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晰娟 張軍 施振文
[摘要] 本文根據傳統保健體育的特點,探索中醫四時養生理論在傳統保健體育教學中的運用,提出中醫四時理論對傳統保健體育教學的重要性,為教學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發揮中醫藥院校教學特色,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提高中醫理論應用能力,引領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課程發展。
[關鍵詞] 中醫四時理論;中醫教育;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教學
[中圖分類號] G807.4?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文章編號] 1673-7210(2019)01(c)-0128-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our-season health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importance of the four-seas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proposing new ideas and methods for teaching, giving play to the teaching characterist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ultivating studen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inking, improving the application ability of TCM theory, and leading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cours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Four-seas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TCM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raditional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ing
傳統保健體育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生活與斗爭實踐中逐步積累起來的一項寶貴的民族文化遺產,是通過姿勢的調整、呼吸的鍛煉、心理的暗示,來調節和增強人體機能,誘導和啟發人體內在潛力,起到防病、治病、益智、延年的作用[1]。全國中醫藥院校的體育教學,經過30多年的教學改革,逐漸形成具有養生健身的中醫藥特色的傳統保健體育課程[2],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科學有效地鍛煉身體,突出中醫文化特色,獲得傳統保健體育基本技能,培養終身的體育興趣和鍛煉習慣。
四時養生理論是在天人相應整體觀指導下,總結先秦諸子百家養生經驗后提出的,它強調養生要順應自然界的季節氣候變化,與天地陰陽保持協調平衡,以使人體內外環境和諧統一[3]。“四時”是《黃帝內經》中提出的一種時間劃分法[4]。后世歷代的養生家、醫家認為,自然氣候變化對人體健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養生防患應當遵循四時自然規律,使體內陰陽二氣依時而生、長、收、藏,同自然陰陽平衡統一。“四時”在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重要的哲學范疇,普遍應用于農業、軍事、德政、刑罰以及醫學領域[5]。
1 中醫四時理論的內涵
《黃帝內經》提出人體陰陽與四時陰陽存在協調同步的變化,人體的生命運動、病理狀態具有時間周期性及節律性,“四時”與人體疾病的發生、發展及康復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6]。根據四時陰陽之氣的變化來調整人體行為活動的節律,是中醫四時理論的核心所在,也是《黃帝內經》中最重視的養生準則,順時養生重視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形與神俱,突出體現了中醫以預防為主的“治未病”思想,和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1.1 體現治未病的預防思想
《內經》提倡“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順時養生原則,體現了中醫“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的預防思想。寒暑的更易是四季的直觀表現,也是四時陰陽之氣消長平衡的過程。就四時氣候變化而言,春夏陽長陰消,秋冬陰長陽消;春夏主生長,秋冬主收藏。人體五臟皆通四時,亦有生長收藏的規律,表現在陽氣的升降浮沉變化。這意味著若春季陽氣沒有得到足夠的養護使之生發,則夏季就無力生長,體內陽氣虧虛,感受時邪產生寒變;又如秋氣多燥,燥易犯肺,若此時沒有很好地滋養陰精,但遇冬寒便會引發咳嗽氣逆。“陰陽之道,順之則生,逆之則死”[7],所以張介賓在《類經》中解釋,護春夏的陽氣是為了養秋冬之陰,護秋冬的陰精也是為了養春夏之陽,以此便可提前預防下一個季節會產生的疾病。法取于時,采取不同的治療原則[8]。上工治未病,養生與調護也應遵照四時氣候[9]。
1.2 體現天人相應的整體觀
人與天地之間存在相互為用、規律相通的關系。在“人與天地相參”等效法自然規律的過程中,利用四時陰陽變化規律來調節機體平衡,使得內在生命力與外在環境協調統一,體現出中醫“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內經》在天人相應的理念下,形成了“四時五臟陰陽”的整體模式,并成為生命活動的重要核心,特別是在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機能活動中,考察到與年月日時的密切相關,提出了“藏氣法時”的思想,并用于指導養生[10],肝、心、脾、肺、腎五臟與一年的春、夏、長夏、秋、冬五季對應。心、肝、脾、肺、腎各臟器功能活動分別與四時相應,在相應季節時令,五臟系統之間相互平衡與控制,維持著人體生命活動[11]。李東垣秉承了《黃帝內經》中“順應四時”的理論,又對其進行了創新,認為臟腑生理機能與四時升降相類,病因病機與四時密切相關,治療法則當與四時合參,遣方用藥宜與四時相宜,養生保健應順應四時[12]。
2 中醫四時理論與傳統保健體育的內在聯系
數千年來中醫遵循四時養生理論調整起居作息,展開合理鍛煉,共養形神。我們要遵循天地自然的變化規律并順應陰陽四時之氣,以此達到陰平陽秘[13]。神氣屬陽,易躁動耗散,養神宜靜,“靜則神藏”(《素問·痹論》);形體屬陰,養形宜動,氣血流通,形體得養。導引按蹺、吐納調息等傳統保健體育,正是達到“疏其血氣,令其調達而致和平”(《素問·至真要大論》)的有效方法。如今在各中醫藥院校廣泛開展的傳統保健體育課程,傳承了這種“法于自然,和于術數”的中醫理念,它既與當代高校體育育人的目標相合,又利用中醫院校專業優勢,傳承國粹精華,弘揚傳統中醫文化。
2.1 中醫養生思想融入傳統保健體育,達到素質教育的目標
隨著高校體育教育改革的全面推進,當代體育教學的指導思想已完成從強健體魄到終身鍛煉的轉變,通過傳統保健體育課程在高校的深入開展,更多學生掌握了傳統的終身鍛煉方法[14],也逐漸建立起終身運動的健康意識。將中醫養生思想融入高校體育教學,有利于大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國傳統文化,培養其愛國主義精神。同時也讓更多的學生接觸并認識到傳統保健體育運動的魅力,成為傳統文化的傳承者和傳播者,全面提高自身修養。
為了貫徹落實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在高校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養生學體系,以中醫特色養生思維方法來解決學生體質健康問題。中醫養生的目的在現代社會不僅是強身健體,還要益心,注重精神的培養和升華,達到“修身正心”。養生教育是從內而外的滲透,強調煉其心、正其身、為其范,養生實踐的過程,也是學生身心全面發展和修德、修心、修身的全過程,將這種傳統養身思維方式融入傳統保健體育課程,對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健全人格的形成有指導作用,促進素質教育,實現高校體育教學“全面育人”的目標。
2.2 傳承中醫文化與傳統保健體育文化,實現學科交叉
中醫藥院校在開展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保健體育課程的同時,也將傳統中醫養生文化潛移默化地傳遞給學生。傳統保健體育的發展遵循著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所謂“法于陰陽,和于術數”,它是人效法天地陰陽和四季時令的變化規律,選擇適宜的養生手段進行身心調養的方法,在醫療技術資源有限的中國古代,這其實是先人們利用運動療法預防疾病、治療疾病的前提,所以說傳統健身項目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特殊表達與傳承方式,展現出了鮮明的文化特色,是強身健體、防病療疾、陶冶性情的重要手段。作為中醫學的繼承者、傳統體育的傳承者,這些精粹在現代中醫院校傳統保健體育的課程中應有所體現。
然而近幾年由于太極類養生功法缺乏科學指導,仍停留在經驗總結和身體感受的初級階段。無法邁進科學練功指導的大門,腳步總是停留在當前教學層次,深度不夠,在課程的教學中,老師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如何使學生在不失興趣的同時理解并懂得運用專業理論知識進行身心的調護,這需要體育教師也具備一定的中醫基礎理論知識,在中醫類院校中傳統保健體育課程的開設,應是以傳承傳統文化內涵、獲得傳統文化知識、學習傳統認知方式、掌握傳統健身技能與方法、養成健身養生意識、保護民族文化遺產等為基本標準,實現學科交叉,為高校素質教育做出更多努力。
3 中醫四時理論對傳統保健體育教學的啟發
隨著中醫藥院校師生養生保健意識的提升,課程安排的科學性合理性被逐漸重視,而中醫院校因專業性質的不同,在體育教學的具體實踐中,可稍加區分進行針對性的養生鍛煉。如針推專業學生在做針刺治療時對指力有較高要求,做推拿手法時操作者的力道把控也有講究,經過平時不同傳統保健套路的針對性訓練,增加必要的內力,才能在針刺時減少患者痛苦,使推拿的力量平穩持續滲透。對于中醫藥學生來說在學好中醫藥學專業知識的基礎上,增加科學指導下的傳統保健體育鍛煉,能進一步深化和提高對中醫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3.1 因時制宜,開設順時之序的課程
《靈樞·本神》中提出:“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中醫藥院校的傳統保健教學活動若能順應四時寒暑的特點來安排教學活動,首先可以避開當季邪氣,使得體育教學質量全面提升。避開四時不正之氣進行體育運動鍛煉(如春季好受風熱,夏季易受暑濕等),這一舉措是延年益壽、強健體魄的關鍵,也是中醫的核心思想。順應四時,按照各個節氣的氣候特點和變化規律來安排飲食起居,并有重點地進行養生保健,才能使人體達到身心健康[15]。
《四氣調神大論》是《內經》中最早提出四時養生觀念的篇章,文中指出春天是陽氣生發的季節,萬物復蘇,此時的運動應以讓肢體感覺舒適為度,是為養生之道也。雖春季天氣見好,和風暖陽,仍不能喜極褪衣,以春捂為主保養生發之勢頭,慎避外邪,才是真正的養生之道[16]。在這個季節適當牽拉舒筋便能較好養護體內的陽氣,春天剛生發的陽氣能將體內潛伏的能量輸布于四肢百節,故萬物生長,當陽氣養護不當,供養身體生長的能量不足,到了夏季體內真陽空虛,稍加貪食寒涼或感受風邪后便會出現寒性疾病,即有“夏為寒變,奉長者少”的現象。故春季傳統體育保健課程的安排上可以舒筋活絡傳統套路為主,如易筋經、少林內功等。易筋經主練筋骨,舒筋緩形為春季養生特點,春屬肝木,肝主筋,主疏泄,春季養肝可強健筋肉,宣泄情志。中醫藥院校學習壓力普遍較大,長期勞累又缺乏正確運動,不僅會使人體筋肉拘急僵硬,還會影響情志,氣機滯阻,更易出現極端行為。在此還可著重練習特定動作,如“青龍探爪勢”,通過旋轉牽拉上肢及身體兩側,疏通手太陽小腸經及肝膽兩經經絡,增強行氣祛瘀的效力。又如“掉尾勢”可拉伸整個背部脊柱肌肉,對膀胱經以及督脈諸穴均起到良好的刺激效果,能激發背部兩經陽氣,促進氣血運行。
再如秋天的特性為萬物平定,收斂外放的陽氣,為冬藏而做準備。即“秋三月,此謂榮平、收斂神氣、養收之道也”。若在這一階段未能很好地調護,到了冬季無真陽溫煦體內,陰寒過盛不能奉養冬藏之氣,便會發寒泄,哪怕進補再足,人體也無法接納吸收。故在這一季節當以安靜平和的傳統養生課程為主,如六字訣、八段錦等。六字訣的六式實為呼吸吐納、靜心調息的過程。中醫五行中秋為肺金,肺主氣司呼吸,主宣發肅降。氣機宣通有助于體內陽氣從行走輸布到斂藏的轉化,所以從秋季開始便可以靜息類功法鍛煉為主,有些還延續到冬季。冬季為緊閉固藏的季節,天寒地凍,滴水成冰。天地間的陽氣深藏,陰寒之氣大盛,萬物蟄藏,為生機潛伏[17]。冬季鍛煉應適度,宜選擇有氧運動,避免過多出汗,以免損傷正氣[18]。
3.2 順時調神,發揮四氣調神的作用
隨著社會的發展,在人才輩出的現代社會,大學生面對的壓力越來越大,學習、就業都充滿競爭,如何更好地調解大學生心態便顯得尤其重要。人通過神志、意志等高級思維活動來控制和調整心態,中醫認為神是人體一切臟氣活動的主宰,不良的精神活動,會削弱人體抗病能力,干擾臟腑氣血功能活動,直接或間接地引發疾病。《內經·臟氣法時論》將肝、心、脾、肺、腎五臟與時間周期的五個時段(春、夏、長夏、秋、冬)對應。在一年的不同時段,通過采取相應的傳統保健招式針對性地鍛煉五臟,提高臟器功能和機體抗病能力,維護該階段并提前預防下一季可能出現的疾病,便能達到神氣平和,內在臟氣活動與外在四時氣候變化協調統一,“真氣從之,精神內守”。太極、功法養生一類傳統保健體育課程,被認為能較好地培養大學生清靜泰然、少私少欲的心態,通過在不同季節,真正參與自然,效仿自然,進行柔緩的動作練習,可使其更好地放松身心,逐漸達到曠達無慮,崇尚和諧,同時專心致志,心平氣和的思想境界。
中醫四時養生理論認為四時與五臟陰陽相應,人體可認為是由以五臟為主體,外應五方、五氣,內合六腑、五官、五體、五華等組織器官所形成的五大功能活動系統構成的統一整體[19]。故外在四時季節變遷才會影響情志變化和體內臟腑之氣的盛衰。同時傳統保健體育運動的指導思想認為,體育鍛煉不應該僅停留在強健肌肉的層次,而需配合呼吸吐納,凝氣斂神,增強體內臟腑之氣,調暢三焦,抒發情緒,達到形意相和、由內而外自然健康的狀態。可見在傳統保健體育課程開展中充分發揮四氣“調神”的作用,對調節當代青年負面消極情緒積聚、亞健康狀態暴增具有重要價值。
3.3 存養正氣,培養終身體育的觀念
傳統保健體育運動體現了中國古代強身健體、去疾延年的自我養生意識,通過太極拳等徐緩的身體導引練習、五禽戲等仿生動作練習,結合導引吐納等形體導引活動,寄予了古人“盡終其天年,春秋皆度百歲”的長遠理想。中醫認為:動則生陽,通過合適的運動,不僅可以充實提高身體陽氣,還有助于強身健體,防病于未然。遵循四時養生的理念進行傳統保健體育活動,存養正氣,達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干”,它會讓人始終保持著充沛的精力,逐漸改善原來不佳的體質,有助于身心疲勞的恢復,未雨綢繆,降低每個季節疾病發生的可能性。當學生們真正理解了這其中的健康含義,體會到練習后身體所帶來的良好反饋,那么運動便會成為一種習慣,不再需要督促。在中醫藥院校開展傳統保健體育教學要突出培養杏林學子對自身健康負責的態度,將醫療保健行為措施融入日常生活和規律規范的運動活動中。
4 小結
傳統體育養生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生產和生活中,通過調形、調息、調意的運動表現形式,形成的一系列價值觀念、行為規范、思維方式和情感方式[20],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體育養生文化體系,對人們的身心修養和社會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統體育保健運動通過調整人體自身的姿勢,控制呼吸吐納和意念,讓身心融合,啟發人體內在潛能。在中醫藥類高等院校較多開展的傳統保健體育養生如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皆是要求人行為自然,身心參悟自然,回歸自然,在一切都自然隨心的狀態下便能深刻體會到“天人合一”。
中醫四時理論作為中國傳統養生保健思維方法論中的代表,對在中醫藥類高校開展傳統保健體育教學的發展趨勢有指導意義。通過外練筋骨,內改善學生體質,將中醫養生思維方法融入體育這項實踐運動中來,為教學提出新思路、新方法,發揮中醫藥院校教學特色,培養學生的中醫思維,提高中醫理論應用能力,引領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課程發展。
[參考文獻]
[1]? 虞定海.中國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32.
[2]? 王賓,徐仰才,吳志坤.中醫藥院校傳統保健體育武術拳操校本開發的教學實驗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6):164-167.
[3]? 隋月皎,鞠寶兆.《黃帝內經》四時養生理論探析[J].中國中醫藥現代遠程教育,2015,13(16):14-15.
[4]? 王慧娟.《黃帝內經》分類思維及其形成研究[D].北京:北京中醫藥大學,2015.
[5]? 吳一帆,盧富華,劉旭生.應用中醫的“四時”理論進行慢病管理淺談[J].江蘇中醫藥,2012,44(4):63.
[6]? 褚娜利,張新華,方素萍,等.應用中醫“四時”理論探討地中海貧血的治療思路[J].中醫雜志,2014,55(13):1100-1102.
[7]? 翟雙慶.內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20.
[8]? 蘇鳳哲,李福海.路志正教授順應四時學術思想探討[J].世界中西醫結合雜志,2009,4(9):609-611.
[9]? 郭太品,梁繁榮,任玉蘭,等.《黃帝內經》四時與五臟關系及在針灸中的運用[J].中醫雜志,2013,54(5):369-371,385.
[10]? 郭霞珍.《黃帝內經》“五臟應時”說與天人相應觀[J].中國醫藥學報,2012,5(27):5-6.
[11]? 劉曉燕,郭霞珍.試論中醫藏象理論中應時特征的內涵[J].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9(3):321-322.
[12]? 李基赫,高普.李東垣“順應四時”醫學理論探討[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9(5):486-487.
[13]? 杜曉琳,商慶新.從《內經》理論談如何引導高血壓前期人群的四時養生[J].湖南中醫雜志,2015,31(5):139-140.
[14]? 李希斌,任真.傳統保健體育與養生在中醫院校體育教學中的探索[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10,27(3):77-79.
[15]? 吳曉缺.四時理論在臨床護理中的應用[J].中醫臨床研究,2016,8(35):138-139.
[16]? 張焱,胡亞男.試論《黃帝內經》中的養生學思想[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0,16(10):857-858.
[17]? 王琦,李英帥,劉銅華.《黃帝內經》的體質養生思想[J].中華中醫藥雜志,2011,26(10):2199-2202.
[18]? 薛小虎,徐麗芳.《黃帝內經》四時養生理論研究[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92):101.
[19]? 郭霞珍.腎應冬生理機制的研究[J].中國醫藥學報,2004, 19(1):74-76.
[20]? 詹中華,張進.論傳統體育養生文化的機理[J].搏擊·武術科學,2006,3(11):63-65.
(收稿日期:2018-06-05? 本文編輯:金? ?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