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翠 林煒 李崢嶸
【摘要】“新工科”人才培養對學生動手與實踐能力有了更高層面的要求,如何更好地培養創新能力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高質量工程技術人才,是各工科院校面臨的一個重要挑戰。然而傳統的教育一直較重視理論教育,致使理論與實際脫節。因此,應加強大學生理論向實踐轉化的能力,創造一切條件鍛煉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開展多樣化的社會實踐活動,完善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企業參與是培養優秀創新人才的關鍵,增強與企業的合作,以雙方需求為基礎,建立新的合作模式,實現共贏、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建立典型校企聯合創新實踐平臺,并逐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校企聯合 實踐平臺 模式探索
科技創新能力是21世紀知識型時代和信息時代對人才培養的要求,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具有深遠意義。大學生創新能力地培養是社會的需求和時代的主題,是獲取知識的關鍵,是提高學生社會競爭力的保證。工科院校大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具有必要性和緊迫性,各國高等教育界普遍都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素質放在了重要位置上。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要關注專業知識的學習,更要關注對他們綜合知識的培養,鼓勵學生多參與社團活動與社會實踐,積極參加課題設計與研究、各種學術會議學科競賽活動等,做到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教高司函(2017)6號文《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關于開展新工科研究與實踐》指出“新工科研究和實踐圍繞工程教育改革的新理念、新結構、新模式、新質量、新體系開展。新的人才培養模式:在總結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CDIO等工程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經驗的基礎上,開展深化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體制機制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和實踐。
近年來,隨著全球化競爭的不斷加劇,越來越多的企業與高校意識到校企合作的重要性,高校與企業之間的合作關系也隨之升溫,合作活動日漸增多。校企合作是高等工程人才培養的重要途徑和有效平臺。另外,校企合作在發達國家已成為發達國家實現產業創新的一個重要途徑。然而從我國情況來看,盡管這幾年來,校企合作獲得了較快發展,但從總體上看,還存在一些問題。
一、校企聯合創新實踐平臺建設中存在問題
校企合作受到多種復雜因素的影響。從總體上看,當前我國校企科技合作水平仍然不高,合作形式過于簡單,校企合作由于時間、空間的限制,聯合培養并未得到實質性進展,高校和企業并未實現良好的對接。校企溝通渠道不暢,合作效果進展緩慢,已經成為制約我國校企合作的重要因素。
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數量總體偏少,高校研究人員參與企業合作的也較少,多數企業與高校的合作僅為提高企業知名度,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往往因需投入更大的人力和物力,而無法實現預期效果。另外,與企業聯合的實踐育人基地承擔的實踐教育義務,也被企業認為是負擔,從而導致高校實踐育人平臺建設滯后,層次不高,造成創新能力培養條件不足的問題。
總體而言,現有校企業合作形式相對單一、深度不夠,質量受工程項目進展影響較大等現實問題。企業地發展需要強有力的科技創新驅動,也需要通過與學校的產學研結合為其提供解決工程實踐的科研平臺,以及針對性強的員工培訓和優秀的人才儲備。
二、新型校企聯合創新實踐平臺體系建設
校外實踐教學平臺建設、校企聯合培養機制地探索和實踐工作,應依據學校和企業雙方需求,積極探索和實踐,促進校企深度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機制,拓展學生知識視野和加強學生實際操作技能的訓練,根據市場經濟發展對人才的新要求,改革和完善大學生實習制度。讓大學生到有關企業實習,接受磨練,不斷增長才干,全面提高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社會問題的能力,增強社會適應能力。
加強企業對創新、創業項目的參與度,完善校企合作組織架構體系,建立專職合作隊伍,明確各自職責。企業主要包括聯絡人、高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高校對應的也應設置聯絡人、教授專家,以及輔助人員。在合作之處應制定好合作的組織架構體系,合作方案,實施計劃等。雙方聯絡人根據合作協議,及時聯系,以推動合作的有效進展。
三、典型創新實踐平臺案例分析
針對我校現有企業合作中存在的問題,完善現有合作體系,建立雙方互贏的合作模式。以我校與某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聯合成立的國家級工程實踐教育中心為例,進一步闡述,如何有效推動與企業的有效合作。在合作之處,明確以建立高校和企業雙向人才培養為目標的框架體系,分工明確,各盡其責。
企業除了建立專門面向本科生實習基地外,其高級人員來我校做兼職教師,開展系列工程實踐講座,還參與我校本科生培養相關課程的建設,如《先進汽車技術》《汽車構造》等課程,提供專業問題,共同指導本科課程設計、畢業設計。另外,還為專業型研究生提供長期實習機制,共同研發技術,開發相關專利支,持博士生實驗用發動機采購等。
我校面向企業需求,定向招收工程碩士、工程博士為企業培養高層次人才,我校專業教授面向企業需求,定期開展技術創新探索講座,共同研發新產品、新技術,一起解決企業面臨的技術難題,推動企業的發展。具體合作方向如下:
我校與某汽車企業的合作體系更加完善,是在不斷的交流和洽談中建立起來的。首先學校和企業的領導都給予了高度重視,并派專門人員與企業對接洽談工程實踐中心運行事宜。企業也派專門人員進行工作對接,負責研究資源協調等。有效的推動了合作的進展,并取得了一些實質性的進展。在聯合培養學生方面獲得重大的突破,聯合畢業設計,以“吉利—同濟汽車工程研究院”為平臺,聯合指導本科畢業設計6名,同濟在讀專業型研究生吉利實習3人,聯合開發專利技術1項。
校企創新實踐平臺的建設首先應明確雙方共同愿景和價值取向的利益的結合域,以產學研互促共贏,以及共建體現行業發展需求為目標,共同培養工程型人才為己任。結合企業需求與高校專業特色制定合作模式,建立共贏的合作體制,并可持續發展。
創新實踐平臺應有崇高的發展愿景,加強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應走系統化、模式化的道路,從課程能力培養方案制定之處就邀請企業高級技術人員一起參與,并將企業的先進生產發經驗授予在校學生,為大學生提供大量的工程實訓機會,提供一個廣泛參與實際應用的平臺,以擴展學生視野。
同時高校應為企業高層次技術人員的培養提供更好的機遇,定向面向企業提供工程實踐經驗的研究生培養機會,并且一起解決企業發展中的關鍵問題。從面向社會、面向企業的需求角度出發,增強校企合作的可持續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況迎輝,宋愛國,祝學云,陳建元.利用學科資源,構建開放性、立體化實踐教學平臺[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9,(12):10.
[2]白元儒.工科高校大學生高層次實踐教學平臺的建設與實踐探索——以蘭州交通大學為例[J].創新與創業教育,2016,(02):88.
[3]丁金昌,童衛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J].高等教育研究,2008,(06):49.
[4]張志強.校企合作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04):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