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華
【摘要】在高中歷史教育中,因為所涉及到的知識點存在廣、難等特征,導致學生的學習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同時學生也很難從大量的知識當中發現重點,最終呈現出盲目性、無序性的學習。對此,為了更好的優化與改進高中歷史課堂教育效果,本文簡要分析“關鍵詞”教學法在具體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方法,希望可以為高中師生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關鍵詞教學法 高中歷史 課堂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041-02
引言
在高中歷史教育當中,“關鍵詞”教學法的合理應用能夠更好的突出教材內容的重點與核心,促使學生可以更高效率的形成對知識點的理解、掌握以及記憶?!瓣P鍵詞”教學法同時也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突出學生學習準確性的有效方式,對于課堂教學質量而言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質量改進方法。對此,探討“關鍵詞”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有著顯著意義價值。
1.高中歷史中的“關鍵詞”教學法
高中歷史教育當中,因為教材內容相對比較復雜、文字量涉及比較多,同時每一節課中學生所需要掌握的知識點也比較多[1]。另外,再加上課堂學習方面的時間有限,教師雖然很難為學生提供知識拓展與深入鞏固教學,但是因為教學目標方面的約束性,最終只能夠根據教材知識點實現傳統性的灌輸教學,不僅無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還會導致學生的學習效率明顯下降。在高中歷史教育當中“關鍵詞”教學法的合理應用可以將歷史教材當中所涉及到的歷史概念、線索、時間、階段以及事件實現有效的概括,借助關鍵詞將知識脈絡清晰解釋,借助“關鍵詞”實現重點知識的標記,從而更好的實現針對性、自主性的學習[2]。另外,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借助對教材重點、難點知識的內容進行摘除記錄并在后續進行鞏固學習也是“關鍵詞”教學法的一種應用。
2.“關鍵詞”教學法在高中歷史課堂中的應用
2.1做好課堂引導,掌握教材內容
為了更好的在高中歷史課堂當中合理應用“關鍵詞”教學法,首要任務便是引導學生在教材內容方面實現預習學習,促使學生可以更好的掌握教材當中的基礎性內容[3]。高中歷史教材當中教學內容相對較多,如果課堂之前由學生自由的預習教材,不僅學生的預習學習會枯燥乏味,同時針對性較弱,預習價值偏低。對此,便需要在課堂開始之前,以基礎知識作為依據,提煉出“關鍵詞”。
例如,在“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這一內容教學過程中,可以先打印出預習的提綱內容,如“了解宗法制與分封制的基礎內容,并認識早期政治制度的基礎特征”,并附帶幾個問題,如“(1)早期如何界定;(2)分封制與宗法制的概念是什么,分封制的目的、分封的對象以及承擔的義務具體是什么,宗法制的紐帶、特征以及宗法等級是怎樣;(3)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是怎樣,借助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學習可以發現早期政治制度的特征是什么”。借助這一些內容的引導,學生可以在預習中更好地明確“關鍵詞”,也就是分封制與宗法制,并對教學的內容形成初步的認知,并為后續的教學推動形成一定的方向引導。
2.2圍繞關鍵詞,改進教學效果
在明確“關鍵詞”之后,教師便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導性作用,教師可以對教材、課標的掌握作為依據,突出重點、難點的掌握、歷史知識的關聯性以及中心內容、整體結構的關系等方面幫助學生學習,彌補在“關鍵詞”方面學習的問題,根據學生在預習中所出現的問題和學生對話,掌握學生在學習方面的難點,從而開展“關鍵詞”教學。
例如,在《英國代議制度的確立與完善》課程內容學習方面,學生在預習的同時可以更好的明確“關鍵詞”內容,以“光榮革命”、“權利法案”、責任內閣制、君主立憲制等為主,幫助學生明確這一些關鍵詞的同時也可以表現課標的要求,同時突出重點。但是,在具體教學中因為學生很容易出現將《權利法案》黨作為君主立憲的標志,導致無法體現民主制度的過程,所以混淆可能性較高。對此,便可以在與學生交流之后補充關鍵詞,如“君主制”、“君主立憲制”,從而更好的體現教學的針對性。
結語
綜上所述,“關鍵詞”教學法屬于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或策略,可以有效的改善學生的自主性學習,并提升學生在課堂參與時的積極性與熱情,促使學生可以實現對知識的及時吸收與創新,達到課堂教學質量的整體性提升。但是,在實際教育中為了更好的保障課堂教學效果,教師必須不斷的豐富自身經驗,不斷的改進與創新教學方法,在構建自主學習意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更加準確的尋找與總結“關鍵詞”,從而最大程度發揮“關鍵詞”教學法的教學作用。
參考文獻:
[1]雷嘉鑫,王曉文.故事教學法在高中人文地理課堂中的應用——以“人地關系的歷史演變”為例[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6(22):31-33.
[2]李同.讓故事走進課堂 讓課堂走向生活——敘事教學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應用[J].思想政治課教學,2017(7):31-34.
[3]陳建云.歷史課堂教學中實施簡約教學的探索與印證——以人教版《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一課為例[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7(8):5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