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笑菡
【摘 要】本文主要以生活習慣很重要——慢性胃病的“良藥”為重點進行闡述,結合當下社會體制發展趨勢為依據,首先分析慢性胃病產生于不良的生活習慣,其次從三個方面深入說明并探討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方式,進一步培養人類良好的生活習慣,減少慢性胃病的發生幾率,旨意在為相關研究提供參考資料。
【關鍵詞】生活習慣;慢性胃病;良藥;重要性
【中圖分類號】R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2
胃是人體重要器官之一,上部連接食道、下部連接小腸,對人類身心的健康發展具有重要作用,可以說胃是人類正常生活的基本保障。但是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人們的工作壓力逐漸增大,我國胃病的發生率越來越高。據統計,我國企業白領、銷售工作人員與記者等人員是胃病發生幾率最高的人群,因此,胃病正給我國人民帶來巨大的困擾。生活習慣的是環節慢性胃病發生的良藥,以下為筆者對生活習慣很重要——慢性胃病的“良藥”給予的相關分析與建議。
1 慢性胃病產生于不良的生活習慣
現階段,諸多胃病患者和胃病群體仍沒有給予胃病高度重視,淡化了胃病的預防與治理。但是實際現狀卻是:專業醫學人士已經明確指出,通常胃病是可以康復治療的,如果錯過了治療的最佳時機,會引發比較嚴重的疾病,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患者家長與朋友的心理恐懼感,所以,對于胃病,我們應及時發現,及時防治。慢性胃病產生于不良的生活習慣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醫學資料的的相關記載中提到:慢性胃病是一種比較常見的因生活習慣不佳引出的疾病,一些比較嚴重胃病會逐漸發展為萎縮性胃炎或者癌變,造成這種后果出現的最重要因素是飲食[1]。第一是飲食不夠干凈,不干凈的食物中含有較強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加快疾病的發生,比如螺桿菌,其不僅會引起慢性胃病,還會增加出現胃潰瘍以及胃癌的發生幾率。第二是飲食不夠規律,因暴飲暴食導致胃酸的調節機制發生紊亂,進而損傷胃黏膜;吃多吃少會影響胃酸對食物的吸收程度,引起人類尾部發生潰瘍情況;飲食不夠規律在一定程度上會降低胃部的排空功能,容易引起膽汁再次流入胃中的情況,進而消弱或者消除胃黏膜具有的屏障作用,引起胃病的發生。除此之外,人類自身心情也會促使慢性胃病的發生,憂思傷愁、抑郁惱怒皆會促進胃病的發生。或者人類個體自身體質,比如脾胃虛弱的人會增加得胃病的幾率。
2 良好生活習慣的培養方式
2.1 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
在人類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諸多飲食習慣影響著為人類胃部的健康情況,需要人類對其高度重視。例如在晚餐時間吃的事物過于充足會影響胃部的消化功能,饑飽會影響胃部消化的規律情況,導致胃部消化不良,阻礙胃部各項功能的正常發揮。可以理解為良好的飲食規律是人類每天需要維持的習慣,然而要想將飲食的注意要點熟記于心,需要長時間的消化過程[2]。
第一,吃好早餐。眾所周知,“早上吃好、中午吃飽、晚上吃少”是比較健康的飲食規律,但是因早上時間有限,有些孩子會賴床,就會出現沒有時間吃早餐的情況,這時對人類大腦的傷害比較大,因缺少食物的攝入會降低人們身體內血糖的含量,不能有效的對人類大腦給予營養的提供,記上學生上午需要學習,職業人員上午需要投身于工作中,需要大量的能量維持這些活動,在一段時間之后,會明顯的感覺到學生智力有所下降,而工作人員的工作狀態不佳[3]。所以,吃好早餐是控制慢性胃病發生的基礎,人們為了節省吃飯時間,可以在早餐期間喝一些奶類的食品,其不僅包含豐富的蛋白質,還會為人類的大腦發育提供充足的卵磷脂。第二,保證飲水數量。水是人類生活重要的一部分,如果人體內缺少水分,就像魚兒離開了水,失去了生命的活力,會引發慢性胃病的發生。在青少年的日常生活中,需要保證八杯水的飲用,維持身體的健康,有效的保持胃部活性。
2.2運動加快消化。相關資料表明,長時間不運動會引發健康疾病,最明顯的疾病就是胃腸的蠕動速度減慢,容易造成食欲不振或者消化不良的現象發生,進而引發慢性胃病。對于青年人而言,特別是長時間與電腦接觸的工作者,應該加強運動,一方面會鍛煉工作者的自身身體機能,還可以有效的促使增加胃動力,幫助人類消化食物與吸收食物。如果缺少運動時間,可以做一些類似健胃操的活動,促進胃部血液循環,加強人類胃部的吸收功能。
2.3 制定有效的生活作息計劃
制定有效的生活作息計劃可以防止慢性胃病的發生,有助于人類保證充足的睡眠與飲食習慣。首先需要良好的睡眠,包括睡眠時間與睡眠狀態。睡眠作為人類大腦休息的時間,既會保證人類大腦表面不會衰弱,補充適當的能量,還會維持人類大腦中興奮細胞與抑制細胞的平衡狀態,有利于人類記憶力的提高。對于青少年而言,其需盡力維持八個小時的睡眠時間,且在睡覺期間不應蒙頭,不然會因被子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升高,減少空氣中為人類呼吸提供氧氣的濃度,進而導致人類大腦中的供氧量不足,損傷人類的腦部發育,減慢大腦對胃部器官的調節能力,因此充足的睡眠比較重要。其次是每天需要飲食三餐,在規定的時間內,應保證進食的主動狀態[4]。最后,吃多或者吃少,都應該適當的運動,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提高胃部的各個功能與作用,減小慢性胃病的發生幾率。
結束語
綜上所述,開展生活習慣很重要——慢性胃病的“良藥”研究課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價值,生活習慣時人類規律生活的重要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人類的健康程度,尤其是胃病的發生。因此,人們應給予生活習慣高度重視,結合慢性胃病的產生與慢性疾病與生活習慣之間的關系,依據養成良好生活習慣的有效方式,不斷約束自身的運動與飲食行為,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最大程度上減少慢性胃病的發生。
參考文獻
胡桃英, 馬天雯, 施莉莉. 生活習慣對慢性胃炎發病情況的影響[J]. 社區醫學雜志, 2014, 2(5):7-8.
楊安林, 張眠. 不良生活習慣對慢性胃炎患者發病的影響[J]. 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 2016:1319-1320.
李愛民, 張榮健, 杜慧. 慢性胃炎飛行人員生活習慣及相關影響因素調查[J]. 中華航空航天醫學雜志, 2014, 25(4):297-298.
張翠華. 成人與少兒慢性胃炎患者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根除相關因素分析[J].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6, 35(24):3434-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