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志偉 李瑛潔 楊婷 朱穎
[摘 要] 基于對揚州大學本科生國際化能力調查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地方高校本科生平均的國際化能力要弱于部屬高校,且方差較大;國際化能力在學生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上呈現(xiàn)出結構性差異;文科專業(yè)、高年級、文化成績好的學生在國際化能力上表現(xiàn)更為優(yōu)秀;母親受過良好教育對學生國際化能力提升作用巨大且顯著,父親受過良好教育也有提升作用,但是較弱;來自東部省份、城市長大和家庭高收入的學生國際化能力較強。
[關鍵詞] 地方高校;大學生;國際化能力;結構差異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9) 02-0028-02
一 引言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與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提出,“堅持以開放促改革、促發(fā)展。開展多層次、寬領域的教育交流與合作,提高我國教育國際化水平?!笨梢娊?jīng)濟的全球化對高校的人才培養(yǎng)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要不斷國際化,高校培養(yǎng)的人才要具備國際化的能力。由于國際化的發(fā)展離不開具有國際化素質和能力的人才推動,所以,對大學生國際化能力的研究顯得尤為重要。國外的研究中,Hunter(2004)廓清了國際化能力的內涵,“積極了解外國的文化規(guī)范和期望,持有開放的態(tài)度,并能夠有效利用獲得的知識在本地以外的環(huán)境里互動、交流和工作”,該定義強調了思想和行為間的必然聯(lián)系,構成研究國際化能力的理論依據(jù);2005年世界經(jīng)合組織(OECD)開展了DeSeCo計劃(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Competencies)將個人需要具備的國際化基本能力分為三個維度,即使用工具的能力、在異構團隊中互動的能力、自主行為能力(OECD,2009),構成研究國際化能力的測量基礎。國內針對大學生國際化能力的研究文獻較少,且多以定性討論(胡朗,2001)和間接測量(常桐善和杜瑞軍,2013;林樂芬和顧慶康,2017)為主。劉揚和吳瑞林(2015)、劉揚等(2015)綜合了Hunter(2004)和DeSeCo計劃設計出包含知識與理解、技能、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測量量表,并以北京8所高校大學生為調查對象進行了量表的測試;并形成了《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我國大學生國際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報告(2016)的全國教育規(guī)劃項目研究成果。綜合既有研究文獻看,國內針對大學生國際化能力測量和分析的研究起步較晚,且以部屬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缺少以地方性高校大學生為研究對象的經(jīng)驗研究。本文以地方性高校中的典型——揚州大學的本科生為調研對象,推廣使用劉揚和吳瑞林(2015)的量表完成對地方高校大學生國際化能力的結構差異分析,為我國高等教育推進大學生國際化能力的培養(yǎng)提供經(jīng)驗證據(jù)。
二 問卷設計與數(shù)據(jù)處理
劉揚和吳瑞林(2015)從知識與理解、技能、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三個維度設計國際化能力的測量量表,并根據(jù)北京8所高校本科生樣本的調研分析,給出了該量表信度、效度和結構檢驗。該量表設計綜合了Hunter(2004)的國際化能力理論和DeSeCo計劃的測量問項,最終包含了3個維度、7個因子和22個問項。本文借鑒該量表,并補充調研了個體特征信息和家庭信息,如性別、年級、專業(yè)、生源地、成績、戶籍、父母受教育程度和家庭收入等,設計出調查問卷。以揚州大學本科生為調查對象,共發(fā)放問卷1000份,采用面訪式填寫的方法,收回問卷960份,其中有效問卷891份,有效率92.8%。有效問卷中,涵蓋了揚州大學主要的本科專業(yè)和年級。參考劉揚和吳瑞林(2015)提供的簡單處理方法,賦予每個問項相等的權重,以簡單平均的方法計算出個體在3個維度和國際化能力上的得分值。
三 實證分析
(一)國際化能力的橫向比較
參照劉揚和吳瑞林(2015)的做法,根據(jù)樣本數(shù)據(jù)本文進行了國際化能力測量的信度、效度和結構檢驗,檢驗結果顯示該量表同樣適用于對地方性高校大學國際化能力的測量。將國際化能力及三個維度的測量結果整理成表1。與劉揚等(2015)的橫向的水平比較看,地方高校本科生國際化能力及3個維度的得分分布與部屬高校一致,但是水平均低于部屬高校,尤其是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從方差比較看,地方高校本科生國際化能力分布更離散,即學生國際化能力表現(xiàn)的參差不齊。
(二)個體特征與國際化能力差異
接下來在地方高校本科生樣本內部比較,考慮學生的特征差異進行分樣本的國際化能力均值的t檢驗,分析結果整理成表2。從性別差異看,女學生國際化能力均值略高于男學生,但是沒有統(tǒng)計意義上的顯著性證據(jù);從專業(yè)差異看,理科學生與工科學生在國際化能力上沒有顯著區(qū)別,但是文科學生的國際化能力比工科學生高出0.41,在10%的水平下顯著;從年級差異看,高年級組比低年級組高出0.52,在5%的水平下顯著,從側面反映高等教育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能力;從成績差異看,文化成績好的學生的國際化能力會與成績一般的學生拉開的差距,但是差距水平只有0.28,且顯著性水平只能達到10%,反映出國際化能力并不等同于文化成績,有超越文化學習之外的高要求。
(三)家庭特征與國際化能力差異
本科生國際化能力除了在個體特征上呈現(xiàn)結構性的差異外,家庭特征也可能會影響其國際化能力。接下來,從生源地、戶籍、父母受教育程度以及家庭收入水平等維度進行分組樣本的國際化能力比較,分析結果整理成表3。從學生所屬的生源地差異看,東部生源占據(jù)樣本的多數(shù),這與揚州大學地處江蘇省有關,顯然東部生源地學生的國際化能力要高于中、西部生源地的學生;從戶籍差異看,非農(nóng)戶籍學生國際化能力要比農(nóng)村戶籍學生高出1.17,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說明生活在城市的學生可能會獲得較多國際化的認識和技能;從母親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看,母親受過大專及以上教育會非常有利于學生國際化能力的培養(yǎng),其國際化能力要比母親只受過高中及以下教育的學生高出1.24,且在1%的水平顯著;從父親受教育程度的差異看,父親所受的教育程度越高也有助于學生國際化能力的培養(yǎng),但是影響的幅度和顯著性要比“母親受過良好教育”來得低;從家庭收入差異看,家庭收入越高學生的國際化能力就越強,分樣本的檢驗水平高收入家庭的學生國際化能力要比中、低收入家庭的學生高出0.58,且在1%的水平下顯著。
四 結論與政策啟示
本文以地方高校中的典型——揚州大學為例,利用問卷調研了本科生的國際化能力情況,基于樣本數(shù)據(jù)的實證分析發(fā)現(xiàn):(1)與部屬高校相比,地方高校本科生平均的國際化能力較低,且在國際化能力三個組成維度上均弱于部屬高校的本科生,這可能與高考的選拔效應有關;(2)從學生的個體特征看,國際化能力呈現(xiàn)出結構性差異,文科、高年級、文化成績好的學生在國際化能力上表現(xiàn)更為優(yōu)秀;(3)從學生的家庭特征看,國際化能力同樣呈現(xiàn)出結構性差異,母親受過良好教育會非常顯著地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能力,父親受過良好教育也會產(chǎn)生正向作用,但是影響幅度和顯著性要弱得多,來自東部省份、城市里長大和家庭收入水平較高的學生國際化能力更強。本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策啟示:第一,高等教育能夠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能力,但是國際化能力提升與文化成績提升有明顯不同,需要摸索培養(yǎng)國際化能力的教育路徑;第二,國際化能力培養(yǎng)需要高校教育與外部環(huán)境的共同作用,單純依賴高校教育無法充分提升學生的國際化能力。
參考文獻:
[1]常桐善,杜瑞軍.“中國大學離世界一流大學還有多遠——以本科學生的全球化知識和經(jīng)驗為例”[J].高等教育研究,2013(3).
[2]胡朗. “論大學生國際素質培養(yǎng)”[J].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7).
[3]林樂芬,顧慶康. “國際化課程教學質量對本科生科研能力提升的影響研究——基于研究型大學金融本科教育視角分析”[J].中國農(nóng)業(yè)教育,2017(2).
[4]劉揚,孫佳樂,劉倍麗,李名義. “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學生國際能力測評及影響因素實證研究”[J].復旦教育論壇,2015(3).
[5]劉揚,吳瑞林. “高等教育國際化:大學生國際能力評價量表設計和檢驗”[J]. 復旦教育論壇,2015(1).
[6]“高等教育國際化背景下我國大學生國際能力評價指標體系研究”成果報告[R].大學(研究版),2016(1).
[7]Hunter W.D., 2004, “Knowledge, Skills, Attitudes, and Experiences Necessary to Become Globally Competent” [D], Lehigh University.
[8]OECD.The Definition and Selection of Key Competencies, Executive Summary [EB/OL].[2014- 09- 01]. http://www.oecd.org/pisa/35070367.pdf.
(責任編輯:張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