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政文
咋知道寶寶發熱了
父母常用手或額部接觸寶寶額頭的辦法來判定是否發熱了,有一定道理但不可靠。可靠的辦法只有一個:用體溫計測量。怎樣算發熱呢?具體數值與測量溫度的部位有關。如腋下測溫,體溫計的讀數超過37℃,且晝夜間波動超過l℃即為發熱,體溫在38℃以下為低熱,在38℃-39℃之間為中度熱,在39℃ -41℃之間為高熱,超過41℃為過高熱。發熱時間持續2周以上,經過較全面體檢和常規實驗室檢查未能確診者,稱為“原因待查熱”或“不明原因熱”。
寶寶發熱的家庭護理
當確定寶寶發熱,但熱度不高(如38℃以下),且一般狀態良好(如精神好、哭聲響亮、食量、睡眠、活動無明顯變化),就沒必要急著跑醫院,可在家觀察處理。常用招數有:
在沒有冷風直吹的情況下,脫去寶寶身上過多的衣褲或者松開衣褲,以便散熱降溫。有兩種傾向需要防止:一種是在冬春等低氣溫季節,因擔心寶貝感冒而將其裹得嚴嚴實實,結果不僅妨礙了散熱降溫,甚至可能誘發高熱驚厥發作;另一種是有些老人喜歡給寶貝捂汗來退熱,殊不知越捂體內產生的熱量越多,體溫就會越高,甚至發生中暑、捂熱綜合征,嚴重者可導致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危及寶貝生命。
多喂溫開水,每天至少喂水400亳升,因為補足水分有利于退熱。發熱的寶貝食欲減退,加上多伴有嘔吐或腹瀉,若不及時補充水分,很容易導致不同程度的脫水癥狀,造成高熱持續不退(醫學上稱為脫水熱)。有些發熱伴有畏寒無汗的孩子,可酌情喂點姜湯,以促進皮膚和血管散熱。
實施物理降溫法,用溫水反復擦浴寶寶全身大血管分布處,如前額、頸部、腋窩、腹股溝及大腿根部,促進血管擴張而散熱。酒精或冷水擦浴則不宜,因為寶寶發熱時,皮膚血管擴張,體溫與冷水的溫差很大,可引起畏寒、渾身顫抖等不適癥狀,甚至加重低氧血癥。
是否動用退熱藥要看指標
家庭護理中有一個很需要說清的問題,即用不用或何時用退熱藥。兒科醫生強調,發熱本身并不完全是壞事,乃是人體的一種防御反應,能最廣泛地調動體內免疫系統的力量,如增強吞噬細胞的活性,促進抗體生成,消滅入侵的病原體,有利于病情康復,屬于人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所以不可一見體溫升高就用退熱藥,特別是在沒有明確診斷前,盲目用藥物退熱可能掩蓋病情,干擾診斷。
那么,何時用退熱藥較為恰當呢?醫學上有一個指標,即體溫達到38.5℃或以上。對乙酰氨基酚(適用于2-3個月以上的寶寶)或布洛芬(適用于6個月以上的寶寶)兩種口服藥較為安全,一般服用后半小時到l小時,寶寶會通過出汗散熱,使體溫降低。注意:有些寶寶服藥后不久就“原封不動”地吐了出來,可再喂一次;但服藥超過半個小時以上才吐,說明藥已吸收大半,無須重新服用。
有高熱驚厥史的寶寶例外,發熱時要更加積極與及時地動用退熱措施,當體溫接近38℃時就須著手退熱,最好將物理降溫與口服藥物結合起來,阻止體溫升到引發驚厥的程度。
10種情況需盡快送醫
在家庭護理與觀察過程中,一旦寶寶出現了以下10種情況之一,應及時送醫院,不要耽誤:
不足3個月的寶寶發熱超過38℃,3個月以上寶寶達到39.5℃或以上。
反復發熱(1歲以下寶寶持續發熱24小時以上;l歲以上寶寶每天發熱),并持續3天以上。
出現驚厥。
舌頭、指甲、口唇發紺,活力低下,精神差,出現疲倦乏力、不吃不喝、嗜睡或不易叫醒等癥狀。
反復嘔吐或腹瀉。
呼吸時聽到喘息聲。
呼吸加快,呼吸費力,很可能患上了肺炎。
體溫雖在下降,心跳卻仍然很快。
發熱的同時還有其他特殊疾病,如心臟病、腎病、免疫性疾病等。
反復出現午后低熱,伴有咳嗽,可能患上了結核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