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曉亮
【摘 要】目的:關于顱內非典型室管膜瘤MRI表現與病理的對照研究。方法:將2014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收的15例非典型室管膜瘤患者作為對象,在進行手術病理診斷前,15例患者都采取了MRI平掃和增強型MRI掃描檢查,將MRI檢查的結果由兩名資深的影像醫師共同閱讀和分析,之后采取手術病理學診斷,均確診為室管膜瘤。結果:MRI檢查中,表現為大囊型室管膜瘤的患者有5例,形狀都類似圓形,有明確的邊界限;表現為完全實性型的有4例,發生在右側小腦半球處的1例患者,瘤體邊界不太清晰,且不具有規則的形狀;其他3例都具有清晰的界面,4例患者瘤體周圍都沒有出現水腫現象;表現為部分實性型的有6例,3例不具有規則的形狀,4例表現為圓形,邊界清晰度欠佳,部分出現淺分葉;手術病理診斷中,處于Ⅱ級9例,都為大囊型與完全實性型,Ⅲ級6例,都為部分實性型。結論:顱內非典型室管膜瘤主要有大囊型、完全實性型與部分實性型,采取MRI掃描檢查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能夠較好的揭示患者的病情,為手術治療提供指導數據。
【關鍵詞】顱內;非典型;室管膜瘤;MRI;病理
【中圖分類號】R739.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0-02
室管膜瘤(ependymoma)是一種來自神經外胚層的比較罕見的腦腫瘤疾病,在所有顱內腫瘤中有3%~9%的發病率,約為膠質瘤的18%,有25%的室管膜瘤發生在幕上,75%發生在幕下,病灶起源通常是腦白質室管膜細胞巢的中樞神經系統或脊髓中心的室管膜細胞[1]。該病的主要發病人群為青少年,成年患者多為側腦室中,兒童則在第四腦室比較常見,總體來說,男性的發病率比女性要高。由于該病的總體發病率偏低,臨床上還不具備針對性的診斷手段,影像學檢查診斷與病理學診斷都是臨床上比較常用的經檢查診斷措施,為分析這兩種檢查結果的表現形式,筆者做以下研究報告。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將2014年9月~2018年9月我院接收的15例非典型室管膜瘤患者作為對象,其中包括9例男性與6例女性,年齡在5~60歲之間,平均(28.92±2.27)歲。主要的臨床癥狀有:惡心、嘔吐、頭痛、頭暈8例,存在反復抽搐狀的4例,發生實力下降情況的4例。所有患者在采取MRI檢查與手術病理診斷,都已明確病癥。
1.2 檢查方法
在進行手術病理診斷前,15例患者都采取了MRI平掃和增強型MRI掃描檢查,所有患者均采用Philips Achiva 3.0TX核磁共振儀進行掃描。分別對橫斷面T1WI、T2WI及FLAIR以及冠狀面、矢狀面的T1WI序列進行掃描,15例都采取了增強型掃描措施,建立肘靜脈通道并注入Gd-DTPA,根據體重,控制劑量為0.2mmol/kg,之后再試試常規的軸位、冠狀面、矢狀面等檢查[2]。將MRI檢查的結果由兩名資深的影像醫師共同閱讀和分析。
2 結果
2.1 MRI表現分析
(1)表現為大囊型室管膜瘤的患者有5例,2例瘤體發生在額頂業,1例發生在小腦半球,還有2例發生在額葉上,其中,瘤體最大直徑在2.9~7.5cm之間,且形狀都類似圓形,有明確的邊界限。
(2)表現為完全實性型的有4例,分別發生于顳葉深部1例,顳枕葉交界位置2例,小腦半球處1例,瘤體最大直徑2.2~5.5cm之間。發生在右側小腦半球處的1例患者,瘤體邊界不太清晰,且不具有規則的形狀,在T2WI掃描時有較高的信號,采取增強型掃描時,信號都表現為中度強化。其他3例都具有清晰的界面,且在平掃時都有均勻的信號,類似于腦灰質信號,緊張增強型掃描時,其信號都為中度,且沒有強化。4例患者瘤體周圍都沒有出現水腫現象。
(3)表現為部分實性型的有6例,分別發生于顳葉處1例,頂枕葉交界處2例,小腦半球位置的3例,瘤體最大直徑在4.2~8.3cm之間;3例不具有規則的形狀,4例表現為圓形,邊界清晰度欠佳,部分出現淺分葉。
2.2 病理檢查結果
15例患者都采取手術病理檢查,確證為室管膜瘤,包括Ⅱ級9例和Ⅲ級6例。通過鏡下觀察瘤細胞,都表現為彌漫分布,且體積相對較小,細胞核比較大,不存在明顯的腦漿,少數瘤細胞圍繞血管排列。處于Ⅱ級的室管膜瘤很少出現核分裂的情況,而處于Ⅲ級的室管膜瘤出現異型瘤細胞廣泛浸潤的情況,核分裂情況較多,且局部出現片狀壞死的情況,周圍的瘤細胞排列成柵狀,少部分區域中發生出血或血管增生的現象。
3 討論
將顱內非典型室管膜瘤分為完全實性型、部分實性型與大囊型的根本依據是瘤內是否出現囊變以及囊變的實際情況,包括大小、多少等。一般情況下,完全實性型在腦膜鄰近區域內的發生率較大,且具有較為清晰的邊界,瘤體附近較少出現水腫,在MRI檢查中,其信號表現與腦灰質信號相似,在增強型掃描中又表現信號不均勻的中度強化現象[3]。部分實性型則通常發生在腦實質深部,其形狀與邊界都不夠清晰,瘤內出現多發囊性結構,且經常出現出血現象,瘤體周圍沒有水腫現象。大囊型則常發生在腦表面與腦膜接觸較長的位置,其臨床癥狀發生較晚,所以,病灶被檢出時多數已經具有較大的體積,其形狀類似于圓形[4]。本次研究中,表現為大囊型室管膜瘤的患者有5例;表現為完全實性型的有4例,其中發生在右側小腦半球處的1例患者,其他3例都具有清晰的界面;表現為部分實性型的有6例;手術病理診斷中,處于Ⅱ級9例,都為大囊型與完全實性型,Ⅲ級6例,都為部分實性型。由此可知,顱內非典型室管膜瘤主要有大囊型、完全實性型與部分實性型,采取MRI掃描檢查具有較高的敏感性,能夠較好的揭示患者的病情,為手術治療提供指導數據。
參考文獻
周全中, 曾珍, 錢堃, 等. 幕上腦實質室管膜瘤的CT、MRI表現及其病理基礎[J]. 中國CT和MRI雜志, 2016, 14(3):21-24.
周浩亮, 沈遠望, 李新勝. 腦實質內室管膜瘤的MRI表現與病理結果比較分析[J]. 實用癌癥雜志, 2017, 32(2):249-251.
張婉, 劉輝, 劉金道, 等. 幕上腦實質內室管膜瘤CT 、MRI表現及鑒別診斷[J]. 陜西醫學雜志, 2016, 45(10):1349-1350.
張培麗, 趙建洪, 張玲艷, 等. 對比分析血管瘤型腦膜瘤與非典型腦膜瘤的MRI征象[J]. 實用放射學雜志, 2016, 32(11):1664-1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