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通過近日陜西西安發生的“女司機坐引擎蓋維權”的事件,對我國目前家用汽車行業的“三包政策”進行深度分析得出此次事件為何不適用于這一政策,同時對收取“金融服務費”這一行業亂象和女車主的“鬧”式維權分析目前暴露出來的法律問題進行了分析,發現了在立法、執法和維權途徑三方面暴露出來的問題,并對此提出針對性的建議。此次維權事件也是一個導火索,對于我國法制的發展和落實、中國經濟的轉型有重大的意義。有關部門應該對行業這種行為從法律和監管入手,進行徹底地清理和有效規范,雙方和解并不是維權的終點。
關鍵詞:奔馳維權 ? 三包政策 ? 司法解釋 ? 維權途徑 ? 經濟轉型
近日,陜西西安發生了一起女車主和奔馳 4S 店之間的維權事件,引發了輿論的廣泛關注。女車主通過坐在汽車引擎蓋上的方式哭鬧,引來各大媒體和輿論的關注,雙方才達成和解。
毋庸置疑,此次維權事件很大程度上仰賴于網絡的傳播,以“鬧”引發輿論的關注,女車主才得以維權。若是正常的維權渠道行得通,能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又怎么會去依靠網絡的力量聚合關注、推動解決。同時,網絡空間涌現這么多的維權信息,耗費的時間成本、經濟成本也都是不可估量的,這也折射出消費者維權制度的不健全和法律具體操作的不完善。
一、由雙方的矛盾爭端,可以引出以下三點問題:
首先,在女車主提車后車還未出4S店,就發生發動機漏油的情況,4S店依照國家的“三包政策”只同意給其更換發動機,對于這種情況是否適用三包政策,是輿論爭論的焦點。從對我國“三包政策”的適用前提來看.可以得出本案不適用于“三包政策”,首先基于三包政策本身。我國的三包政策規定:銷售者開具發票之日起60日內或者行駛里程3000公里之內(以先到者為準),發動機、變速器的主要零件出現產品質量問題的,消費者可以選擇免費更換發動機、變速器。很顯然店家是以這一條為準則只同意更換發動機。而根據三包政策規定,如果適用三包政策,只有在“轉向系統失效、制動系統失效、車身開裂或燃油泄漏”四種情況下,消費者才有權利選擇更換或退貨。不管根據哪一條規定,出現這種問題店家適用“汽車三包政策”的解釋對消費者也是十分不利的,而在店家看來,應當給消費者更換發動機而不是應消費者要求立即更換汽車或者退貨才是符合“三包政策”的解決辦法。
本案之所以不應該適用“三包政策”,需明白適用“三包政策”的條件。首先生產者、銷售者需依照法律履行了各自的法定義務是適用三包政策的前提。按照汽車三包政策第十二條規定銷售者銷售家用汽車時應當向該消費者交付合格的家用汽車產品。因此,銷售者交付的汽車如果是合格的,而不應當還未出4S店就出現發動機漏油現象。所以,店家的這種做法屬于未履行法律規定的交付消費者合格家用汽車的義務的行為,而不符合汽車“三包政策”所適用的前提。
而且店家認為出現的此問題適用于“三包政策”的原因還有《家用汽車產品修理、更換、退貨責任規定》第十八條:在家用汽車產品包修期內出現產品的質量問題,消費者憑三包憑證進行免費修理。所以店家給出了女車主修理而不是退貨退款的決定。這也反映出了法律解釋的不健全和不完整,導致各方對法律條文的理解和解釋都不一樣,有關部門應當迅速完善對此法律條文的解釋,才能避免以后此類事件的發生。現在依照我們的理解,這里的“出現”,并不是銷售當時已知發動機漏油的情況下出現的問題,而是在使用中出現的問題,在汽車未離店時問題就存在,而不是汽車在離店以后使用中出現的發動機漏油問題,因此這種情形應當不適用于“三包政策”。
第二,除了4S店不退車之外,還出現了一筆解釋不清的“金融服務費”。店家竟堂而皇之的說這是眾多4S店的“行規”,除此之外,還有許多的汽車 4S 店都會要求買車的消費者在購車前先在店中購買車輛保險,但價格卻比去保險公司辦理高出許多,消費者也是有苦說不出,店家也因此從中額外獲利。在此次事件中,銷售方在隱瞞收費事由的情況下誘導購車人簽訂借款合同,并以此為由收取金融服務費,很顯然銷售方沒有履行對于借款人的告知義務,收取金融服務費的條款應當視為霸王條款無效[1]。而針對這一“行規”為什么先前沒有消費者站出來質疑,此次事件是否也反映出維權途徑的不暢通和法律的執行有待完善。
第三,為何女車主不通過法律途徑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而選擇這種坐在引擎蓋上的“鬧”式維權?其實這也是目前一種普遍的現象,一般消費領域糾紛數額較小,消費者作為原告需要預付各種訴訟費用,而且耗費巨大的時間成本,許多人覺得非常麻煩,可能還有敗訴風險,帶來的成本過高。因此大多選擇忍氣吞聲,默許商家這種明顯的不合法行為。同時這里面還有消費者維權途徑的問題,消費者維權電話只是作下記錄,等待市場監督管理局的處理,實際上消費者與市場監督管理局并未發生直接關系,那么等待的時間就是一個未知數,消費者通常是抱著一個急切的心理去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誰又有耐心去等待一個不知道何時去處理的一個未知結果。
綜上所述,此次事件暴露出的法律問題也不少,同時也是現在人們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一,立法意義上缺乏切實有效的法律依據。很多法律在保護權利方面只是具有宣示性,缺乏操作性,難以真正維護公民權利。而且很多法律缺少權威的司法解釋,導致實際操作中混淆不清,引發一系列的問題。
第二,在執法方面,有關部門監管不到位。執法不嚴,違法不究,慢慢的讓消費者在維權的路上困難重重,使得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得不到及時的處理。同時消費者維權渠道目前還不完善,消費者甚至找不到有效的途徑來對自己進行維權。
第三,司法訴訟成本過高和司法救濟的不完善使得人們不愿利用司法訴訟維護自己的權利。[2]目前我國利用訴訟途徑維權需要消費者自行墊付各種費用,萬一敗訴的話,既浪費了時間也浪費了金錢。法律救濟也沒有得到大范圍的普及,國家對于公益訴訟法庭的宣傳也不到位,使消費者不愿意利用訴訟維護權利,只有在數額較大迫不得已的情況下作為消費者的一種“后路”。
二、為盡大可能的杜絕此類事件的發生,特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在立法方面,對于侵犯消費者權利的行為提高懲罰力度,主張銷售者承擔行政責任,同時及時給予司法解釋,不能在維權方面出現歧義。
第二,在執法方面,市場監督管理局應當設立消費者維權機構,而不應當把職責外包給消費者協會,履行其部門職責,避免消費者出現找不到投訴維權機構情況。
第三,應當減少此類維權事件的司法費用,同時完善法律救濟和公益法庭[3],使得消費者能用法律手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只有這樣,才能避免銷售者侵犯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為再次發生。
這次維權事件女車主的“鬧”式維權和店家“店大欺客”的行為折射出的法律問題對于我國法制的發展和落實、中國經濟的轉型有重大的意義[4]。政府擴大居民的消費,推動中國經濟的轉型,需要具備完善有效的消費權益保護體系,此次事件也是一個警醒的作用。利用有效的法律保護消費者的合法權益,才能促進消費同時也讓人們放心消費,只有這樣,才能保障我國經濟的發展,進一步促進我國經濟的轉型。
可見此次維權事件是一個導火索,問題已經存在多日,爆發是難免的。有關部門應該對行業這種行為從法律和監管入手,進行徹底地清理和有效規范,探索長效化市場管理機制,這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辦法,雙方和解并不是維權的終點。
參考文獻:
[1]苑廣闊.和解不是奔馳車主維權事件終點[N].經濟日報,2019-04-18(009).
[2]侯學賓.糾紛解決中的“鬧式”維權[N].檢察日報,2019-04-24(007).
[3]需要建立強有力的消費者保護機制[N].21世紀經濟報道,2019-04-16(001).
[4]苑廣闊.和解不是奔馳車主維權事件終點[N].經濟日報,2019-04-18(009).
(作者簡介:曹藝飛,學歷:本科,工作單位:臨沂大學農林科學學院,研究方向: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