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中國傳統文化領域里,“禮”與“法”的思想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法”思想某種程度用來制約和規范各種社會矛盾,法家思想與價值理念可以對各種矛盾進行調劑與規范。“禮”的思想在古代對于維系統治者的自身統治,以及促進社會的安定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本文對我國古代“禮”、“法”思想的關系進行闡釋,試圖從中找出“禮”與“法”二者之間的內在聯系,在此基礎之上,結合現代社會的一些比較常見的問題,提出系列有關于“禮”與“法”方面的見解,以期能利用古代“禮”、“法”思想為現代社會的發展與治理提供一定的參考與借鑒。
關鍵詞:社會關系 ? 法治 ? 等級觀念 ? 倫理道德
在中國夢的偉大復興中,我們對于祖先留存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也應當進行價值的復興?!岸Y”與“法”的思想作為我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髓,并非是一成不變的而應該注入新鮮的血液和空氣,需要在保持好自身本民族傳統文化的基礎之上對國外的先進文化進行必要的吸收。研究“禮”與“法”思想的價值所在在于從傳統文化中的優秀部分進行汲取。為我國在新的征程里社會主義建設把脈導航。我國的傳統歷史文化在世界上具有他國無可比擬的地方,在古代,統治者階級離不開“法”的思想來支撐其統治,使得統治根基更加牢靠。于大眾群體,“禮”的思想對于規范個人行為無可替代,倫理道德的不斷強化就是典型例證。對于士人這個階層則借助“禮”思想來修身養性。在“禮”、“法”思想的促動下,使得我國的傳統文化迸發出強勁的力道。其中“禮”、的思想中包含著“仁”與“孝“等意思,“忠”與“義”的思想對于今天仍然對人們具有指導的意義。
一、加大對古代“禮”、“法”研究的意義與價值
(一)加強“禮”、“法”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
有關“禮”、“法”思想研究在理論方面的意義。我們可將其劃分為二個維度。一是關于如何做人的理論。即涵蓋了如何待人接物及如何為善等內容。二是關于做事的理論,其意即為如何遵守道德規范與不能突破做人的底線?!岸Y”與關于做人的理論比較相近,儒家思想里的“仁”和“禮”的思想嵌入是思想道德自律的重要精神支撐?!胺ā钡乃枷肜镌谟趯θ狈Φ赖伦月苫蛘哌^于自我縱容對他人造成傷害的行為進行懲戒或規范。“禮”與“法”應當相互結合,否則所謂的道德自律只是紙上談兵,實則很難實現。
(二)“禮”、“法”思想的推崇具有較強的現實價值
在古代文化中的“禮”的思想的推崇,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 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古代文化中的“法”具有去惡從善思想,要求人們所有壞的事情無論大小,都不能去做,否則將會遭到法律的嚴懲。這一思想對于勸勉人們棄惡從善具有重大的作用?!胺ā钡乃枷雽τ谔嵘鐣蓡T道德素質、穩定社會結構與社會秩序、促進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等方面是有其積極的一面的,并具有普遍意義的道德規范。
(三)“禮”、“法”思想的運用能提升人們的道德水準
在“禮”文化里,孔子在《論語》中,把“禮”概括為“克己復禮”。他將“禮”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禮”的根本要求。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欲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凹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1]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把“禮”闡釋為“義”,而且孟子認為“禮”與“義”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寧可不要一些利益,也要追求道德。儒家經典著作《大學》中將“禮”詮釋為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2]“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提出通過對外界的觀察來提升自我修養,并且認為“禮”在提升自我控制力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3]法家學說里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提出“不分親疏,不殊貴賤,一斷于法。”從這個方面來看“法”的思想蘊含著一定的平等性,為官僚階層的興起提供了很好的條件,使以往的等級制度受到了較大的沖擊。也促使人們懂得在自律的同時,還需要懂得他律。
二、古代“禮”、“法”思想的關系探討
(一)“法”的推行離不開“禮”的支撐
在古代社會,無論哪個朝代,倘若一味推行法家思想,其統治是很難持久的。如秦朝一味奉行法家思想中的嚴刑峻法,最終導致了秦朝的短暫而亡。隋朝,隋煬帝過于依賴法家思想,導致隋朝二世而亡。種種歷史跡象表明,“法”的思想的推行離不開“禮”的支撐。因為“禮”的思想可從多角度進行理解,比如對自我的反省,主動做有利于他人的事情;再如對外面世界的感知,其領悟范圍涵蓋了家庭、社會以及國家等很多領域。從中可感受到道德與生活休戚相關,道德并非是子虛烏有的一種植根于人們腦海的意念。人與人之間在社會生活中面臨諸多的矛盾和沖突,“禮”作為一種評價標準和調節器。在人們不可避免地發生矛盾的時候,“禮”一定程度上起到調節和緩解矛盾的作用,“禮”在促使人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與義務觀方面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同時在塑造人的榮譽觀及幸福觀方面不容忽視?!岸Y”能促使受教育者邁向道德高尚與理想崇高的境界。
(二)“禮”的推崇能緩解“法”在踐行中的障礙
“禮”作為考察個人是否合格的準則,其中的道德評價顯得尤其重要,對人在實踐中的善與惡、美與丑等進行比較清晰的分辨。所以“禮”在平衡人周圍的各種關系中的作用不容小覷,特別是在激發人們的責任感與擔當精神方面其作用是顯而易見的?!岸Y”對于維持事物之間的平衡性方面的優勢是毋庸置疑的。如在春期階段,面對周王室的萎靡不振,諸侯國數量與力量此起彼伏并互相間爭霸稱雄,在禮崩樂壞的環境里??鬃诱\惶誠恐,極度失望,促使其期待恢復到西周的井然有序的時代,“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主張用“禮”來使人與人之間的界限更加明了,用道德和教化的渠道能引導老百姓的言行更趨一致。對他人熱情相待,別人才能從內心里佩服,加大對自己品德修煉的力度,有助于緩減別人對自己的反對。增進親屬間的友好往來,孔子的“禮”提倡孝順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也就是說在對不同輩分的對象時都是一致的,進而才能做到真正的容納他人和社會。在春秋戰國時期推崇“法”的思想的管仲、商鞅、韓非等眾多法家代表中,他們倡導的趨利避害的觀點盡管與“禮”的思想有相背離的地方,但是“禮”的思想的落實無疑能減輕“法”的思想實施過程中的阻力。
(三)“禮”與“法”并用,能實現社會的有序運行
在古代“禮”的思想里,具有被統治者所倡導的合理的成分,如《論語.顏淵》里說“克己復禮為仁,一曰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禮”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踐行,特別強調對自我的克制,需要對自己的言行和欲望等方面進行嚴格把控。每個人都需要提升自律與他律的能力,以構建一種和諧的良好氛圍。古時“禮”思想里除了對仁愛的推崇外,還有對法治的倡導,主張用德治為主的前提下以法治為輔,二者之間相互映照,相互促進。再如,漢武帝時的董仲舒所推崇的“禮”思想與漢初所提倡的思想是各不相同的。在西漢初期因黃老思想已經過時,董仲舒的“禮”思想應運而生,除了維護君權,提出“是故為人君者,固守其德、以附其民;固執其投,以正其臣?!保ā洞呵锓甭?保位權》)外。還認為國君的德行也變得十分的關鍵,此外大臣為避免君主暴政,董還強調“天人感應”的觀點,認為國君的仁愛才能稱得上是有禮之人,上天才不至于對其棄而不顧。更不至于國君因失德而被老天責罰。另一種傾向是專門對地方官吏而設置的,在董仲舒的《賢良對策》中言:“今之郡守、縣令,民之師帥,所使承流而宣化也;故師帥不賢,則主德不宣,恩澤不流。”意味著地方官與百姓之間的關系是唇亡齒寒的關系,百姓遭到過度剝削會導致百姓干出鋌而走險的事情來。還有一種要求主要針對那些地位比較高的人而言,董仲舒認為:“五行者,五官也,比相生而間相勝也。故為治,逆之則亂,順之則治?!背⒐倮襞c五行之間具有千絲萬縷的關系。大儒董仲舒還認為“仁者所愛人類也,智者所以除其害也?!睂⑷蕫鬯枷氚l揮到了淋漓盡致的地步,同時將仁與禮的關系進行必要的區別看待。無論是孔子所倡導的“禮”,還是董仲舒所倡導的“禮”,只有將其與“法”的思想相互融合運用,方能發揮出巨大的治理社會的效力。
(四)古代“禮”與“法”之間的關系相得益彰
在南宋朱熹的“禮”以“存天理,滅人欲。”為其主要脈絡。朱熹認為天理猶如世間萬物與水的關系一樣,具有共生的關系,天理涵蓋了“仁、義、禮、智”這四大板塊,認為禮者,是天理所在?!痹谌藗惙矫嫣岢黾胰擞H戚之間互相敬畏才是天理。朱熹的思想里還認為人性是客觀存在的一種自然現象,認為:“天之生此人,無不與之以仁義禮智之理,亦何嘗有不善?!碧烀鼊t是存在與宇宙萬物間的一種規律,欲望的滿足與欲望的節制并行不悖,曰:“飲食者,天理也;要求美味,人欲也”人們的吃飯穿衣是人的再自然不過的本能反應,理當給予滿足不能與天理相背離,但過度強調物質和縱欲是與天理不相融的。因此,反對人的欲望過多,對于過多的欲望要進行必要的自我約束,與此同時,人失去了欲望則缺少了前進的動力。朱熹認為:“天理人欲之并行,其或斷或續,固宜如此,惟有天理而無人欲,是以圣人之教,必欲其盡去人欲,而復全天理也。”人的欲望的追求不能與三綱五常的具體要求相差過遠。從朱熹所提倡的“禮”中,不難發現與古代“法”的思想從某種程度而言如出一轍,即人不能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而去損害他人的正當利益,否則將會受到一定的責罰。
三、古代“禮”、“法”思想對今天的借鑒意義
(一)“禮”、“法”思想督促人們學會廉潔自律
我國古代“禮”、“法”思想里對各種思想進行糅合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思想,如傳統治國理念里要求人們自我約束,于統治者而言,治理國家大同小異,只要管理者做到不卑不亢,順應各種治國規律,即可以“治大國如烹小鮮,不可煩,不可撓。“禮”的重要內容是對道德的崇尚與對人民的愛護,剝奪人民的利益與權利是一種非禮行為,對民眾利益的維護與保障是一種崇高的禮節行為。并且儒家還倡導要愛護好老百姓,不能做傷害老百姓的事情。在“禮”的思想內容中認為一個人過度地強調自我是一種不合群的現象,甚至會使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變得十分的疏離,因而倡導“大道之行,天下為公?!痹谧鋈朔矫嫣岢凹核挥鹗┯谌恕!?,在統治者與老百姓關系方面提倡“民貴君輕,厚德仁民?!边@些有關于“禮”的思想在法治社會的今天仍然具有借鑒意義,只有人們都懂得和自覺遵守“禮”,人們勢必很難觸犯與“法”相關的規定。
(二)古代“法”思想倡導的變革精神與維護集權理念具有較強的現實價值
“法”思想里傾向于主動與世界的發展相融,并在世界發展過程中趁勢而為。法家思想里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睂τ谝酝慕y治方法不必照搬,其重要的因素是時代在不斷地變遷,社會在不停地變動,套用以往的方法是一種落后的方式,不可能在新的時代里能有多大的作為?!皥驗槿司涑?,舜為人臣而臣其君?!本统嫉年P系不是服從與被服從的關系,而是各司其職的關系,為君者需要做好國君的職能,為臣者需要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不能僭越禮制,需要遵從法律的相關規定。法律對于國君、大臣以及老百姓來說,具有一定的一視同仁的關系。當然君主作為至高無上的地位是需要法律來加以捍衛的,是不容許大臣和老百姓對其有所冒犯的。從古代“法”的思想教會我們在現代社會一方面需要維護中央權威,另一方面需要積極革新。
(三)古代“禮”的思想在現代社會能激發人們對社會道德的推崇
社會對道德的推崇有多方面的內容,如知恩圖報的道德傾向。人們認為懂“禮”之人必定也是懂得感恩的人,“滴水之恩,涌泉相報”,古書里有如下記載,“夫大王以千里為宅居,以萬民為臣妾,此高皇帝之厚德也?!币驅习傩蘸?,老百姓就心存感激之心。曹操的兒子曹植的《鸚鵡賦》里載“蒙含育之厚德,奉君子之光輝?!睂τ趧e人養育之恩,必當厚報之意。古書記載“當今為將軍計,莫若舉冀州以讓袁氏。袁氏得冀州,則瓚不能與之爭,必厚德將軍。”對于別人所給予的恩德,必將予以回報,方能稱之為懂“禮”之人。人們平時所提倡的誠信,認為誠信是一個人懂“禮”的重要表現,誠信理應得到整個社會的推崇和踐行,進而在維系社會秩序與和諧方面發揮出自身的作用。
(四)古代“禮”、“法”的思想能有效提升自我人格的修煉
“禮”“法”里所倡導的是大眾所必須遵循的行為規范和倫理道德,評價一個人道德的高低,主要以大眾的眼光來評判。古代“禮”、“法”思想強調對自我人格的修煉,包括對信念的堅持,對自我品德的修煉,對勤儉與忠誠的修煉,甚至包含了氣度和本領的修煉。[4]懂得“禮”、“法”的人一般具有強大的人格魅力,其言行比較具有讓人信服的威懾力。古今中外大量具有優秀人格魅力的人物其“禮”、“法”修煉的程度一般都比較高,其感召力、影響力以及個人魅力相對較高。對群眾一般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與群眾之間的關系比較和諧?!岸Y”、“法”既是一個人自身的隱形素養,又是其為人處世的寶貴財富。其素質的提升是一個自我發現、自我改造和自我超越的過程。“禮”、“法”思想的踐行還可集中表現在對公與對私的傾向上。無論是公共關系,還是個人的利益都與古代“禮”、“法”思想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岸Y”的自我修煉體現在自律上,要求在行動上堅持做到“吾日三省吾身”,在思想上做到“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省”?!胺ā彼枷胍髮W會自覺抵御“酒、色、財、權”欲的侵襲,沉著冷靜,保持本色。相反,碌碌無為、不思進取,不但會喪失人格的魅力,還會失去做人的要義。
(五)古代“禮”的思想促使更多的人懂得舍己達人,學會自我修煉
崇高道德與懂“禮”密不可分?!岸Y”強調是放棄自己的個人利益去成就他人。因而普通之人是很難做到的,在《論語.顏淵篇》中,孔子認為“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也就是說在處理個人與公眾的關系時,克制自我服從公德顯得異常重要,通常而言需要個人服從公眾利益,一旦個人為滿足自己的私利而忘卻或者觸犯公眾利益時,個人必將受到來自公眾的譴責。因此,從這一點而言,個人服從整體是一種重視禮節的表現?!胺蛉收撸河⒍⑷?,己欲達而達人”提出做人要站在他人的立場來思考問題,不能為了自己私利而侵害到別人的利益。儒家思想里面提出的“內圣外王”的思想就蘊含了深厚的關乎個人內心磨礪的傾向。“禮”思想將傳統意義上的格物致知和修身養性等內容提升到了比較高的高度??鬃釉凇墩撜Z.學而篇》中提出的“五德”即“溫、良、恭、儉、讓”就是對自我內心磨礪的最好例證。不僅比一般傳統意義上的道德要求更高,而且還提出了具體的厚德修煉的標準。五德具備,才能稱之為懂“禮”之人。
(六)學會用傳統文化中的“禮”、“法”思想來處理各種問題
“禮”、思想中的重要思想之一就是與人為善。在我國春秋戰國時期,出現諸侯國相互間爭霸不休,就與當時人們對德的缺失與很大的關系。“禮”思想對于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的作用非同一般。我國是一個愛好和平熱衷發展的國家,用“禮”思想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關系,有助于其它國家更進一步了解中國,感受中國“禮”思想所散發出來的巨大魅力?!岸Y”思想中所強調的個人修身、重視親情與心懷天下等內容。與行孝盡忠、民族精神、及愛國主義等傳統文化相互聯系。是對傳統文化的一種超越。對增強民族凝聚力、提升家庭幸福感,提高公民道德意識等方面具有建設性作用。家庭是一個人精神成長的土壤,家國情懷的起點是家風、家教的養成。是正心與齊家為奠基,將治國平天下同個人遠大理想抱負有機結合,是古人的宏愿,亦是今人傳承家國情懷的本分。“知責任者,大丈夫之始也;行責任者,大丈夫之終也?!薄岸Y”、思想折射的家國情懷體現的是一種責任和擔當。
四、結語
中國古代“禮”“法”思想的基本精神,包含了忠、仁、智、良、義、信、禮、儉、勇等基本要素,成為了中華民族凝聚力形成和發展的重要基石。顯現著中華傳統文化的豐厚積淀。對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民族精神起著重要作用。是民族賴以生存的精神支柱,豐富了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了傳統文化的生命力和民族向心力。對于厚德思想我們要對其進行批判和吸收,將之與民族凝聚力結合起來并使之發揮效力。中國位于四大文明古國之列,在其歷史發展中,逐漸形成了博大精深的民族傳統文化?!岸Y”“法”思想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之一。植根于民族歷史之土壤中,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華。隨著我國法治建設的不斷健全,以及人們法治意識的提高。人們在法治面前越來越自覺,這種自覺性離不開“禮”思想的宣揚和傳播。將“禮”思想中的仁義觀念、和諧思想以及對自我的修身養性的思想融于法治建設中,無疑對于維護社會的穩定,促進人與人之間的融洽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之作用?!岸Y”“法”思想在中國延續了幾千年,隨著時代的發展,應該對其加以更新和發展。在實現中國夢的道路上必須弘揚中國精神,“禮”“法”思想作為中國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精神和思想的弘揚需與中國夢相結合,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其間,為中國夢的實現提供了生生不息的動力源泉,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氣質和精神之路。
參考文獻:
[1]陳曉芬譯注.論語·雍也[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1:63.
[2]徐儒宗譯注.大學[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2015:252.
[3]楊天宇撰.禮記[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800.
[4]俞榮根.傳統良法善治方略鉤沉[J].法治現代化研究,2017,(10).
(作者簡介:劉曉婷,哲學博士,副教授,單位:貴州大學人武學院;專業方向為中國哲學,中國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