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紅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發展與應用,在小學數學教學中,緊密結合教學內容,合理應用多媒體教學技術,有利于優化數學課堂教學效果。那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如何有效發揮多媒體技術的作用呢?
一、化靜態為動態,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建構主義認為,學習不是教師把知識簡單地傳遞給學生,而是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以數學教材一年級上冊為例,教材以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為基礎,提供了大量富有兒童情趣且具有挑戰性的數學探索活動,同時也為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可借鑒的教學資源。怎樣更好地利用這些資源來提高教學的效率呢?如在《比多少》一課教學中,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課堂上學生一邊看動態圖片,一邊聽故事,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學生思維。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通過聽、看、問、思、悟,梳理并提煉出核心問題:圖畫上哪些東西可以進行比較。接下來,隨機進行教學。這樣在學生自己建構知識的基礎上,多媒體課件把抽象的概念動態化、直觀化,發展了學生思維,豐富了學習資源,突破了教學難點。
二、借助動畫演示,培養學生“轉化”思想
按照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闡述,多媒體技術的主要功能是“向學生提供并展示多種類型的資料,包括文字、圖片、圖像等,并能靈活選擇與呈現,可以創設、模擬多種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情景,為學生從事數學探究提供重要的工具”。
例如在進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教學時,教師利用實物演示或者數格子方法比較麻煩,且效果不好,但運用多媒體技術,把推導平行四邊形面積轉化成已經學過的長方形面積來研究,對圖形圖片進行動畫演示處理:將平行四邊形進行分割與重組,通過接補圖形,清楚地演示出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獲得過程。這樣將抽象的數學知識與直觀生動的畫面聯系起來,可以讓學生在變與不變中感受到數學的“轉化”思想,學會數學思維,在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過程中,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展示問題情境,培養學生模型思想
模型思想是數學課程標準新增的核心概念,數學建模就是通過建立模型的方法來求得問題解決的數學活動過程。比如,關于方程的教學,過去是從概念到概念,強調方程的定義、類型、解法等知識、技能,而現在,則從實際生活中的天平平衡這一具體狀態中,抽象出“方程”這個模型,從而求解具體問題。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對天平左右托盤上下擺動現象進行展示,學生通過觀察、討論、猜測、比畫和用數學語言記錄、展示,在體驗天平從不平衡到平衡的過程中加深對等量關系的理解,培養了觀察力、思維力,實現了從算術思維向代數思維的轉變,建立了方程平衡的數學模型,落實了學數學、做數學、用數學的學習歷程。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運用好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開拓學生思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
(責 編 帕 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