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照軍 倪志 陳明霞
原發性肝癌(primary liver cancer,PLC)外科手術后,患者肝臟或膽囊部位全部切除將導致體內的分解代謝平衡出現紊亂[1]。術前,大多數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其中PLC手術患者營養風險的發生率極高。因肝膽系統在營養物質吸收及代謝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所有肝膽外科患者均呈現不同程度的腸肝循環障礙和膽鹽合成障礙,由此影響營養物質的吸收而造成不同程度的營養不良[2]。營養不良不僅降低機體免疫力,且不利于術后傷口愈合,進而增加感染發生率及死亡發生率[3]。本研究旨在探討存在營養風險的PLC手術患者術前營養支持的必要性及臨床效果。
將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4月期間治療的存在營養風險的PLC手術患者138例作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均符合《原發性肝癌診療規范(2017年版)》[4]中診斷標準,其納入標準:(1)給予手術治療;(2)患者無藥物及酒精濫用史;(3)神志清楚并2周內患者未服用抗精神病或抑制抑郁藥物治療;(4)患者及家屬知情并簽署同意書,且經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1)處于昏迷狀態的重病患者;(2)伴有糖尿病等內分泌紊亂者。將所納入的138例患者按照是否給予術前營養支持分為觀察組及對照組(均69例),觀察組39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25~83歲,平均(45.3±18.7)歲,對照組37例男性,女性32例,年齡26~85歲,平均(47.6±19.5)歲,兩組患者性別(χ2=0.117,P=0.732)、年齡(t=0.707,P=0.480)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治療方法 對照組術前僅采用常規對照治療。觀察組采取常規治療聯合術前營養支持,營養支持包括腸外營養及腸內營養,每天靜脈滴注250~500 mL葡萄糖氨基酸溶液(Baxter Healthcare Ltd.),人血蛋白10 g(上海萊士血液制品股份有限公司),并且為患者補充必須營養物質;將瑞代(德國Fresenius Kabi Deutschland GmbH)作為腸內營養制劑,手術時,將鼻腸管置于空腸內,術后1 d,10%葡萄糖鹽水(500 mL,)經鼻腸管注入空腸內,注入速度為80 mL/12 h,術后2 d,將營養液經鼻腸管注入空腸,最初劑量為250 mL/12 h,根據患者病情調整劑量(500~1 000 mL/12 h)。連續給藥14 d。
觀察指標 療效評價,顯效:患者癥狀消失,無其他并發癥的發生;有效:癥狀好轉,并發癥減少;無效:癥狀無明顯變化,并發癥增加或惡化[7]。于手術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檢測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B)、血紅蛋白(Hb)及免疫球蛋白A(IgA)、免疫球蛋白G(IgG)、CD4+及CD3+水平含量;比較兩組術后恢復情況;對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情況進行比較。對138例PLC患者采用電話隨訪方式進行隨訪,觀察患者生存情況,截止日期為2018年3月31日。

術后,觀察組患者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54例(78.26%)、10例(14.49%)、5例(7.24%),明顯優于對照組[顯效、有效、無效分別為41例(59.42%)、14例(20.29%)14例(20.29%)(u=2.253,P=0.012)],且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8%,明顯高于高于對照組79.7%(χ2=4.944,P=0.026)。
術前,兩組患者的Alb、PAB與Hb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術后,兩組患者三項指標水平較同組術前明顯降低(P<0.05);且術后,觀察組的變化幅度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觀察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首次排氣時間、排便時間、留置胃管時間均明顯短于對照組(P<0.05)。
兩組患者術前IgA、IgG、CD4+及CD3+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IgA、IgG、CD4+及CD3+分別為(2.8±0.4) g/L、(8.2±0.7) g/L、(30.2±4.1)%、(58.1±5.6)%,均高于對照組(2.0±0.2) g/L、(7.2±0.4) g/L、(27.1±3.5)%、(53.6±5.2)%,(P<0.05)。
術后對照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高于觀察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的比較[(n)%]
PLC 患者1年生存率為83.3%(115/138),死亡率為16.7%(23/138),其中接受營養支持的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1年的生存率為89.85%(62/69),未接受營養支持的原發性肝癌患者術后1年的生存率為76.81%(53/69)。單因素分析顯示,營養支持、Child-Pugh分級、肝硬化、腫瘤大小、血管侵犯、TNM分期、淋巴結轉移與PLC患者術后生存預后有關;COX回歸分析發現,未給予營養支持、Child-Pugh B級、腫瘤直徑≥5 cm、TNM III~IV期、存在血管侵犯及淋巴結轉移為PLC患者術后生存的獨立危險影響因素。
大多數肝膽外科PLC手術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營養風險,加之手術的影響,將更進一步導致患者營養不良,進而對患者術后的各項指標及功能恢復不利[5]。國外研究表明,PLC手術患者因手術治療的強烈刺激,進而造成患者機體出現應激反應,并且,患者手術后不能進食,以致于患者機體內代謝功能出現紊亂,機體自身免疫系統備受抑制[6]。因此如何對PLC手術患者加強營養供給,已成為了國內外臨床醫師關注的重點。相關研究表明,營養支持包括腸內營養及腸外營養的供給,腸內營養主要是通過靜脈系統傳輸營養物質,促使蛋白在肝臟內的加速合成,進而直接給腸道給予營養支持;而腸外營養是給予患者營養藥物等支持[7]。對外科肝膽手術患者而言,及時給予營養支持不僅可以給機體補充足夠的營養物質,而且還對腸道功能恢復起促進作用,可防止腸道黏膜受到應激性損傷。

表1 兩組患者手術前后營養狀況(±s)比較

表2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表4 影響患者生存預后的COX回歸分析
本研究結論顯示,手術治療后,行術前營養支持患者的ALB、PAB與Hb水平均高于術前未行營養支持的患者,提示,給予營養支持后,有助于存在營養風險的患者儲備營養物質,增強機體對應激反應的抵抗能力,改善患者術后營養狀況;觀察組患者術后免疫功能降低程度低于對照組,表明,術前給予營養支持能夠抑制免疫球蛋白的分解,幫助患者術后免疫功能的恢復[8]。此外,本研究中觀察組患者的首次排氣、排便、住院和留置胃管時間均遭遇對照組,提示,術前給予營養支持能縮短患者住院時間,加快患者恢復。在給予營養支持過程中,醫務人員嚴格加強管理,給藥速度過快時,可能引起惡心嘔吐、胸腹水及胃腸道反應等副作用,一旦出現此類現象,即可減少營養支持補及量,同時減緩給藥速度,另外,為了防止感染,用于固定腸鼻管的膠布需每12 h更換一次。且已有報道指出,應用術前營養支持的患者測定生化指標顯示無營養不良發生,而未進行營養支持的患者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紅蛋白均顯著降低,以致于造成患者營養不良,實施營養支持過程中,應遵循從少到多、由稀到濃及由慢到快的原則進行,以此保證腸道的適應[9]。本研究中營養支持組患者的不良反應率低于未行營養支持的患者,且其總有效率高于未行營養支持患者,提示,術前營養支持對術后恢復的必要性,表明術前給予營養支持的安全性較高且都有助于患者手術的成功,隨訪發現,術前給予營養支持患者術后1年生存率高于未行營養支持患者,表明營養支持對患者預后具有改善作用,分離患者臨床病例資料發現術前未給予營養支持、Child-Pugh B級、腫瘤直徑≥5 cm、TNM Ⅲ~Ⅳ期、存在血管侵犯及淋巴結轉移為PLC患者術后生存預后的獨立影響因素。
綜上所述,給予PLC手術患者術前營養支持,不僅可以增強臨床效果,促進腸道功能恢復,提高機體免疫能力,而且降低不良反應發生率,改善患者預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