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越
重慶地區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
易越
(重慶財經職業學院重慶402160)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農產品可以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推廣和宣傳,從而實現產品銷售。文章以重慶地區農產品為切入口,就重慶地區農產品網絡營銷策略進行分析。
互聯網+;農產品;網絡營銷;重慶地區
要想促進農村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帶動農村地區的經濟發展,需要對傳統農產品銷售模式進行改變和升級。隨著近十年互聯網的不斷發展,這也給農產品的銷售與推廣帶來了契機,本文主要對重慶地區農產品的銷售狀況展開分析,從而發現農產品在銷售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參考國內其他農產品銷售的優秀做法基礎上,為進一步改善重慶地區農產品的網絡銷售模式提出有針對性建議。
以重慶市永川區特色農產品—黃瓜山梨子為例,因梨子成長周期較固定,梨子的采摘時間一般是在7月中旬至8月下旬,由于梨子的保鮮期比較短,一般采摘之后就需要盡快銷售出去。所有的梨子都需貯存在陰涼通風處,從而阻止組織衰老,延緩梨子的儲藏期,因此在運輸過程中也有一定的難度。
根據實地走訪,我們發現重慶地區的果農雖然采用電商銷售的基數大,發展速度也比較快,但大多數仍停留在微信、微商銷售的層面,在網上銷售主要采用的形式是通過朋友圈進行宣傳推廣,很少通過淘寶、京東、拼多多等購物平臺進行銷售。由于大多數農產品都是鮮貨且采摘期較短,導致銷售周期非常短。有很多農戶僅僅是在鮮果快要成熟之前在朋友圈進行短期宣傳,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宣傳時間不長,因此導致成熟后的果子在短時間內很難銷售出去,最后只能低價出售。
另外,很多農戶都是近一兩年才開始利用微信進行銷售,由于對互聯網營銷的了解程度不深,再加上學歷層次較低,因此營銷效果收效甚微,沒有建立穩定、大規模的客戶群體。
現如今,人們越來越重視食品安全和身體健康,因此對農產品的質量要求也越來越高。而網絡銷售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消費者無法直接接觸到產品,因此在對農產品進行網絡銷售的時候,顧客有可能就會擔心和質疑農產品的品質和質量,從而就阻礙了農產品在網絡上的營銷。就目前的情況,絕大部分的消費者仍然傾向于在農貿市場或者超市里購買農產品,正是由于消費者的購買習慣還沒轉變過來,因此不利于農產品的網絡消費群體的發展壯大。
重慶地區農戶的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資金與自身認知能力也比較有限,對網絡銷售認知也不深。在加上不主動積極了解市場信息,導致對市場形勢不了解。在與重慶農戶交流的時候發現,很少有農戶會主動獲取農產品線上營銷方面的信息,對政府頒布的各項惠農政策重視程度也不高。不難看出,以上這些現象的存在都會導致農產品的網絡銷售速度緩慢,農產品的銷售遲緩。
與此同時,當地政府對網絡營銷的宣傳和推廣不夠及時,輻射面還不夠大,如有個別鄉鎮重點扶持規模較大、名氣較高的經營者或農戶,對于普通農戶沒有給予較大的扶持,以致大多數農民的收入一直得不到顯著的提高,幫扶效果還不明顯。
如重慶地區的奉節臍橙、黃瓜山梨、萬州獼猴桃等水果的種植主要都是由每個果農獨立完成,而且從包裝、運輸、銷售等各個環節都由不同的廠家負責,因此就這導致這些鮮果的口感、個頭、賣相、包裝品質等方面差別都比較明顯,這就使得農產品的整體品質難以上去,無法形成品牌效應,買到次品的顧客會對農產品產生抱怨情緒并且做出負面評價,這樣會嚴重影響農產品的口碑,不利于農產品的銷售。
政府應聯動多方力量建立和完善農產品網上銷售平臺,及時準確的發布全市農產品的整體情況,各經營者擁有的農產品儲量,并且建立數據更新系統,這樣就可以及時、精準的反映市場供應情況。
這樣不僅可以讓消費者能及時且全面地了解和掌握農產品的基本情況,也能幫助顧客更加方便快捷地買到自己想要的農產品,與此同時,供應商也可以及時的了解顧客的真實需求,從而確保消費者與農戶之間的良性互動。
首先,可以依托周邊的高職院?;虮究圃盒#细鞣脚嘤柫α亢唾Y源,加強對農戶電商銷售的理論與實戰培訓。從農戶中選取一批相對年輕且學習能力較強的代表,與電子商務專業人員結對子,從而培育一批農村電商操作人員和農村電商的先行者,進而帶動其他農民運用電商銷售的能力。
其次,借助強大的網絡搜索引擎,創立特色農產品的網站鏈接,制作新穎、讓人過目不忘的網絡廣告,利用比較受追捧的抖音、微信微商、網站植入廣告等營銷方法開展特色農產品的宣傳與推廣,建立農產品體驗交流群、分享群等,擴大和提升農產品的口碑和影響力。
最后,還能通過舉辦關于農產品的社區講座、知識競賽、親自到田間和農園進行觀光體驗等項目,拉近消費者與農產品之間的距離,增強消費者對農產品的認知程度,從而消除對農產品的認知障礙。
發揮鄉鎮郵政、供銷、快遞、電信等綜合服務功能,搭建高效率的農產品城鄉倉儲物流配送平臺。合理規劃建設全程冷鏈物流基礎設施,引入專業的冷鏈物流技術,確保產品冷藏、養護、貯存與運輸的高效進行。在城鄉結合部可以建設農產品倉儲物流配送周轉中心,培育幾家優質的物流企業開展農產品進城的配送活動,打通農產品產銷的“最后一公里”,為鮮活農產品從菜園到餐桌提供高效快捷的物流服務。
鼓勵農村電子商務服務網點增加或開設充值繳費、電子結算、存取包裹、旅游咨詢等項目,為農村居民提供一站式的綜合服務,建立和打造農村菜鳥驛站物流網絡,這樣就可以促進農產品能源源不斷的銷售出去。
農業發展一直以來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一塊短板,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在新時代越來越迫切。構建重慶地區農產品網絡營銷模式,通過形成以農村社區為中心的新消費場景,從而打造生產端到消費端雙向互動的渠道,打通農產品從鄉村到城鎮的向上通道,以及消費人群從城鎮到鄉村的向下通道。
農產品通過電商平臺拓展市場,形成產、供、銷緊密銜接的產業鏈,可以徹底改變農民一家一戶在市場上單打獨斗、小打小鬧的局面,免除了廣大農戶的種養后顧之憂,提高和增強農產品的市場競爭能力,帶動重慶地區農產品銷售和農民增收,促進重慶農村經濟的持續健康發展。
[1]吳平.“互聯網+”時代我國農產品營銷模式創新研究[J].知識經濟,2018(13):69-70.
[2]仲帝靜,王笑男,史麗瑩.網絡環境下我國新型農產品營銷模式的探討[J].農業科技與信息,2016(35):116-117.
[3]張雅婷,侯禹弘.“互聯網+”在農業技術推廣中的作用與發展前景[J].農業開發與裝備,2018(4):45+68.
[4]洪濤.2018中央一號文件與農村電商發展[J].中國國情國力,2018(4):24-26.
[5]百色市政府.百色芒果:老區鑄造的農民增收致富“金元寶”[J].中國農民合作社,2017(8):19-20..
2019年永川區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新時代農村社群新零售網絡構建策略研究——以永川黃瓜山為例(Ycstc,2019rb1203)。
F724.6
C
2095-1205(2019)07-55-02
10.3969/j.issn.2095-1205.2019.0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