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答人:寒石冷月
站在局外看這件事,暴露出這幾個問題:女兒微信拉黑母親(父親),說明女兒極度討厭父母,視同路人。父母傷心欲絕,自認養了一只白眼狼。若問親情拿什么維護?如果父母斷絕對女兒的經濟保障,是否會有轉機?缺乏感恩之心的女兒,人雖上大學,但自私冷漠,誰教育出這樣的孩子?
幾個問題擺在眼前的時候,實際上答案就已經有了,問題根源在家長身上,主要體現以下幾點:缺少感恩教育的孩子,只知道一味向父母索取,而不知道愛父母;從小到大,父母過度物質保障,讓女兒養尊處優,根本不懂何為愛;沒有家庭責任感的孩子,上了大學又當如何?沒有親情的孩子,將來走向社會后,很難再對父母有親情與關愛。面對冷酷的現實,家長應該做到以下幾點,看能否改變孩子麻木的心:問孩子,你拉黑媽媽(爸爸)時,是否準備就此親情兩相別?問孩子,你在拉黑我們的同時,是否已經做到經濟獨立的準備?明確告知孩子,鑒于你薄情寡義的表現,我們暫停你一個月生活費保障,你需要靠自己雙手去勤工儉學,在勞動中去體會父母把你從小養大有多不容易;如果你認為離開父母,仍然可以過得很好,那我們就此不再往來,放假時你也無需回家了;如果你認為自己對父母太冷漠,請深刻反省后,再向爸爸媽媽道歉,做深刻的懺悔,我們會視你的表現,給你適當的經濟資助。
大學生了,按常理講應該懂人倫,明事理了。如果還不懂,家長不要傷心,也不要難過,問題根源在于你們有不教之過。現在要做的就是,在孩子翅膀沒有硬,對你們尚且有經濟依賴情況下,讓她知道如果沒有親情在,你將會一無所有,只能靠自己的冷漠去走你自己的人生路。
回答人:雨后山林靜
跳繩確實是一個好的體育項目,讀初中時,也是體育課里一個必考課程。所以現在從幼兒園開始就要求讓孩子參加跳繩訓練。
不過,面對現在市場上這么高價格的培訓班,我認為沒有必要去參加。我的孩子在讀初中的時候,是要參加跳繩考試的。那時市場上并沒有培訓班,孩子就在客廳里面練習跳繩。
晚上孩子寫完一部分作業后,就利用中間一點休息的時間來練習跳繩。我就在旁邊給孩子計時。在孩子努力的時候我會鼓勵孩子。平常在周末的時候也會花時間來練習。孩子就是這樣進行練習的。她一分鐘跳120下沒有問題。最后,孩子體育考試拿了滿分。以前的孩子都沒有參加過任何的跳繩培訓班,但是大家同樣都能跳得很好。
現在有的家長想把孩子送到培訓班里去,是因為自己有焦慮的情緒。他們擔心自己萬一沒有把孩子教好,自己就會感到內疚。如果是交到培訓班里去的話,孩子萬一沒考好,就不是自己的責任,而是培訓班的責任了,這樣自己的內心會感到輕松。其實,如果家長自己愿意花時間陪伴孩子去訓練,是完全沒有必要上培訓班的。如果家長很忙,而且又不缺這點錢,那么也是可以去上培訓班的。都是自己的選擇。
回答人:雨后山林靜
三四歲的孩子年齡還小,能夠用一些簡單的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意思,但理解水平還是有限的,因此,成人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不用“不語言”。“不語言”指的是告訴孩子不要做什么。在一件事情前面加“不”字,如:“不要坐下。”“不要再吵鬧了。”“不要再看電視了。”當我們用“不語言”去跟孩子說話的時候,孩子注意到的是“不”后面的這個動作。也就是:“坐下”、“吵鬧”、“看電視”。因為他們對不的理解并不是那么清晰,孩子對動作一詞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因此,當我們用“不語言”與孩子說話時,他大腦里想到的就是不能做的事情。
2.使用正面語言。正面語言指的是,直接告訴孩子要做什么。比如:“請你坐下。”“請你保持安靜。”“現在要起床了。”這些話的指令是非常明確的。是直接告訴孩子,你要做什么。因此,孩子就知道他要做什么,不會被不應該做的事情搞混淆。
3.不要用雙重否定的語言。比如:“你今天不上幼兒園是不行的。”“你今天不吃飯就不能去玩。”“你不把這些玩具收拾好,你以后就再也別玩了。”在這些話語當中,都有兩個否定的詞匯。雙重否定對孩子來說特別難理解。我們只需要直接告訴孩子,你應該做什么。這樣說話意思是非常明確的,孩子易于理解。而且他也能感覺到你說話的態度是溫和的,而不是憤怒的。
4.鼓勵孩子把話說完整。要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成人就要多鼓勵孩子。這個年齡的孩子,他們說話通常都是不完整的。有時只會用一個簡單的詞匯來回答你。成人要鼓勵孩子把話說完整,當他們不知道怎么說的時候,成人可以做一個示范。比如:成人:“你喜歡上幼兒園嗎?”孩子:“喜歡。”成人提醒孩子完整的表達:“我喜歡上幼兒園。”
當然不是每句話都一定要這樣去提醒孩子表達完整。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很口語話的句子,就可以簡單的回答。如果成人想要有意識地去發展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就可以教孩子用一些詞匯完整地表達。
最后我還想說的是,無論孩子說話說得怎樣,成人都不要去嘲笑他們、否定他們,給孩子樹立起自信心,并給他們多創造一點語言表達的機會,多與孩子說話,孩子的語言能力就會發展得很好。
回答人:兒科醫生鮑秀蘭
大多數寶寶不愛吃飯,多是家長嬌慣的。寶寶生來就有饑飽感,很多家長會主觀地覺得寶寶餓了,其實某一段時間寶寶吃飯吃的不多,也是正常的。寶寶不想吃的時候,不需要一直喂養,應立即收起碗筷,讓寶寶潛意識里知道這餐飯不吃飽的話,就要等到下次開飯了。其間也不要給寶寶吃零食、甜點等等,要糾正寶寶飲食的習慣,以正餐為主。這樣寶寶慢慢地就會糾正過來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試想一下,菜肴講究色香味俱全,我們大人才會勾起食欲,同理,寶寶們也是一樣的。當有了漂亮喜愛的餐具,菜也有賣相,寶寶吃飯的積極性也會被調動起來。因此為了讓他們提高吃飯的積極性,我帶著他們親自去挑選餐具,菜品可以選擇顏色艷麗的蔬菜搭配起來。
不要將大人的好惡加到寶寶身上。家長們很容易犯一個錯誤,那就是將自己對食物的喜好,潛移默化傳達給寶寶,比如在餐桌上說,不喜歡吃香菜、蘑菇有怪怪的味道等,這樣會導致寶寶慢慢形成挑食、不好好吃飯的習慣。所以餐桌上不要當著寶寶的面說,什么菜不好吃,以免給他們先入為主的概念。
多鼓勵少批評,以身作則。媽媽們需要多加觀察,多鼓勵少批評,盡量溫柔地鼓勵和互動,不妨試著夸贊這種食物真美味,并在寶寶面前大囗大口地吃,給他們一個好的示范。如果寶寶不敢嘗試,盡量鼓勵他們,只要寶寶嘗試了也許就打開了那扇食物的大門呢。寶寶心情好,也就能更好的適應其他食物,吃下去的飯菜才能更好被吸收。
回答人:陪寶寶寫日記
我覺得讓家長簽字是個好事。
我們都知道,小學低年級老師只有語文和數學,最多再加一個英語,但主要負責整體事務的還是班主任,其次就是數學和英語老師各自負責自己科目的教學。而一個班上60個孩子,老師根本就顧不過來。
老師讓家長簽字,就是為了讓家長監督孩子修改、幫助孩子講解錯題,一對一的指導肯定比老師一對多指導好。這樣在父母的監督下,孩子也能認真對待自己的錯題,認真改正。否則就失去了改正錯題的意義。
但是簽字也是有技巧的,不僅僅是簽個名字那么簡單。一個班很多孩子,時間長了老師也能了解每個孩子的情況,可是家長怎么樣老師并不了解,而且平時家長跟老師溝通的機會也少,家長完全可以把簽字當成跟老師溝通的一個平臺。
比如孩子做作業的情況怎么樣,哪些地方比較薄弱,都可以寫在家長簽字的地方,這樣老師檢查的時候,一是能了解孩子在家里寫作業的情況,二是能讓老師知道家長對孩子作業的重視程度,只有家長重視孩子,老師才會重視孩子。
最后這樣也可以督促自己好好檢查孩子作業。家長也有惰性思想,也希望自己輕松一些,很多家長認為給孩子講解了,孩子自己做就能做對,但有些孩子可能為了躲避家長責罰,也可能是確實不認真或者對知識點還掌握得不牢固,所以修改的時候也不認真,家長如果沒幫孩子認真檢查,孩子就會把錯誤的答案當成正確的,下次還會做錯。
總之我是贊成家長幫孩子簽字的,哪怕是自己累一點,能幫孩子改正錯誤也是很重要的。畢竟老師有很多個學生,自己只有一個孩子。
回答人:EXCEL學習微課堂
第一,上什么培訓班都要量力而為。現在越來越多的家長意識到給孩子報培訓班和補習班十分重要,能夠讓孩子以后多點優勢競爭。但是如果家庭條件實在是不行的話,沒必要勉強。上培訓班并不是一定要培養孩子成為頂尖的人才,很多時候只想要給孩子增強一點自信,學過一技之長而不至于太過平凡。
第二,學習特長并不一定要去培訓班。雖然說上培訓班學習,會比較系統比較專業,但是現在網絡這么發達,在經濟條件不允許的情況下,也可以自己上網看視頻學習。有些天資聰穎的孩子一點就通,自己看著視頻也能夠模仿得惟妙惟肖。讓孩子在學習中得到樂趣,度過一個快樂的童年,也是一種教育孩子的方式。
第三,并不一定有特長的人才能混得風生水起。有特長的人會給孩子以后加分,無論是人際交往方面還是其他方面。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沒有特長的孩子將來沒有出息,通過勤勉學習刻苦努力,以后在一定的專業領域有成就也可以。一些學習成績很好的學霸,專注于研究,自身沒有特長也很正常。
最后需要特別強調的,雖然沒特長不影響發展,但有興趣的孩子在遭遇挫折或者傷心難過時,更懂得自娛自樂,更能照顧好自己。但興趣的培養在家也是可以進行的。
無論如何,不必要一味強求,選擇適合自己孩子的方式才是對的。
回答人:尹建莉
“犯錯誤”是孩子成長中的必修課,只有修夠一定“課時”,他才能真正獲得舉一反三、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能力。家長要理解“過失”的價值,看到在孩子成長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面教育功能。
孩子犯了一些小錯或闖了禍,不用你說他也會感到不好意思,感到內疚和痛苦。家長這時如果不顧及孩子的心理,再板起面孔說一些教訓的話,說一些早已說過的提醒的話,只會讓他覺得丟面子,覺得煩;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面子,為了表達對你嘮叨的不滿,可能會故意頂嘴或做出滿不在乎的樣子。
如果家長與孩子之間經常出現這樣教訓與反抗的態勢,孩子就會漸漸地真的對自己的錯誤不在乎,對家長的話無動于衷。甚至會讓“小毛病”變成一個痼疾,屢教不改,一錯再錯。
家長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需要“試誤”。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比你口頭講一百遍道理都印象深刻。
至于偶爾的“過錯”給孩子自己及家長帶來的時間、經濟等方面的損失,算作培養孩子成長必交的學費,可以換回他的成長、成才、成功。他拆壞了一輛新買的玩具汽車,可能就此激發了制造一架航天飛機的興趣和潛能;今天炒煳一鍋菜,明天就可能出個烹飪高手。建立正確的兒童觀,用期許的眼光看孩子那些“闖禍”行為,就會感到它們是良機而不是壞事。這樣的心境下,你內心還會有“火”嗎?
我們可以批評孩子,但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批評,以保護孩子自尊心、樹立自信心、培養他們能力為目的。凡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損害的批評方式都是不好的,都是家長要徹底戒除掉的。
把一件不好的事,本該生氣的事化解為一句玩笑,既讓孩子知道他哪里錯了,又不損害他自尊心,還暗含了對他的理解,甚至隱藏著對他某種才能的褒獎。這樣的批評話,孩子比較愛聽。
哪怕有的孩子永遠在生活細節上不精明,只要不是什么大事,請允許他有這些毛病。欣賞孩子不是只贊賞他的優點,更是如何看待他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