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興
【摘 要】目的:探討康復新液聯合高頻電凝治療疣狀胃炎(Verrucosa gastritis,VG)的療效。方法:將108例經14C呼氣試驗和快速尿素酶試驗,結果均為陰性的疣狀胃炎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58例,對照組50例,其中治療組采用高頻電凝治療配合雷貝拉唑腸溶膠囊治療基礎上聯合康復新液,對照組僅采取高頻電凝治療配合雷貝拉唑鈉腸溶膠囊。結果:依據療效標準評判:將治愈和好轉均視為有效,治療組58例,治愈40例,好轉10例,無效8例,有效(治愈+好轉)50例,有效率86.2%。對照組50例,治愈24例,好轉11例,無效15例,有效(治愈+好轉)35例,有效率70%。 結論:康復新液聯合高頻電凝治療疣狀胃炎安全有效,值得進一步推廣應用。
【關鍵詞】康復新液;高頻電凝;疣狀胃炎;療效
【中圖分類號】R751.0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02
疣狀胃炎是一種特殊類型的胃炎,也稱痘疹性胃炎、隆起糜爛性胃炎,其特征為胃黏膜出現多個丘疹樣隆起,頂部中央呈臍樣凹陷,凹陷處或伴糜爛,隆起周圍多見紅暈,以胃竇部多見[1]。目前被認為是一種癌前疾病。診斷主要依靠內鏡下胃黏膜的形態變化和病理學表現確診。近年來,隨著胃鏡的普及,VG的檢出率明顯提高。筆者對2015年8月—2018年5月期間檢出的108例HP陰性的VG患者隨機分為兩組,用上述兩種方法進行治療,現將治療效果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8月—2018年5月期間檢出的108例HP陰性的VG患者,內鏡診斷:胃竇和(或)胃體粘膜上1個以上直徑約0.3-0.8cm的圓形或橢圓形隆起性病灶,直徑達1.2cm,界限清楚,頂端臍樣凹陷,表面伴或不伴有糜爛、出血,可覆蓋白色、灰黃色分泌物或暗紅色血痂。108例患者按隨機數字表分為58例治療組,50例對照組。其中男性60例,女性48例,最大年齡76歲,最小年齡45歲,平均年齡55歲,45歲-65歲76例,占76%。男女比為1.25:1.所有病例均行14C呼氣試驗和快速尿素酶試驗,均為陰性,所有病例近四周未服用激素、抗腫瘤藥物、免疫抑制劑及非甾體類消炎藥,組間在性別、年齡等構成上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
1.2 臨床表現及內鏡下表現
臨床表現:上腹脹痛占80.5%,燒心、噯氣占10.5%,惡心、返酸5%,食欲下降2%,消瘦等2%。內鏡檢查:108例患者共發現疣狀隆起189枚,直徑<0.5cm108枚,0.5cm<直徑<1.0cm47枚,1.0cm<直徑7枚,疣狀病灶分布:胃竇占82.5%、胃體胃竇移行處(胃角小彎處)10%,胃體占7.5%,組間在臨床表現、內鏡下表現等構成上差別均無統計學意義。
2 治療
2.1 治療方法
兩組患者均行內鏡下高頻電凝治療:電子胃鏡直視下,經活檢鉗孔道插入高頻電凝導管,選擇電流強度40W,電凝疣狀病灶,至病變處1-2mm內病灶發白,術后禁食6小時。6小時后開始流質飲食。第1-2周,兩組均給予雷貝拉唑鈉腸溶片10mg,每日二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康復新液10ml,每日三次,第3-4周,兩組均給予雷貝拉唑鈉腸溶片10mg,每日-次,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康復新液10ml,每日三次,兩組療程均4周。治療后4周復查胃鏡。
2.2 療效判定:
①治愈:癥狀消失,胃鏡下疣狀隆起消失,不伴粘膜糜爛、出血及表面覆蓋分泌物或血痂②好轉:癥狀明顯改善或(和)部分癥狀消失,胃鏡下疣狀隆起消失或部分部分消失,伴或不伴粘膜糜爛、出血及表面覆蓋分泌物或血痂③無效:癥狀未改善,胃鏡下疣狀隆起未消失或部分消失,伴粘膜糜爛、出血、增生性改變及表面覆蓋分泌物或血痂。
3 結果
3.1 治療組及對照組治療4周后情況:
治療組58例,治愈40例,好轉10例,無效8例,有效(治愈+好轉)50例,有效率86.2%。對照組50例,治愈24例,好轉11例,無效15例。有效(治愈+好轉)35例,有效率7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下表
3.2 統計學方法
根據四格表資料的χ2檢驗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4 討論
疣狀胃炎又稱痘皰狀胃炎或慢性糜爛性胃炎,其特點是再發生或持續性胃炎多發糜爛,其發生機制可能與HP感染、免疫機制異常和高酸分泌有關[4]。目前臨床上對VG的治療,多是針對其基本病因,以抑酸、抗HP、保護胃黏膜為主。單純藥物治療VG手段單一,疣狀隆起病灶清除率低且易復發,特別是對于成熟型VG效果更差,因此還需聯合其他手段才能有效地治療本病。其中內鏡下高頻電凝、微波、射頻消融、熱極及氬離子束凝固術治療(APC)聯合藥物取得不錯的療效。本研究采用高頻電凝治療儀,電流頻率為300-1000KHz,本治療選用混合波形,即切開波于凝固波的混合波。康復新液聯合高頻電凝術治療疣狀胃炎,結果術后4周兩組間胃鏡下表現、臨床癥狀有明顯差異,且未發生出血、穿孔及潰瘍加重等嚴重并發癥,近期治療效果顯著,治療費用低,基層醫生容易掌握,值得臨床推薦,但遠期療效尚需進一步觀察。另外疣狀胃炎存在相當比例的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而且有相當比例的病灶不易消退 ,加之臨床已觀察到部分疣狀胃炎病例發生癌變的事實,另有的基礎研究方面獲,得相關基因改變的證據,有理由將疣狀胃炎(尤其是成熟型)作為一種高度癌變傾向的疾病,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陳灝珠.實用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1740.
劉利波,張娟,楊靜茹.102例疣狀胃炎微波治療療效觀察[J].河北醫學,2012,2(2):192
錢家鳴.消化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6: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