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經濟的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世界各國產業競爭的聚焦點。文章基于規模報酬可變的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對我國環渤海、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30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投入產出效率進行了測算,并依據美國貿易打擊清單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為例進行剖析。研究結果表明:三大區域企業投入產出效率有顯著性差異,環渤海地區效率波動起伏較大,效率值總體低于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三大區域企業投入產出效率在最優生產前沿面上的企業僅有11家,僅為選取樣本企業的1/3,說明大部分樣本企業要么是純技術無效率,要么是規模無效率,即企業規模不經濟導致的,但三大區域企業投入產出效率仍有上升的空間。針對實證研究結果,從產業創新驅動、技術聯盟和政策扶持等方面提出了相應的政策啟示,旨在對中國整體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投入產出效率的提升提供重要的參考。
關鍵詞? 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投入產出效率;數據包絡分析(DEA);政策啟示
[中圖分類號]F279.23;F127[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673-0461(2019)02-0023-08
一、引 言
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對本土經濟和制造業轉型升級具有重大引領和帶動作用,也是世界各國產業競爭的主要聚焦點。在2017年美國國際與戰略問題研究所CSIS的中美經貿論壇上,美國聲明實施對華經貿制裁,其目的是要拖慢甚至拖垮中國高精尖科技全面趕超美國的進程,以保證美國高新技術全球領先以及戰略新興產業的領跑地位。2018年3月美國宣布擬對中國進口商品征收關稅的計劃,特別把“航空航天、信息和通信技術”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列為將要征收關稅的行業,與此同時,中國6家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列進了美國貿易打擊清單,這6家企業分別是美的集團、中國中車、清華紫光、中國化工、中國商飛和中國航空工業集團,以應對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促使傳統產業升級帶來的威脅。何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的“優化現代產業體系”的重大任務。一般意義的戰略性新興產業是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是國民財富的創造體系。2017年國家統計公報明確“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節能環保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生物產業、高端裝備制造產業、新能源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汽車產業等七大產業中的工業相關行業。”
為有效促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各國先后出臺了一系列的制度、政策以引導與刺激其發展,2010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2017年政府全面啟動了《“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確定的21個重大工程,推進已有相關部署工程項目,包括對信息消費、生物技術惠民、“互聯網+”、大數據等領域加大支持力度和項目建設。我國統計局發布了《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各地區也先后出臺了振興新興產業發展的政策,2017年河北省政府出臺了《河北省科技創新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河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示范基地評價辦法》。安徽新蕪經濟開發區樂泰創業園進駐的109 家高技術企業孵化轉型升級的科技創新成果標志正在由高端制造模效率最優的企業為引領,適度通過地方政府扶持擴大生產規模,實施技術追趕戰略,購買戰略性新興產業鏈中處于領跑的企業終端產品,通過“嫁接”方式,突破薄弱的制造環節和可改進的生產技術環節,增加新產品的銷售收入,降低專利研發投入出現沉默成本的可能,形成自己的規模優勢和關鍵技術點。最終目的是不斷提升戰略性新興產業企業投入產出效率水平。
[參考文獻]
[1] 逯東,朱麗.市場化程度、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與企業創新[J].產業經濟研究,2018(2):65-77.
[2] 姚瀟穎,衛平,李健.產學研合作模式及其影響因素的異質性研究——基于中國戰略新興產業的微觀調查數據[J].科研管理,2017,38(8):1-10.
[3] 程貴孫,張雍,芮明杰. 國有與民營企業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相對效率研究——基于2005-2011年上市公司數據的實證分析[J]. 當代財經,2013(10):96-105.
[4] 李曉梅,白雪飛.基于超效率CCR-DEA的國有物流企業績效實證分析——基于16家上市物流企業的樣本數據[J].中國流通經濟,2016,30(4):26-32.
[5] 李曉華.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所有制結構研究[J].當代經濟管理,2014,36(1):57-65.
[6] 呂巖威,孫慧.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研究——基于18個大類行業面板數據的分析[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34(11):137-146.
[7] 王水蓮.戰略性新興產業商業模式創新系統框架[J].中國科技論壇,2017(2):164-170.
[8] 劉志陽,孔令丞,梁玲.基于產業生命周期的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獲利影響因素分析[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7,29(1):95-105.
[9] 邸曉燕.新興產業形成中的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標準:概念內涵與現實需求[J].科學管理研究,2017,35(2):54-57.
[10] 張曉濤,賈駿陽.中美制造業振興戰略政策支持體系對比研究[J].科學管理研究,2017,35(1):103-107.
[11] 劉志迎,張吉坤.高技術產業不同資本類型企業創新效率分析——基于三階段DEA模型[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3):45-52.
[12] 黃海霞,張治河. 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技術創新效率——基于DEA-Malmquist指數模型[J]. 技術經濟,2015,34(1):21-27,68.
[13] 鄔龍,張永安. 基于SFA的區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效率分析——以北京醫藥和信息技術產業為例[J]. 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13,34(10):95-102.
[14] 熊嬋,買憶媛,何曉斌,肖仁橋.基于DEA方法的中國高科技創業企業運營效率研究[J].管理科學,2014(2):26-37.
[15] CHARNES A,COOPER W W,RHODES E.Measuring the efficiency of efficiency of decision making units[J].European Journal of Operational Research,1978,2:429-444.
[16] COELLI,T. A? Guide to DEAP? Version 2.1:A? Data? Enveloopment Analysis(Computer) Program[Z].CEPA? Working Paper,1996:139-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