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延賢

【摘 要】目的:探究早期康復護理在急性腦血栓病人中的應用價值。方法:選取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急性腦血栓患者共64例,經電腦盲選法分為對照組(n=32)、觀察組(n=32)。對照組實施常規康復護理,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早期康復護理,對比兩組護理后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結果:觀察組NIHSS評分、Fugl-Meyer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 早期康復護理能緩解急性腦血栓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程度,提升患者肢體功能,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關鍵詞】早期康復護理;急性腦血栓;神經功能
【中圖分類號】R47.4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1
腦血栓是臨床上較為常見的腦血管疾病,發病人群多以中老年人為主,屬于腦梗死的常見類型,該病癥致殘率較高,并且發病急,病程通常較長,恢復正常功能非常緩慢。可嚴重降低患者的運動能力和生活能力,影響其生活質量。隨著我國老齡化的不斷加劇,腦血栓患者的人數也呈上升趨勢。腦血栓的好發部位為頸總動脈、頸內動脈、基底動脈下段等,早期癥狀為頭痛、耳鳴等,短時間內可出現肢體活動障礙、失語、站立困難等癥狀,嚴重者可導致昏迷不醒甚至死亡。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急性腦血栓患者應在早期實施個性化、規范化的個體康復護理,該方法在降低致殘率和致死率具有重要作用,對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也具有一定幫助。近年來的臨床實踐證實,對急性腦血栓患者在進行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進行早期康復護理可有效地提高其治療的效果,改善其生活能力和運動能力。為了進一步證實此護理方法的有效性,本文對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腦血栓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研究。現將研究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本院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期間參與診治的腦血栓患者64例,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所有參選患者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2010》[1]中有關急性腦血栓相關診治標準。本次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后,經電腦盲選法將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32例中男性20例,女性12例,年齡52~60歲,平均年齡為(55.46±2.30)歲,病程3~7年,平均病程為(5.56±1.50)年。對照組32例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齡53~60歲,平均年齡為(55.04±2.51)歲,病程3~7年,平均病程為(5.44±1.72)年。兩組患者數據無明顯差異(P>0.05),具備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密切觀察患者的病情,定時為患者翻身、拍背,使用溫水擦拭皮膚,按摩受壓部位,對于吞咽困難的患者鼻飼飲食。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加入早期康復護理:(1)體位:平臥時保持患肢外展,抬高手腕避免水腫。床位放置護架減少足下垂發生。(2)臥床鍛煉:指導用健腿帶動上下活動,如抬腿、抬足,注意不要過分運動。(3)坐起站立訓練:抬高床頭指導患者自行嘗試坐起,坐起后坐于床邊,重復該動作。站立時護士需協助患側肢。患肢使用三角巾吊于胸前,避免肩關節下垂或手指腫脹。(4)行走訓練:兩人攙扶協助,囑患者抬頭、眼睛平視,注意行走姿勢、特點和技巧,后腳跟抬起。穿著舒適的鞋,帶有防滑墊。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以及運動功能評分。
1.4 判定標準
采用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表(NIHSS)[2]進行評定,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3]評估運動狀況,兩項評分滿分均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神經功能缺損狀態改善越好、肢體運動功能越強。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經統計學軟件SPSS 18.0進行分析,應用()表示計數數據,t檢驗為組間對比。以0.05為界點,當P大于界點值時無統計學意義;P小于界點值時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護理后NIHSS、Fugl-Meyer評分對比
兩組NIHSS、Fugl-Meyer評分對比數據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詳情見表1。
3 討論
急性腦血栓主要是由于血管增厚、管腔狹窄閉塞、形成血栓等引起的,患者的腦組織發生缺血、缺氧。該病經過臨床治療后雖然可以使患者的神志恢復,但是后期均會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遺癥,造成患者運動功能損害,甚至致殘或者致死。由于該疾病的并發癥比較多,例如失語、偏癱、吞咽障礙等癥狀,因此在臨床治療的同時,護理措施的應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臨床研究也顯示急性腦血栓患者早期積極主動地進行康復護理對其患肢功能的恢復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可以顯著提高臨床治療的效果,促進患者運動功能的恢復,降低致殘率。對急性腦血栓患者實施正確的早期康復治療,約有80%的患者功能夠得到顯著的改善[3]。在治療后患者生命體征穩定狀態下,最好在48h內開展康復性活動或訓練,不僅能防治合并癥,而且還可以避免由于長期臥床而造成的患肢功能減退,對順利康復也具有良好的影響。
早期康復護理需遵循以人為本的理念,將患者作為護理工作的重心,一方面要關注患者的功能和生活,另一方面要關注患者的心理和精神狀況,表現出預見性、個性化的特點。早期的康復訓練可促進患者神經側支循環以及突觸聯系的建立,利于對側大腦半球的功能代償以及功能重組,另外通過對肢體伸肌的主動活動以及抗阻性訓練可有效降低屈肌的張力,減輕患者痙攣和肌腱攣縮的發生,可促進肢體的血液循環,避免產生下肢深靜脈血栓,從而改善患者肢體的運動功能[4-5]。本次研究是在常規康復護理的基礎上,實施早期體位、臥床鍛煉、坐起站立訓練、行走訓練等早期康復措施,通過訓練能促進患者運動神經側支循環或神經軸突、突觸聯系的建立,幫助大腦重組功能,強化神經緊張度,活躍生理功能,促進肢體肌力恢復。本次研究顯示,在NIHSS、Fugl-Meyer評分對比上,觀察組較高,說明早期康復訓練予以專業、科學的指導,掌握、評估康復過程和進展,及時調整訓練計劃,保證康復訓練有效、持續進行。
綜合上述,急性腦血栓患者予以早期康復訓練,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的神經功能缺損恢復情況、提升肢體功能方面效果顯著,值得臨床上推廣和使用。
參考文獻
中華醫學會神經病學分會腦血管病學組急性缺血性腦卒中.2010年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治指南[J].中國實用鄉村醫生雜志,2013,20(8):10-16.
陸呂平,張國慶,顧伯林.中西醫結合治療對缺血性腦卒中老年患者的BARTHEL指數評分、神經功能缺損評分及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 2014,34(1):83-85.
陳瑞全,吳建賢,沈顯山,等.中文版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定量表的最小臨床意義變化值的研究[J].安徽醫科大學學報,2015,50(4): 519-522.
趙艷,梁渝,姚宏波,等.急性腦血栓患者早期康復護理干預的效果探討[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3,34(21):3244-3245
江志琴.早期康復護理干預對于急性腦血栓患者的療效分析[J].現代醫藥衛生,2014,30(24):786-7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