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梅
敖漢旗山灣子水庫灌區管理處 內蒙 赤峰 024300
引言:水資源不僅與我們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與生產生活也是緊密相連的。我國的人均水資源擁有量在世界人均水資源擁有量上并不靠前,尤其是北方地區水資源十分匱乏。對水資源的巨大需求與水資源的相對匱乏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促使我們思考如何節約水資源,如何讓每一滴水發揮出最大的價值。近年來,我國各個地區相繼建設了大中型的灌區,這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灌區用水緊張的問題,但一旦遇到干旱、降雨量下降等氣候條件,仍然無法保證灌區的正常用水量。伴隨著時代的進步,不論是理論界,還是實踐界,都加強了對利用灌區地表水的研究。但是,正如俗語所說,“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葉子”,每個地區地形地貌、氣候等狀況都有著較大的差別,對于內蒙缺水地區而言,要想利用好灌區地表水,就應當在已有研究的基礎上,結合本地區的特點,來提升灌區地表水的利用效率。因此,探討內蒙缺水地區對灌區地表水利用的措施就成為值得研究的一項課題。
提高灌區地表水利用率的前提是了解利用現狀,找出其中存在的問題,進而才能以具有針對性的方式加以解決,本文認為,內蒙缺水地區利用灌區地表水的現狀可以歸結為如下幾方面。
內蒙古大部分地區屬于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地理因素決定了內蒙古是一個缺水地區。以內蒙古敖漢旗為例,據相關資料,8300km2土地多年地表水資源總量為2.52億m2,且近年來,隨著降水量下降的趨勢,地表水資源總量不足1.3億m2,供水缺口日益增大。除此之外,內蒙地區面臨的另外一個嚴峻問題就是:水資源分配不均。首先,降水一般集中在6―9月份,降水量可以達到總降水量的70%,且降水多以暴雨的形式出現,暴雨往往會造成洪澇災害,其它月份則又容易發生干旱等自然災害。因此,不論是在空間、還是在時間上,內蒙地區的降水量都體現出較大的不均衡,給水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工作造成了一定的難度。
雖然由于近幾年河長制工作的開展,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經過處理后排入河道或被直接利用,減少了對地表水的污染,但是,面源污染對地水資源的影響仍然較大,大部分耕地農藥、化肥、地膜的使用,造成水資源的污染,經由這種水灌溉而成的糧食,必然也不會十分健康。
利用灌區地表水是一件系統性的工程,涉及面廣,涉及人員眾多,僅僅依靠政府的管理是不夠的,必須從多方切入,由多方付出努力。本文認為,可以從以下途徑入手:
盡管我國在開發與節約水資源上付出了很多努力,三峽大壩、南水北調工程等項目都顯現出我國對開發與利用水資源的重視。但是,灌區多屬于農村,這些區域的水處理設施仍然沒有完善。因此,必須加強對灌區的管理。針對灌區地表水利用現狀設立一定的制度,確保人們在規定的范圍之內以合理的手段利用地表水。一是嚴格取水許可,控制水資源開發利用紅線。通過嚴格水資源開發利用控制紅線管理,嚴格控制取水用水總量、取水許可審批和水資源論證,避免不合格的取水行為,減少浪費水資源的現象的發生。二是利用經濟手段來約束人們的用水量,控制用水效率紅線,針對不同用水量,設置不同的價格區間,這樣一來,對價格敏感的居民就會減少用水量。三是落實個人責任制,設立分區管理制度,每個人負責每一片區的管理,一旦有不合規事情發生,就可以追蹤溯源,查明存在的缺漏,避免發生意外事故時出現相互推諉的現象,提升個人責任意識。
針對內蒙地區降水時空不均衡的特點,應當加強對本地區農作物耗水規律的研究,依據本地區的作物類型與地形設計灌溉模式,以充分利用降雨資源,節約水量。為此,可以對此加以政策扶持,鼓勵更多的人投入到該研究中,一方面,加強對現有研究人員的培訓,不斷提升其職業素養與職業技能;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入新人才,利用他們豐富的科學知識推進灌區地表水的利用效率。
針對企業排放污水不達標的情況,要加強監測,污水未經處理,不得任意排放,為此,可以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對造成污染的企業,采取并落實“誰污染誰負責”的原則,勒令其加強對工業廢水的處理,避免污染地下水;針對普通社會大眾水資源保護意識薄弱的情況,應當積極宣傳節約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的思想,可以通過發放宣傳單頁,開展主題教育活動提升社會大眾保護水資源的意識,除此之外,還可以向社會大眾普及基本的水資源保護措施,使其自覺保護灌區的生態環境,建設美麗和諧的灌區新氣象。
水資源短缺可能是人類面對的僅次于氣候變化的嚴重危機。伴隨著“可持續發展觀念”深入人心,保護水資源已經成為社會大眾日漸關注的話題。水資源并不是豐富無缺的,而伴隨著世界人口的增長,水資源短缺的現象必然更加嚴重。顯然,我們不可能等到那個時候再去思考如何更好地開發與利用水資源,而是應當“未雨綢繆”。希望本文提出的上述措施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