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很大程度跟老師布置的作業缺乏創新,沒有吸引力有關。用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重視作業設計的實踐性,關注不同層面學生的學情,關注作業設計的互動性。
【關鍵詞】改革傳統的作業模式 優化作業設計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01-0043-01
作業作為課堂教學的自然延伸和補充,作業是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環節,是學生語文學習基礎的重要組成部分。作業是課堂學習向課外學習的必不可少的延伸,是幫助學生鞏固課堂所學的知識,也是學生向老師反饋學習成效的一個途徑,布置落實好課外作業,能有效地促進和提高語文學習能力。但是現實中我們發現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很大程度跟老師布置的作業缺乏創新,沒有吸引力有關。下面我著重羅列出幾種常見的作業設計弊端:
1.作業設計隨意盲從。有些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往往對訓練重難點、數量和完成形式上欠考慮,也不考慮本班學生的學情,表現出隨意性、簡單化。甚至從教參上照搬。
2.機械、重復、抄寫性的作業多。語文教師在設計作業時,習慣按部就班,缺乏創新性,不注意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因此布置的作業會讓學生產生厭倦情緒,無法提起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3.作業設計缺少層次。教師在作業設計時,不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一刀切”的辦法,致使尖子生的學習能力無法得到持續發展,而落后生又因難度太大而只好放棄,致使設計的題目成了廢題。
4.作業設計缺乏科學性系統性。許多老師往往未能從整個單元或整冊課本或初中三年的語文學習來設置作業,導致作業缺乏連貫性和系統性,這樣就不利于學生語文學習的系統化。
確實,傳統的作業形式曾經給學生帶來無數負擔和壓力,許多學生喪失做作業的興趣,學生把作業當苦差,作業質量低劣,影響了學習語文的積極性,阻礙了學生素質的提高與發展。本人根據新課程的特點和要求,在語文教學中改革傳統的作業模式,聯系語文課堂教學和學生實際,我對語文作業設計進行了一些粗淺的思考和嘗試。
一、考慮作業設計的趣味性,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
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興趣。教師在設計作業時,要根據初中生的心理身理特征,在作業形式和內容上多費點功夫,應力求多樣、新穎、有趣,使學生產生完成作業的欲望和新鮮感。
如可以讓學生演一演、唱一唱、說一說、議一議、畫一畫等。例如,學習《愚公移山》這篇課文后,我布置了一個任務,讓同學推選人選,利用課余時間編寫課本劇本,排演課本劇,并參加學校的文藝匯演。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忙得不亦樂乎,這不僅讓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還培養了他們團隊合作的精神。
中國古典詩歌旋律優美、瑯瑯上口,并有著豐富多彩的藝術形象、引人入勝的深邃意境。如果能將音樂引入語文課堂,將大大提高語文課堂的趣味性,激發學生的靈感。
二、重視作業設計的實踐性,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
語文教師可以設計深化知識理解,激發探究意識的操作性作業,讓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動手,真正地動起來;可以設計提高觀察能力,豐富生活積累的觀察性作業,讓學生了解自然、認識社會,感受生活的氣息;可以設計拓展知識領域,增加知識積淀的閱讀性作業,實現語文學習得法于課內,得益于課外的目標;可以設計增進口語交際,鍛煉表達能力的表述性作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語言表現技能;也可以設計引導關注現實,培養合作精神的調查性作業,提升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
三、優化作業設計的層次,關注不同層面學生的學情
教師面對的是一個個基礎不同、能力不同、習慣不同、興趣不同的個體。所以,布置作業時就要考慮每個層面的學生,進行分層設計,使每個學生通過不同難度、不同數量的作業練習在原有的基礎上各得其所,并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快樂。因此教師靈活地設計豐富、有層次性的作業,讓學生能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作業。
例如教學了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之后,我設計如下的作業:
1.背誦、默寫該古詩。
2.古詩描寫了什么樣的景色?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3.課外選讀孟浩然的其他詩歌1-2首,背一背。
4.查找描寫洞庭湖景色的詩文。比較閱讀賞析其他隱喻詩朱慶馀《近試上張水部》。
5.畫一幅畫給詩配恰當的圖。
其中,1是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2是寫話訓練,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3是拓展閱讀。培養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積累語言。4是加深理解詩意。5是自主型作業,是選做題。1、2為必選項,3、4、5是自選項(可以任選1-3項),這樣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性做題,同時也避免了好生“吃不飽”,后進生“吃不消”的現象。
四、關注作業設計的互動性,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積極倡導合作的學習方式是語文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學會合作已經成為21世紀新型人才的必需要求。合作是情感交流,互相學習的過程,也是思維碰撞、潛能發揮的過程。不同程度的學生可以在合作作業中取長補短,加深對問題的理解。學生在同一個問題上會有不同的思維、不同的解決方法,通過合作交流,有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形成,有利于學生積極思考探索,提高判斷能力。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在他的代表作《大教學論》中提出,教學的目的就在于:“尋求并找出一種教學的方法,使教員因此可以少教,但是學生可以多學;使學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囂、厭惡和無益的勞苦,多具閑暇、快樂和堅實的進步……”。今后我們將在研究創新型作業的道路上繼續努力,打破課內與課外,校內與校外的壁壘,使語文學習成為一泓活水,讓學生在豐富多彩的語文作業設計中學知識、長才干。
參考文獻:
[1]仝菊芳.《對語文作業形式的一點思考》.教育實踐與研究2010(12)
[2]劉春生著.《作業的革命》.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7年4月
[3]張波.《淺談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作業》.《學園》2012(20)
作者簡介:
陳雪芬,女,中學高級教師,1975年5月出生,大學本科學歷,區級先進教師,長期從事中學語文教學,正參與省級課題創新型作業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