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貴文

【摘 要】目的:探討在膝關節骨創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的臨床療效。方法:對我院特定時段內接診的60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展開研究分為2組,給予常規開放手術治療的為對照組,給予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的為觀察組,對比臨床各指標具體情況以及術后并發癥發生率。結果: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愈合時間、住院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膝關節功能評分、下肢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為3.3%,對照組20.0%,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結論:在膝關節骨創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效果顯著,值得推廣。
【關鍵詞】關節鏡微創技術;膝關節骨創傷;臨床效果;并發癥發生率
【中圖分類號】R68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01
現階段,高處墜落、交通事故、運動損傷等原因導致的膝關節損傷患者整體呈上升趨勢,其中包括韌帶撕裂和不同程度骨折,嚴重影響著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身體健康。所以采取嚴重學科有效的治療措施至關重要。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對我院2016年8月-2018年2月內接診的60例膝關節骨創傷患者展開研究,按一定比例分為2組,對照組:男女比例為19:11,年齡31-58歲,平均(55.46±1.55)歲;觀察組:男女比例為25:5,年齡32-58歲,平均(55.12±1.25)歲;對比分析60例患者的基線資料,無明顯差異,可以支持下文中的統計學研究。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常規開放手術:術前 CT、X線輔助診斷并評估患者骨折部位具體情況,由我院臨床經驗豐富的醫師實施開放手術,采取硬膜外麻醉,于膝關節內側做一長弧形切口,切開皮膚、皮下以及內側關節囊,髕骨翻至外側,充分暴露膝關節內部結構后徹底處理創傷部位。
觀察組:給予關節鏡微創技術治療:術前借助石膏固定患者骨損傷部位,到達手術室后給予全麻處理,結合患者實際具體情況開展各項準備工作;所有準備工作均已無誤后開始手術:確保在無菌情況下于患者膝關節前外側作一長約2cm 切口,常規鏡鞘留置;灌入20mL氯化鈉溶液清理術口,確保清理液表現出清亮為止;放置關節鏡密切觀察患者損傷部位各方面具體情況,重點評估前后交叉韌帶情況,在術野清晰情況下修復患者損傷部位,完全清理骨折碎片。若患者為股骨單踝骨骨折,則進行開復位操作時借助骨盆復位鉗以及克氏針操作;若患者為Ⅳ型脛骨骨折則借助拉力螺釘進行,若患者為Ⅱ型骨折,則需要在額外作一長約1cm術口,首先修復塌陷部位(軟骨),確保復位正常后助克氏針固定關節,于小切口放入植骨,支撐塌陷部位后拉力螺釘固定[1]。
1.3 觀察指標及評價標準
1.3.1 對比臨床各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愈合時間、住院天數、膝關節功能評分、下肢功能評分)具體情況;
1.3.2 對比術后并發癥(肝膽管損傷、切口感染、膽汁漏)發生率;
1.4 統計學處理
此次研究中所產生的全部數據一律納入SPSS23.0軟件做計算處理,其中計數資料以“%”表示,計量資料以“ ”表示,兩組數據之間的比值分別用、t檢驗,若對比比值p<0.05,則可以判定此次研究具有統計學意義,對比成立。
2 結果
2.1 對比臨床各指標具體情況
觀察組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骨愈合時間、住院天數明顯低于對照組,膝關節功能評分、下肢功能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統計有意義。見表1:
觀察組為3.3%,對照組20.0%,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組間對比,差異顯著,P<0.05,見表2。
3 討論
膝關節構造復雜,主要由外側髁和脛骨內、股骨內、外側髁及髕骨構成,屬于滑車關節,同時也是人體相對較大的關節。膝關節承載著人體絕大部分的體重,所以功能活動至關重要。膝關節骨創傷主要出現在脛骨平臺、髕骨以及股骨單髁等。
開放手術為常規治療方式,術中需要使用硫酸氨基葡萄糖等藥物抑制關節軟骨分解從而減輕患者的關節疼痛癥狀,術后需放置負壓引流裝置并局部冰袋敷;并且需給予足量抗生素預防感染。但大量臨床研究證明:常規術式療效欠佳,并且患者恢復期并發癥較多。隨著臨床微創技術的不斷發展和完善,關節鏡微創手術逐漸被人們認知和接受,該術式術前借助C 臂機或X線機等硬件設備對患者損傷情況進行全面綜合性的評估,并優化切口位置;手術過程中及時使用生理鹽水清理切口確保將術后感染率控制在最低,更可以在術后間接促進患者受損膝關節功恢復,因此現階段已被廣泛被用于治療膝關節骨創傷[2]。
綜上所述,在膝關節骨創傷患者的臨床治療中實施關節鏡微創技術效果顯著,不僅可以明顯縮短患者手術時間、骨愈合時間、住院天數,還能提高術后膝關節功能評分和下肢功能評分,因此值得大幅度推廣。
參考文獻
熊亮宇,鄧亮.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應用[J].當代醫學, 2016, 22(14):76-77.
劉苑崇.探討關節鏡微創技術在膝關節骨創傷治療中的臨床療效[J].中國現代藥物應用, 2016, 10(7):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