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炳 鐘麗鈴 黃怡 夏凡 王銀珍 劉世家 周計雪 王輝 王艷 王儀民
我國是結核病多發國家之一,而抗結核藥物劑量大、療程長,因此在治療過程中藥物性肝損傷(DILI)最為常見[1]。本研究對我院收治的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58例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觀察其肝臟CT影像變化,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6年5月至2018年9月在解放軍第九○五醫院住院及門診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患者58例,其診斷符合我國《藥物性肝損傷診治指南》[2]。排除抗結核治療前肝臟CT診斷脂肪肝和(或)血清ALT、AST異常者。其中繼發性肺結核患者42例,急性血行播散型相關肺結核患者3例,肺外結核患者13例;58例患者均屬于初治的肺結核患者。
采用回顧性調查的方式,查閱住院病歷、門診檔案及肝臟影像學資料,逐一記錄患者姓名、性別、年齡、服藥史、肝功能以及抗結核治療前、后完整的肝臟CT掃描資料和血生化檢查資料。
結核病的診斷標準參照2005 年中華醫學會編著的《臨床診療指南·結核病分冊》。58例患者均接受異煙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聯合治療。異煙肼:0.3 g/d;利福平: 0.45~0.6 g/d(體重>55 kg使用0.6 g,體重<55 kg使用0.45 g);乙胺丁醇: 0.75 g/d;吡嗪酰胺:3次/d, 0.5 g/次??菇Y核開始后,監測肝功能1~2次/每周, 有肝酶增高者根據血清ALT、AST、ALP、 TBil分型 。
所有患者均使用GE Lightspeed VCT 64層螺旋CT機行平掃及增強掃描。探測器40 mm(0.625 mm×64層),管電流380 mA,管電壓120 kV,層厚5 mm,層間距5 mm,重組層厚0.625 mm,間隔0.625 mm。
入組男31例(占53.44%), 女27例(占46.55%), 年齡18~72 歲, <20歲患者7例(12.06%), 20~60歲患者30例(51.72%), >60歲患者21例(36.2%)。入院時病毒性肝炎標記物陽性者6例(占10.34%),酗酒者5例(占8.62%),肝細胞損害型29例(占50.00%),膽汁淤積型4例(占6.89%),混合型25例(占43.1%)。
入組患者抗結核治療前平掃肝臟CT值32~69(58.5±16.2)HU,治療后為-16~53(28.4±13.5)HU??菇Y核治療前平掃CT肝脾比值為(1.142±0.026),治療后為(0.675±0.014)。與抗結核治療前比較,治療后CT值和肝脾比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
抗結核藥物導致的肝損傷占DILI的12.4%,其中大部分肝損傷患者在使用抗結核藥物1~7 周出現,而長期的肝損傷可誘發慢性肝內膽汁淤積、慢性肝炎、脂肪肝、肝硬化等[3-5]。目前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的機制較為復雜,尚未完全明確。總體來說,主要包括藥物對肝臟的毒性損害、機體對藥物的特異質性反應和藥物干擾肝臟的血流動力學三方面[6]。其病理損害表現為肝細胞的脂肪變性、變性壞死及膽汁淤積,病變往往為彌漫性,病情發展迅速,甚至發展為肝功能衰竭[7]。DILI類型多表現為微泡性脂肪肝,小部分可見脂肪大滴(大泡性脂肪肝),以小葉中心最為顯著,有時可伴有壞死、炎癥、膽汁淤積、膽色素沉積,以及纖維組織和膽管增生等。
有研究表明,DILI肝臟CT影像表現主要有3種類型: (1)彌漫性肝臟損害,平掃肝臟密度均勻性減低,主要病理特征為肝細胞水腫,脂肪變性、點狀壞死,毛細膽管淤膽;(2)灶性肝臟損害,影像表現為大片融合病灶、多發小片狀病灶、多發小結節灶改變。①大片融合病灶,肝臟各葉均可累及,平掃肝臟密度不均勻,可見大片狀或楔狀低密度區,病理表現為肝細胞片狀及橋接壞死,紅細胞填充壞死區及大量混合炎性細胞浸潤,毛細膽管淤膽。②多發小片狀病灶,平掃肝葉可見多發的小片狀低密度灶,病灶境界模糊。病理表現為肝細胞腫脹,片狀及橋接壞死,大量混合炎性細胞浸潤。③多發小結節灶,平掃肝內可見彌漫分布的稍高密度結節灶,鏡下可見重度淤膽,肝細胞羽毛變性。(3)肝硬化表現,平掃肝臟表面結節狀,各葉比例失調,肝裂增寬;病理表現為點狀壞死和毛細膽管淤膽[8]。由于我院抗結核治療患者均采用規范化管理,既抗結核藥物使用初期,在1周、2周、1個月均予以復查血生化。故發現均較早,大多數為輕度肝損傷,僅有2例出現重型肝炎,原因為未進行規范化的隨訪,經住院停藥保肝治療后,均痊愈。
本研究病例在完成肝功能和肝臟CT掃描后,均診斷為DILI。肝功能試驗58例均存在異常。盡管肝功能試驗是肝損傷的敏感指標,影像學上CT肝脾比值<1,即可診斷脂肪肝[9-10]。在輕度肝損傷早期,病理上出現肝細胞水腫,脂肪變性、點狀壞死,毛細膽管淤膽等變化的時候,肝脾比值<1對診斷肝損傷仍然有重要的意義。臨床應提高抗結核治療后肝損傷的認識, 在關注患者血生化指標和超聲影像指標的同時,注意讀取患者肝臟CT值和肝脾比值。臨床實踐中肺結核患者本身就需要定期復查肺部CT,常規CT完全可覆蓋膈頂和肋弓下緣,在讀片的同時可迅速了解肝臟CT值以及肝脾比值,對早期肝損傷的診斷有一定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