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勝利 臧志祥
十九大報告共三次完整提到“人的全面發展”,第一次內容是“我們要在繼續推動發展的基礎上,著力解決好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大力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更好滿足人民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方面日益增長的需要,更好推動人的全面發展、社會全面進步。”[1]足以可見社會發展是滿足人民的需求,最終歸屬是人的全面發展,其重要性可窺一斑。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成為黨和國家永不過時的奮斗目標,也是眾多理論研究者急需解決的理論難題。
一、人的全面發展要義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首次提出“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2]這是馬克思首次提出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正式使用了“個人的全面發展”,在隨后的著作《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資本論》中進一步發展和完善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恩格斯所提到的“人的全面發展”包括兩個層面的含義:
(一)個人層面的“人的全面發展”。這個層面的含義主要包括:人的個體需要的全面滿足、人的各項能力的全面提升、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展、人的自由個性的全面發揮。這四個方面是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馬克思認為“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3]人發展的目標就是滿足自身的需要,在參與實踐過程中不斷提升自身的認知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馬克思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現實性上, 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4]馬克思認為,人即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而“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展到什么程度”[5],建立廣泛的交往和全面的關系有助于個人實現提升發展層次。人的自由個性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這一基礎上的”,[6]只有在滿足個人全面發展這一現實基礎上,才有可能實現人的自由個性,當然,基于遵循法律和道德的前提下,自由個性是個人區別與他人的本質和核心,也是檢驗人發展程度的標準。
(二)社會層面的“人的全面發展”。人類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建立“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的社會,即自由人聯合體(共產主義社會)。[7]這個視角強調人類社會整體認知、素質、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可以發現并使用自然和社會的發展規律指導社會實踐,推動社會層面的經濟、政治、文化、軍事、生態等各方面的全面協調發展。社會全面發展是實現個人全面發展的前提,而個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全面發展的目標和必要條件,二者是相互聯系,相互促進,不可分割的。人類發展的歷史進程由必然王國邁向自由王國。
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必然性
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黨執政的必然目標和原則,也是中國共產黨和政府執政的宗旨和必然要求。
(一)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明確指出:人的全面發展是共產主義者的理想目標和共產主義社會的基本原則。[8]中國作為實行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必當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一如既往地貫徹執行這一基本原則,保持堅定的理想信念,帶領中華民族向更高層次的社會主義邁進,最終實現共產主義。
(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宗旨。落實到行動上就是滿足人民對自身發展的需求,提供各項法律政策制度保障、完善公共服務體系,不斷提升服務質量,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三)中國歷屆領導班子重視“人的全面發展”。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毛澤東和鄧小平通過一系列的革命和改革,帶領人民群眾從舊制度中走出來邁進新中國,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零散的體現在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未形成系統的理論體系。江澤民對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主要體現在2001年的“七一”講話和2002 年黨的十六大報告中。[9]胡錦濤在科學發展觀中明確提出“以人為本”的思想。習近平通過一系列講話和執政措施體現出對人民發展的關心。
三、當今中國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措施及建議
十九大報告第二次提到“人的全面發展”內容是“明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0]
(一)發展生產,提高物質生活水平。雖然中國現代化發展取得巨大成績,但不容忽視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依舊存在,物質生活基礎沒有得到全面滿足。十九大報告第三次提出“人的全面發展”內容是“深入開展脫貧攻堅,保證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11]沒有物質基礎的全面發展是空談、口號,在社會生產力充分發展的前提下,人的全面發展才有實現的可能。政府提供和引進就業崗位,保證每個勞動者能夠有合適的平臺展示,降低社會失業率,完善勞動保障;鼓勵創新創業,提供便捷服務,為釋放生產活力提供路徑和指導。
(二)完善制度,增強政治執行效力。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系中,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三者的有機統一是關鍵。[12]從社會調查、民意采集、政策制定到政策頒布施行,政府的很多政策基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出發,符合中國國情的政策措施,在執行過程中變形走樣,落實到末端,并未能切實有效解決民眾發展的難題。完善相應的監管制度,確保政策執行力度和效度,讓人民群眾的需求得到切實滿足,增強政府公信力。在征集民情民意時,保證代表人能夠確實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訴求,將民眾的聲音傳遞到決策層。建立長效監察機制和執行機制,保證政策落實后有人管有人問。
(三)重視文化,加強價值引導建設。文化本身對人具有極強的塑造功能,影響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世界觀,在我國現行的教育體系中應當更加重視文化對人的塑造能力,充分發揮社會主義文化的優越性。不可否認的是,在現行經濟政策影響下,許多人的價值觀已經嚴重受到貨幣影響,成為不健康的價值觀,社會上存在拜金、炫富、驕奢淫逸等不良現象,已經造成不少的社會問題。政府應當積極有力組織建設農村文化建設,推動文體健康生活方式,樹立良好的社會價值追求,引導國人的追求向上,不能停留在低層次,否則無法達到個人的全面發展。
(四)完善保障,建立健全社會體系。社會保障制度包括食品、醫療衛生、養老、公共交通等各個領域,涵蓋社會的方方面面,只有在衣食無憂的前提下,個人才有時間和精力提升能力和素質,滿足自身需求,追求更高價值的追求。政府和個人,都應當積極作為,不能坐享社會發展紅利,加入到社會生產中,在勞動過程中提升自我能力和素質。
(五)重視生態,推動環境保護力度。生態環境作為人賴以生存的外部條件和人的發展密切關聯,好的生態環境能夠營造出令人愉悅的身心,差的環境不僅能影響到個人的生活,還會影響到人的情緒和價值觀。政府應當加大環境保護力度,施行的退耕還林、還山,綠化沙漠等措施已經取得明顯成效,在制造業上節能減排降污也已收獲良好成績,但在個別地區依然存在為經濟發展犧牲綠色的現象,政府應當多關注。個人應當響應國家號召,積極為環境保護作出貢獻,樹牢環保意識,使用節能環保的工具和出行方式。
(六)加大預算,購買社會組織服務。社會組織可以有效整合社會人力資源參與到政府公共服務當中,經濟發達地區,例如北京、上海、廣東、江蘇、浙江等地政府每年都會撥款購買社會組織服務參與到政府項目中來,積極利用廣大的社會人力資源對社區環境、文化、組織等方面進行建設和服務,有效的規避內部矛盾,豐富基層組織的文化生活,為社區居民提供豐富多彩的社區生活,促進社區居民多樣化的發展。這也應該是其他地區應該學習借鑒的地方。
注釋:
[1]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馬克思.1844 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88.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4.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8.
[5]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9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31.
[7]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8]馬克思,恩格斯.共產黨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
[9]丁祥艷.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觀時代詮釋[J].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理論月刊,2009,(01):14.
[10]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1]習近平.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12]習近平.慶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成立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作者簡介:[1]王勝利:陜西科技大學,教授、副院長,研究生導師;[2]臧志祥:陜西科技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