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興鴿 馬國瑞
膽汁淤積性肝病(ICH)在嬰兒時期患病率較高,尤其以早產兒居多[1]。有研究指出在膽汁淤積后,膽汁難以排入腸道,無法發揮其對腸道菌群的調節作用,從而致腸道菌群紊亂[2]。臨床針對ICH患兒必須盡早采取治療措施,預防不良事件發生。既往臨床針對該病主要采用益生菌治療,目的在于糾正腸道菌群紊亂狀態,雖然能取得一定療效,但總體效果欠佳[3]。近年來,研究發現熊去氧膽酸(UDCA)可促進膽汁酸分泌,改變膽汁成分,在多種肝病治療中有一定應用價值[4]。然而,目前臨床對于UDCA聯合雙歧桿菌活菌治療ICH的報道較少。為了分析該聯用方案的臨床療效,本次研究納入128例ICH患兒為研究對象,致力于提高臨床療效,現報道如下。
納入我院2015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ICH患兒128例,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成觀察組(n=64)、對照組(n=64)。觀察組男性38例,女性26例,年齡1~6個月,平均(3.52±1.28)月;足月兒25例,早產兒39例;病因:Citrin蛋白缺乏3例、巨細胞病毒感染18例、不明原因43例。對照組男性34例,女性30例,年齡1~6個月,平均(3.61±1.23)月;足月兒27例,早產兒37例;病因:Citrin蛋白缺乏5例、巨細胞病毒感染19例、不明原因40例。研究方案經本院倫理委員會通過,兩組年齡、性別、病因等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一)納入標準 (1)符合《膽汁淤積性肝病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3》[5]中的診斷標準,診斷明確;(2)年齡1~6個月;(3)入院前14 d內無相關藥物治療史;(4)有家屬陪同,且知情同意。
(二)排除標準 (1)合并腸炎、菌痢、腹瀉性疾病;(2)先天發育畸形;(3)腎、心、肺等重要臟器損害;(4)孕母有糖尿病、肝腎損害等慢性疾病;(5)妊娠期有酗酒、吸煙等不良行為。
(1)對照組:每次取0.5 g雙歧桿菌活菌制劑口服,3次/d;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用UDCA,20 mg/(kg·d),口服,1次/d。兩組均治療2周,并評價臨床療效。
(1)臨床療效:在治療2周后參考《膽汁淤積性肝病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3》[5]評估,將療效分成顯效、有效、無效3個標準。顯效:鞏膜、皮膚黃染等癥狀消失,肝臟酶學、膽紅素下降≥50%;有效:臨床癥狀有所緩解,肝臟酶學、膽紅素下降不足50%,但有改善;無效:患兒治療前后癥狀及肝臟酶學、膽紅素未見改善。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2)腸道菌群檢測: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周后取250 g糞便,存于-80℃環境下待測,提取DNA,測定雙歧桿菌、大腸桿菌、乳酸桿菌計數,并計算雙歧桿菌與大腸桿菌比值。(3)炎癥指標:分別在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集2 mL靜脈血,離心20 min,轉速為3 000 r/min,分離血清,利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AU5800系統)與配套試劑盒測定血清白介素-4(IL-4)、白介素-6(IL-6)、白介素-10(IL-10)、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水平。(4)觀察不良反應。
觀察組總有效率為89.06%(57/64),對照組為75.00%(48/64),觀察組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
在治療前,兩組各指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在治療后,兩組雙歧桿菌、乳酸桿菌、雙歧桿菌/大腸桿菌較治療前增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兩組治療后大腸桿菌計數較治療前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在治療前,兩組各指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在治療后,觀察組IL-6、TNF-α低于治療前及對照組,而IL-4、IL-10高于治療前及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觀察組惡心、嘔吐、便秘分別為2例、1例、2例,總計發生率為7.81%(5/64)。對照組發熱、便秘各1例,總計發生率為3.13%(2/64),組間比較無顯著差異(連續性校正χ2=0.605,P=0.437)。
本研究針對ICH患兒制定了兩種干預方案,結果表明觀察組總體療效及腸道菌群改善效果優于對照組,提示UDCA聯合雙歧桿菌活菌能提高臨床療效,進一步調節腸道菌群。雙歧桿菌活菌在ICH治療中應用非常廣泛,研究表明它能促進胃腸蠕動恢復,抑制腸道細菌生長,從而對腸道菌群紊亂狀態進行調節[6]。另有研究發現該藥有利于促進膽紅素排泄、轉化,這可能是其治療ICH的重要機制,但單用時總體效果仍不夠理想[7]。UDCA對內源性膽酸分泌有促進作用,它能提高親水性膽酸占比,使肝細胞損害減輕,并且能改善肝組織學特性[8]。這表明UDCA能減輕肝損害,對改善ICH病情有益。本研究提示UDCA能對腸道菌群進行進一步調節,這可能的機制在于該藥可使肝細胞線粒體通透性增加,促進膽汁排泄,促使膽酸潴留減少,對肝膽細胞存在保護作用,有利于減輕因肝臟結構破壞所致的腸道黏膜病變,從而調節腸道菌群。
本研究發現兩組治療后血清IL-6、TNF-α水平下降,血清IL-4、IL-10水平增高,表明兩組方案均能減輕機體炎癥,其中觀察組炎癥緩解較對照組更明顯,提示UDCA結合雙歧桿菌活菌可以進一步緩解患兒機體炎癥。有研究指出酒精性脂肪肝、病毒性肝炎等多種肝病均可采用UDCA治療,該藥的適用范圍較廣[9]。動物實驗發現UDCA對機體炎癥有調節作用,可有效保護肝功能[10]。這可能的機制在于:(1)該藥對膽汁酸合成存在抑制作用,可使膽汁酸水平下調,減輕其對肝臟造成的毒性;(2)它可將蛋白激酶C、鈣離子信號通路激活,提高抗膽汁淤積能力;(3)它具有抗氧化作用,且能調節免疫功能,對肝細胞凋亡有抑制作用。本次研究發現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未見顯著差異,表明UDCA的應用未增加不良反應風險,安全性高。此外,在本次研究中,兩組治療后的大腸桿菌計數比較差異不顯著,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因治療周期較短所致,尚未體現二者差異性,但對整體研究結論無影響。

表1 兩組腸道菌群變化比較(±s,lg/g)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表2 兩組炎癥指標比較(±s,lg/g)
注:與治療前比較,#P<0.05。
本研究證實與單用雙歧桿菌活菌相比,在此基礎上加用UDCA,能進一步提高臨床療效,改善患兒的腸道菌群與炎癥反應,且臨床用藥安全性高,不會增加不良反應風險。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觀察周期較短,納入樣本量少,未來還需擴大樣本量,延長觀察周期進行多中心、大樣本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