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非馬

很多中國父母、爺爺奶奶,在教育中都寧可把注意力和焦點放在給孩子上補習班、才藝班上,卻完全意識不到,做家務對孩子未來更有“根本性”的影響。
這本來是我純粹基于個人經歷與觀察,得出的一個非正式“結論”。但這兩天因為寫文章特意去查了資料,發現哈佛大學的研究結果也“證明”了我的觀察結論十分靠譜。
可惜,就我所見,現實中有很多親戚朋友,因為心疼孩子學業太重,不讓孩子做一點家務,甚至還干脆陪著孩子一起做作業,我都覺得這其實是在鼓勵一種不獨立、不自主,隔絕了孩子全面開發各種技能與潛能的機會,其實是“害孩子”。
這是我為什么一定想要寫這篇文章的原因。
能把家務做得很好、能獨立料理好自己生活的孩子,通常學習能力、工作能力也會更強,做事更有條理,更關鍵的,工作責任心和主動性都會好很多。
比如我曾有一位助理是個90后,獨生子女,從小被父母、爺爺奶奶捧在手心,在家沒做過任何家務。我們曾經合租過一段時間,我驚訝地發現,她家務能力極弱。她對很多家務活缺乏最基本的常識認知,幾乎不會燒菜,洗鍋洗碗甚至都洗不干凈。
不會做家務的人,眼里也不會有活兒。因為,不知道活兒在哪里,也不會主動去發現活兒在哪里。比如我做菜時,她打下手,你必須非常明確地指派任務,否則她不知道要干嘛。我當時就隱隱擔心,她可能工作上也會有許多問題。果然,她和我說了:我是那種需要領導很明確地告訴我該做什么工作的人,否則我不知道要做什么。
在她正式開始助理工作之后,我也發現她身上的確有很多工作問題。很多細節,我都發現能和干家務之間做一個“聯系”。到離開時,她跟我說,這是她有史以來提升最快的三個月,從生活能力到工作能力,也包括主動為他人著想的自覺。她終于意識到了很多從前沒有意識到的問題。現在,她回家之后會主動分擔家務,令父母刮目相看。
為什么做家務和學習、工作能力緊密相關?
首先,一個習慣做家務的人,會有更強的責任心、主動意識。
其次,會主動分擔家務的人,通常更有同理心,善于換位思考。
有些啃老一族,成年了還習慣于把父母當作“免費保姆”來用,這樣的人,如果是“員工”,你也很難指望他在工作上會主動從公司 、領導、部門其他同事、以及其他部門同事的立場考慮問題。連自己年邁的父母、爺奶都不知道心疼,怎么會去心疼別人。
而有些時候,也不是那些孩子不知道心疼父母,而是因為從小被溺愛太過,完全沒有機會接觸家務,根本不知道這些勞作是辛苦的,應該被體恤的。這樣的情況里,父母其實更應該自我檢討。
第三,習慣于主動做家務,尤其是習慣了做好自己房間的清潔、整理收納好自己的學習、生活用品的孩子,會更有生活獨立性,這種生活獨立性會更容易培養他的獨立意識、獨立精神。
第四,在統籌做好各類家務的過程中,其實也鍛煉了一個人時間統籌、任務統籌、任務認知、動作協調等各種能力,也養成了一個“勤勞”的好習慣。
我很小就開始被訓練做各種力所能及的事情,一年級已經開始被要求幫助擇菜、洗菜、電飯鍋煮飯、洗碗、掃地、抹桌子、洗自己的小衣服等各種家務。到二三年級,夏日的時候,父母親和我自己的衣服,我每天都要洗了晾曬出去。不放假的時候,我的家務內容會減少,但也不會完全沒有。即便是到高三,我每天晚飯都是自己回家做的。我自己的房間,都是我自己收拾整理。現在回頭看,我認為“做家務”讓我受益無窮。
哈佛大學研究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
做家務,我是公認地善于收納整理;做課堂筆記我也是非常善于做歸納整理的,每次課后,我都很享受于自己把當天所有各門課程的課堂筆記重新整理歸納一遍,謄寫干凈,要點清晰,漂漂亮亮。我的課堂筆記多次被老師們拿來做示范。
后來做了記者工作,自然也養成了做資料搜集、整理的好習慣,至今,我還有分類做讀書筆記的習慣。
寫文章做具體的資料搜集時,我也總結出了一套“大小筆記”的方法,我分享給助理小姐姐們,她們都覺得很好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總之,我相信大道相通。養成了某種思維與行為的習慣,它會自然而然地應用到方方面面。
好了,最后可以揭曉下哈佛大學的一些研究結果。
綜合《健康時報》、騰訊新聞、搜狐新聞等報道,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歷時75年進行了一個叫做格蘭特研究的調研,該研究里有一個發現:越早學做家務的孩子,長大后越容易成功。
此外,哈佛大學在去年的一項研究還發現:愛做家務的孩子和不愛做家務的孩子,成年之后的就業率為15∶1,犯罪率是1∶10。愛做家務的孩子,離婚率低,心理疾病患病率也低。這些,完全符合我從個人觀察作出的分析判斷。
再看看國內學者的觀點:
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的許燕教授曾直言,現在的中國家長們往往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忽視了生活技能等基本生存能力的培養,殊不知這對孩子的未來發展并沒有好處。
北京兒童醫院精神心理科教授崔永華說:交給孩子一項家務,實際也是讓他們承擔起一份責任。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遇到困難和麻煩,但是孩子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及責任意識都可得到很好的鍛煉和培養。
通過做家務,孩子還可了解和體會父母撫育自己的艱辛,產生體貼之情,學會愛父母,學會為他人著想。
所以啊,我真心想呼吁中國的家長們、爺爺奶奶們,不要過于寵愛孩子,讓他們與各種家務絕緣,你以為的“愛”正在很大地傷害孩子的健康發展!
這些年來,我看到了身邊太多類似的例子,我經常會和一些親戚朋友去強調讓孩子做家務的重要性,但我經常被告知:其實道理也知道,就是很多時候不自覺地又幫孩子做了。而且你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學習真是太辛苦了。
其實這些都不該成為理由。只有知而行,才是真正地“知”,否則還是“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