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紅
今年元旦,上高二的女兒小萌的學校組織演講比賽,看到這是一次極好的鍛煉機會,我和老公鼓勵小萌報名參加。小萌報名后,我和老公便開始為她籌劃選題。我找了一個自認為最好的選題,讓小萌以此選題寫演講稿,但老公卻認為這個選題不好。我和老公在這個問題上意見相左,又互不相讓,因此,我們兩個在飯桌上就此事爭執了起來,弄得很不愉快。然而,讓我們意料不到的是,我們倆爭得面紅耳赤,淡定自如地吃飯的小萌卻甩出一句話:“這是我的事,你們瞎操什么心,我自己會處理好的,還當我是三歲小孩?。俊?/p>
女兒的一番話,讓我們的爭執戛然而止的同時,也一語驚醒夢中人。仔細想想,這本來就是小萌自己的事,人家自己不急,我們急什么?想想如我們這樣的中國式家長,也夠悲哀的,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直在扮演著老母雞的角色,盡其所能為孩子遮風擋雨,從沒問過孩子愿不愿意。孩子遇到事,總是不去問他自己能不能解決,便去包辦。
因為小萌是我們家的二寶且是女孩子,一直以來,我和老公對她的教育與對她哥哥的教育有所不同,我們認為男孩子得多摔打,女孩子得富養。所以,大到考試、升學,小到生活細節,我們都會大包大攬為她操持,竭力為她鋪平前行的路,希望她的成長之路走得比別的孩子順暢一些,不要吃我們小時候吃過的苦。至于這樣做對孩子是不是最好的,我們真沒想過,總覺得孩子小,沒有我們的操持不行。
記得有一次,小萌考試成績不理想,我認為必須報一個輔導班,讓孩子盡快提高成績,但老公卻認為小萌不用報輔導班,她基礎好,只要稍加努力,定能迎頭趕上。為此,各持己見的我們又當著孩子的面爭執上了。最后,爭來爭去,給孩子一個折中的建議,讓孩子照著執行,自始至終,我們將孩子拋在一邊,從沒問過孩子的意見,仿佛這事跟她無關。執行的結果不好又成為我們互相埋怨的理由,于是,新一輪的爭執又拉開了帷幕,而女兒卻永遠是那個旁觀者,她連發表意見的權利都沒有。在潛意識里,我們總拿女兒當沒長大的孩子,雖然她已經讀高二了。
我想,在我們中國,有很多如我們一樣的家長吧。事事替孩子包辦,從不給孩子自我成長的機會。殊不知,時代在變,孩子的成長環境也在變,在學習和生活中,相比以前的孩子,要面臨更多的挑戰和競爭,以前父輩們的教育方式,并不適合現在的孩子。
我有個同事,他對孩子的教育方式就很獨特。在與孩子的互動中,只給孩子建議和鼓勵,剩下的事情讓孩子自己做,只要孩子能解決的事情,絕不插手,當孩子產生畏難情緒時,他會鼓勵孩子:“先動手吧,大不了再回到原點,這沒什么,你一定行的。”在他的這種教育方式影響下,孩子養成了獨立思考的習慣和個性,很獨立,很優秀,個性堅韌的他,不依賴大人,有自己的主見,無論是在學習上還是在校園人際關系處理上,都比其他孩子更勝一籌。
新時代的青少年,將來是祖國建設的棟梁,是實現中國夢的排頭兵,“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對孩子與其任何事情包辦代替,不如放手讓孩子自己做,給孩子創造成長的機會,讓他在風雨中歷練,即使他經歷了失敗,孩子在失敗中總結了經驗教訓,也會在失敗中得到成長。所以,家長們,請放開你牽著孩子的手,給孩子長大的權利,與孩子一起成長吧。孩子未來的路,終究是他們自己朝前走,我們只能在背后目送、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