性腸梗阻手術1例、下肢皮膚軟組織感染手術2例、胸壁腫快1例。
1.2 方法 該方法是從術前、術中和術后進行全程手術護理配合及職業防護措施。主要有以下:
1.2.1 術前準備及護理 充分的術前準備是保證手術成功的主要前驅步驟,是杜絕和減少職業暴露發生的重要前提。
1.2.1.1 加強病人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尤其重要 艾滋病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負性心理,常有情緒低落、焦慮、恐懼、抑郁等癥狀,擔心家屬的厭棄、醫務人員是否歧視、手術是否成功、術后恢復情況等[3]。如今艾滋病無法有效達到治愈,對艾滋病患者加強心理護理,減輕患者的心理壓力,進而提升患者的生存質量顯得尤其關鍵[4]。護士應及時訪視患者,根據艾滋病患者不同類型的的心理問題,采取個性化的護理措施,可提高心理干預的針對性和有效性[5]。其措施如下:①首先尊重患者,保護患者的隱私,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護理人員對于患者的信息資料應嚴格保密,尊重患者的各項權益。要以良好的溝通能力,采取個性化心理護理方法。對患者進行心理疏導,避免醫療歧視,耐心傾聽患者內心的想法,給于鼓勵和安慰,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②護士應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向患者介紹有關疾病的知識、麻醉方法、手術步驟、術前準備的重要性、術中配合及術后注意事項,介紹同類疾病患者的康復情況。③幫助患者正視自己的疾病,隨著醫學的快速發展,國家“四免一關懷”政策的支持,免費抗逆轉錄病毒藥物的運用,相信通過配合正規的治療能夠最大限度的抑制艾滋病毒復制,保存和恢復免疫功能,降低艾滋病相關的發病率和病死率,延長生命,提高生活質量,使患者以良好的心態接受手術,從而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1.2.1.2 醫護人員的準備 術前加強對醫護人員職業道德培訓,艾滋病相關知識培訓,職業防護培訓;安排巡回護士2名(1名負責手術間巡回,1名室外傳遞所需物品),器械護士1名,參加者須有嚴格的職業道德修養,良好的心態,嫻熟的手術配合技術,并且全身無皮膚感染或者皮膚破損,無呼吸道感染等。
1.2.1.3 術前病例討論 接到注明“HIV陽性”手術單后,手術室護士,麻醉師及時到病房查閱病案,了解病人的一般情況、各種檢查化驗結果、術前常規準備情況,與醫生討論手術的全過程,制定規范合理的操作流程,對于術中的關鍵步驟如個人防護用品的穿戴,手術器械的擺放,手術刀、縫針等尖銳器械的傳遞等進行情景現場反復演練,以保證醫護術中操作配合密切,做到手術操作得心應手,有條不紊,杜絕職業暴露的發生。
1.2.1.4 術前物品裝備 除準備好手術相關物品外,還要準備好職業防護用品:醫用外科口罩、帽子,一次性防水無菌手術衣,防護眼鏡,防護面屏或防護面罩,長筒鞋套或長筒靴等;盛放醫療廢物的用品如銳器盒、大垃圾袋等及消毒物品的準備。
1.2.2 術中配合
1.2.2.1 巡回護士護理配合 熱情接待患者,介紹手術間設備及器械,安置患者,使用回縮式安全型靜脈留置針建立靜脈通道,協助手術人員穿戴職業防護用品,術中加強巡視,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和基礎護理。密切觀察手術進展,時刻提醒手術人員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消毒隔離制度和標準預防原則,禁止人員隨意出入手術間,術中所需用物由室外護士負責傳遞,以減少環境污染范圍。
1.2.2.2 器械護士護理配合 器械護士提前15分鐘洗手上臺,戴雙層無菌手套,有研究表明[6]。戴用雙層手套可使血液接觸率由戴用單層手套的11.84%降至4.69%,且內層手套穿孔率僅為0.52%。整理器械臺,熟練安裝、拆卸手術刀片,保持沉著冷靜,注意力集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原則,正確執行職業防護措施,時刻關注手術進展,密切配合醫生手術,正確使用彎盤間接傳遞針、刀等尖銳器械,嚴防銳器刺傷皮膚,避免患者的血液、體液濺出等不良現象。發現受傷及時消毒處理。據報道,每毫升血液中HIV傳播顆粒僅10-103個,形成有效感染HIV需0.1 mL血液[7]。保持臺面器械擺放整齊有序,及時收回不用的器械。取出的手術標本放入雙層標本袋分別密封,貼上HIV陽性紅色標識,交專人送檢。術中使用過的紗墊、縫線殘端等敷料集中收集于一次性無菌垃圾袋中,避免污染地面。
1.2.3 術后處置 運用化學滅菌法對手術用品和手術間進行消毒處理。三種常用的化學滅菌劑(含氯滅菌劑,如漂白粉;2%過氧化氫溶液;70%酒精)足以滅活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病毒對紫外線、電離輻射不敏感,但對于干燥、陽光卻很敏感,在干燥的環境中很快死去,3天就測不出病毒[8]。
1.2.3.1 手術人員的處理 手術人員按規范脫去防護用品,到手術間外間反復認真洗手,換鞋出手術間,洗澡更衣。以上一次性用品均放于雙層黃色垃圾袋,及時密封,袋外注明“HIV陽性”紅色標記,按感染性廢物處理。
1.2.3.2 器械處理 巡回護士協助器械護士用無菌生理鹽水清除器械血跡后放于雙層黃色垃圾袋分別封口,注明“HIV陽性”紅色標記,送供應室遵循消毒-清洗-滅菌的原則[9]。
1.2.3.3 一次性用品及布類處理 一次性的針刀電刀頭等尖銳器械放于銳器盒密封,并注明“HIV陽性”;所有一次性類用品包括患者使用過的一次性耗材、醫護人員的一次性職業防護用品、室里設備儀器的保護套等毀形后均放于雙層黃色垃圾袋內密封;布類巾單、手術衣褲、患者使用過的被套等放于雙層黃色垃圾袋里密封,均注明“HIV陽性”紅色標記,按感染性廢物處理。
1.2.3.4 患者的接送 用雙層一次性中單完全包裹平車,醫務人員穿一次性防水隔離衣,戴橡膠手套搬運患者,再用雙層一次性中單包裹患者,然后用蓋被將患者蓋嚴保暖后送回病房,搬運過程中保證患者身上各種管道連接緊密,防止脫落污染環境,平車推回后及時用含氯消毒溶液或者酒精徹底擦拭消毒。
1.2.3.5 手術間的處理 手術間1.5米以下的墻壁、所有臺面、設備儀器表面、電源線、電極線等用酒精反復擦拭,地面用含氯滅菌溶液拖地,空調凈化系統消毒30分鐘以上。
34位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切口愈合良好,無1例發生術后并發癥,手術室護士發生1例針刺傷HIV職業暴露,無1例醫護人員發生HIV感染。
艾滋病患者相關手術治療對手術室醫護人員是一個嚴峻而危險的挑戰,手術護理配合中面對的是潛在的暴露源,所以嚴格執行手術護理配合規范和職業防護措施至關重要。文獻報道[10],在對艾滋病患者的手術過程中,術中針刺傷感染率為0.3%-0.6%,皮膚破損感染率則高達為5%-6%。手術過程中若被針、刀等尖銳器械刺傷,應立即脫去手套,盡量由近心端向遠心端輕輕壓,避免擠壓傷口局部,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再用肥皂水、流動水反復沖洗后,最后用0.5%的碘伏或75%酒精消毒創面,包扎傷口,同時向主管部門報告,由專業人員評估感染風險后再決定是否預防用藥,若評估認為危險性高,需要在24 h內服用阻斷藥物。若能在暴露后3 h內服藥效果更佳。追蹤血清學病毒抗原、抗體檢測。
完善術前準備可提高患者手術和搶救成功率,有效降低護理不良事件發生的危險,保證了患者安全。因此,手術室護士必須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術中嚴格實施消毒隔離和職業防護等各項操作,密切配合醫生手術,制定規范合理的操作流程,實施標準職業防護措施,并不斷完善職業暴露處理預案和職業防護體系,確保手術的順利和安全。同時必須具備嚴謹的工作態度和良好的心理素質,才能從根本上避免職業暴露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