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今年3月全國思政教師座談會上,習近平主席強調我們黨立志于中華民族的千秋偉業,必須培養一代又一代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和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立志于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奮斗終身的人才。由此可見,在全國高校中擴大馬克思主義對青年的影響力愈發重要,這是我國在培養建設社會主義人才戰略上重要的一環。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 高校青年 ? 影響力
培養馬克思主義接班人是我黨的重要戰略,中國共產黨想要發展進取,不能離開對青年的培養,而青年想要繼承馬克思主義并發揚它離不開黨創造的環境。培養新時代的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在全國高校教育中尤為關鍵,為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后繼有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才可實現并經久不息。
一、明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立足青年立場,結合時代背景與特點,總結概括出青年對未來社會發展的作用以及青年具備的無限潛力。青年要堅定理想信念,把繼承社會主義事業與自己的人生理想結合。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強調:要把青年培養成“又紅又專”的社會主義接班人;希望廣大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共產主義新人;要廣大青年“堅持遠大理想、堅持刻苦學習、堅持艱苦奮斗、堅持開拓創新、堅持高尚品行等。”[1]作為青年一代的馬克思主義者,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青年是未來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青年的價值取向是未來社會價值的風向標。因此,廣大青年要樹立馬克思主義青年觀,鉆研馬克思主義,結合實踐,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把社會主義旗幟傳遞下去。
早在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同志曾對留蘇青年說過:“世界是你們的,當然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像是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中國的前途是你們的,世界的前途是你們的,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以上話語無不表達出了毛澤東同志對中國青年的殷切期望,在經歷了以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幾位同志為核心的幾代領導集體的不懈奮斗下,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得到充分發展。在新時代,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面對時代的進步與發展,對青年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國目前正處于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時期,更有兩個一百年的目標等著我們去奮斗。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青年去擔當,在老一輩到新一輩的接力中實現。而新一輩青年要想具備成為接棒人的品質,就得系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青年尚處于價值觀形成和確立時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養成十分重要。
二、重視師資隊伍建設
馬克思主義在高校青年中傳播的主要途徑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主體是高校的思政教師。然而在高校中,有不少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相關課程學習熱情不高,并且即使是接受這種教學,也是被動灌輸,并非主動接受學習,這給思政教師提出了考驗。從當前高校對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機制來看,主要方式是課堂教學,這種方法有系統性、知識性,在短時間內可以大面積迅速傳播,但也有弊端,就是對教學者本身素質的要求,高校學生作為受教育者處于被動地位,以致會出現過分強調灌輸的片面傾向,使青年學生對教學工作不乏有反感的情緒,學生的接受程度不高。[2]對于新時代馬克思主義教學給出的難題,教師可以從以下面來著力提高課堂教學質量:(1)豐富教學形式,制作多媒體課件、放映影視資料、舉辦講座、研討會、詩歌朗誦等。(2)提高內容趣味,活躍課堂氣氛,語言生動(樸實、精煉、幽默),多舉例子、典故、真人真事。(3)深入把握教學內容,理論聯系實際,講清馬克思主義跟當今的關聯,不照本宣科。(4)面向學生貼近生活:包括多跟學生溝通,考慮其就業學習狀況及專業。同時鼓勵學生端正學生態度,增強學生參與意識。[3]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建設一支師德高尚,政治立場堅定的高素質教師隊伍是加強高校思政教育的關鍵。習近平總書記在思政教師座談會中指出: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第一,政治要強,讓有信仰的人講信仰,善于從政治上看問題,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第二,情懷要深,保持家國情懷,心里裝著國家和民族,在黨和人民的偉大實踐中關注時代、關注社會,汲取養分、豐富思想。第三,思維要新,學會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創新課堂教學,給學生深刻的學習體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學會正確的思維方法。第四,視野要廣,有知識視野、國際視野、歷史視野,通過生動、深入、具體的縱橫比較,把一些道理講明白、講清楚。第五,自律要嚴,做到課上課下一致、網上網下一致,自覺弘揚主旋律,積極傳遞正能量。第六,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親其師,才能信其道。要有堂堂正正的人格,用高尚的人格感染學生、贏得學生,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學生,以深厚的理論功底贏得學生,自覺做為學為人的表率,做讓學生喜愛的人。目前高校普遍“重科研,輕教學”。而教學工作又是教授學生的主要途徑,教師為了評級評職稱,必須把精力投入到論文和科研之中,所以使得思政教師們首尾難顧,以致于有些教師學術成果質量不高,教學能力也不見長。所以要想建設一支強大的思政教師隊伍去更好的傳授馬克思主義,教學工作必須得到重視。在發揮馬克思主義傳播教學的主導作用中,教師本身要做到“懂馬”、“信馬”、“學馬”并在教學中用馬克思主義實踐,用從心里擁護馬克思主義并且熱愛馬克思主義教師這份職業。
三、加大傳播力度、豐富傳播方式
馬克思主義想要永不過時,需要有支持馬克思主義和具備優秀理論基礎的青年去繼承。我們需要有更多的這樣的青年人才出現,就要從青年角度出發,運用科學方法,加大馬克思主義在高校青年中的傳播。在教材建設方面,高質量的教材是不可或缺的,它不僅為高校青年提供基礎學科知識,更可以武裝他們的思想。新時代,繼報紙、廣播、電視三大傳統大眾傳媒后,互聯網的出現滲透到了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具有高速、高效、高覆蓋率的性能,這也給馬克思在高校青年中的傳播帶來了新的機遇。高校是網絡化時代的前沿陣地,大學生群體是互聯網上的活躍分子,利用網絡手段宣傳馬克思主義已經成為理論傳播的重要途徑。這就要求高校積極利用并加強網上思想文化陣地建設,掌握網絡媒體的主動權,拓展理論傳播的渠道和空間,占領網絡制高點。[4]
傳播方式也是影響傳播效果的因素之一,學校可通過開展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這是完善學生人格,提高知識內涵,豐富課余生活、拓展素質修養的有效途徑。在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傳播中,由于理論有一定的專業性這就要求馬克思主義者要求“大眾化”,能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和鮮活的事例在高校青年中講述。比如毛主席時代的“紙老虎”、“三座大山”,鄧小平總書記的“不管是白貓黑貓,能抓住老鼠就是好貓”,這些都是膾炙人口的通俗語言,可以讓高校青年更方便地去理解、接受和掌握。
四、與時俱進從實踐中發展
馬克思主義理論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源于實踐,又從實踐中得到應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除了課堂教學,實踐也是重要的一部分。社會實踐是學生掌握運用馬克思主義最有效的途徑,比如,各高校開展的各種專題性的“志愿者活動”,很好地繼承和發展了當年“學雷鋒”活動的精神,又能為當代大學生所接受的踐行,有效地發揚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三下鄉”這種活動,讓高校學生了解基層樹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正是因為實踐大學生深入了解國情,提高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的認同感,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一定要“堅持政治理論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課堂上要搞好教育,也要引導學生融入社會,服務社會。我們要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時代環境和現實需要,把培養青年人才和培育馬克思主義工作者的雙重任務統一起來,為青年從事馬克思主義研究工作和學習創造更多機會,引導和激勵青年深入學習和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使青年結合時代發展的現實問題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創新。激勵青年形成對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更高學術追求,青年到社會中去、到群眾中去,強化社會實踐及調查研究,進一步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去觀察世情、國情、黨情、社情與民情,從而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研究推向新的高度。[5]
青年一代承擔著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和創新,提升馬克思主義在高校青年中的影響力不容忽視。青年身上蘊含著無限的潛力,國家以后的發展和民族復興都要靠青年。務必讓馬克思主義去指引青年,成為青年之信仰,陪伴青年成長,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提供無限的動力。
參考文獻:
[1]杜先偉.論習近平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青年觀的繼承與創新[J].文教資料,2019,(05).
[2]石國亮.馬克思主義在青年學生中的傳播與馬克思主義者的培養——基于24名在校本科生的一種性質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2010,(02).
[3]蔣慶哲,田輝.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青年大學生中的傳播研究[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
[4]劉思.“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當代青年大學生中傳播的挑戰與對策[J].遼寧師專學報,2011,(01).
[5]李宣虹.擴大馬克思主義在青年中的影響力[J].青年關注,2019,(02).
(作者簡介:劉衍峰,目前就讀于江西財經大學現代經濟管理學院會計系,本科大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