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菲輝
摘 要:本文試圖對智慧博物館的建設進行初步探索,即探索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與博物館藏品的有效互動方式,以期對博物館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的轉型升級提供些許參考。
關鍵詞:“智慧化”;博物館;建設
“智慧化”博物館是以數字化為基礎,充分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新技術構建的以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為特征的博物館。“智慧化”博物館的核心是用多維展示互動形式,實現公眾與博物館藏品的高度交互,為公眾提供無處不在的服務。
1 創建引導服務類展示平臺
引導服務類展示平臺即將其數字化藏品通過創新的方式在網站、社交媒體、論壇、互動在線展廳等平臺展示,引導公眾了解博物館展覽的內容、展品信息和相關的活動。
比如法國盧浮宮把3.5萬件館內公開展示的藏品以及13萬件庫藏繪畫放上網站,并提供了法語、英語、西班牙語和日語四種版本的3D虛擬參觀項目。打開盧浮宮官方網頁,下載指定的媒體播放器之后,就能在網上完成一次3D虛擬參觀。網站可以事先提供三維互動地圖,幫助制定參觀路線,在400個迷宮一般的房間迷失的可能性至少降低一半。
英國倫敦的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The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簡稱V&A)是世界上最大的裝飾性藝術及設計類博物館,永久館藏年代跨越近3000年,數量達450萬余件。V&A網站一直走在世界博物館前列,2010年時還專門建立了館藏展示網站“藏品搜索”。“藏品搜索”網站上的信息量就已經多達100萬條,其中17萬條都附有創建者圖片、文字等信息。與普通圖錄不同,“藏品搜索”上的藏品信息更加豐富、詳盡。公眾可以免費獲取這些資源,并通過相關的專業內容頻道了解和訂閱自己喜歡的展覽活動信息。
2 增加交互性強的虛擬現實展示
虛擬現實是通過多媒體技術與仿真技術相結合生成逼真的視覺、聽覺和觸覺一體化的虛擬環境,用戶以自然的方式與虛擬環境中的個體進行體驗和交互作用,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觀眾通過和虛擬物體的互動,產生身臨其境的真實感,同時具有廣闊的可想像空間,拓寬認知范圍,不僅可再現真實存在的環境,也可以隨意構想客觀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發生的環境。
比如上海世博會所展示的動態版《清明上河圖》。《清明上河圖》在短短的4分鐘的播放過程中,淋漓盡致的向人們展現了北宋時期都市的繁華。虛擬現實技術的融入,真實再現了歷史上的北宋開封府,動態版的《清明上河圖》實際上是一幅巨幕投影。這部作品分為日景和夜景兩部分,日景部分有691個人物,夜景有377個人物。清晨,腳夫趕著馱碳的毛驢,悠閑地走向城門;夜晚,河岸邊的燈一盞一盞亮起來,雕花游船上歌舞宴飲。整個畫面栩栩如生,由于影像是原畫的30倍,給人震撼的感覺。
湖北省博物館多媒體小組則對該館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及其他7件樂器進行高精度文物模型復原,對文物復原件及部分原件進行真實錄音,并且統籌在一個平臺上,通過觸控屏進行操作。這套“3D古樂器演奏系統”使眾多游客能夠以手指敲擊或者彈奏的方式對“樂器”進行自由演奏,并且不會對文物造成傷害。“這套系統使游客在虛擬場景下‘觸摸并演奏古代樂器,在互動的基礎上使觀眾感受古代文明發出的韻律。”
3 打造新型的移動終端展示設備
這種形式主要通過微信推送、二維碼以及移動終端APP等多種形式,為游客提供包括文本、圖片、音頻和視頻等形式多樣的文化遺產相關信息,一些移動終端還可以實現角色扮演、游戲等形式,實現文化遺產信息的在綜合推送和自助導覽服務。
故宮博物院的第一款app作品《胤禛美人圖》,畫面不但可以全屏觀賞,也可以用“鑒賞”模式激活一個虛擬的放大鏡進行細節觀賞;每一幅圖片還帶有畫面構圖以及繪畫的鑒賞文字,文字簡單但卻是由真正的專業人士點評。值得推薦的是,一些畫面中出現的物件旁邊都有一個3D的小花標記正在做不斷旋轉和閃動,點擊它們就能激活一個子頁面專門介紹畫面中出現器物的背景資料——甚至有些還帶有全3D的物體展示,充分展現了多媒體技術為現代電子出版物帶來的特殊閱讀體驗。該app還帶有一個小小的游戲環節,可以允許用戶自己將畫面中的人物肖像按面容相似度進行歸類,查看畫面中究竟出現了幾位美人。很多人士通過這款app對于《胤禛美人圖》有了比較完整的了解,也進一步觸發了想要再去故宮博物院見真品的渴望。
再比如故宮博物院推出的“3D故宮”iPad應用軟件,就可以通過虛擬的主人公的視角游覽故宮。游客可在虛擬紫禁城中擁有自己的虛擬形象,可從格格、太監、衛兵等9種身著不同清朝服裝的角色中挑選。游客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區域并設定游覽路線,也可與其他虛擬游客結伴加入由導游帶領的眾多游覽路線中的一個。地圖可以顯示游客現在所處的位置,及在虛擬世界中的路線圖,并可提示有哪些有趣的場所。虛擬故宮可謂是一個大膽的嘗試,既要考慮游客的心理感受,又要考慮對歷史文化遺跡的尊重與保護。
此外,盧浮宮、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倫敦設計博物館、雅典衛城博物館等世界著名博物館也均已經推出了自己的app軟件,這些移動應用基本都包括了文物展,展品分布、地圖、最受歡迎的步行參觀路線等信息。
4 構建個性化特色博物館
在信息技術革命的帶動下,跟隨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和移動通信技術的發展,一些企業嘗試構建更具有個性的博物館——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搜索引擎巨頭谷歌的“藝術計劃”(ArtProject)。這家互聯網巨鱷主要通過“街景視圖”的技術,讓公眾可以徜徉在眾多世界的頂級博物館,這其中包括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英國泰特美術館等。
“藝術計劃讓公眾可以構建屬于自己興趣的“個性博物館”。比如用戶可以按照藝術家姓名、藝術作品、藝術類型、博物館、國家、城市和收藏等類別瀏覽其網站內容,并組建自己的“興趣專區”。特別設計的街景全景拍攝設備,對一些精選的美術館內部環境進行了360度全方位拍攝高分辨率的圖像,一些圖片分辨率高達70億像素,可以點擊放大數十、數百倍觀看,比如人們能從梵高的《星夜》中發現筆畫之間留下的縫隙,觀眾能夠仔細地考查作品的筆觸與細節,這是用肉眼所無法做到的。
此外,物聯網技術也開始應用到文物藏品管理工作中。博物館通過建立文物、裝具、RFID標簽的關聯系統,可以為每件文物建立唯一的身份憑證。RFID標簽與文物藏品數據庫相結合后,使管理人員能夠實時獲取具體文物的詳細信息(包括文物基本信息、多媒體信息、位置信息等),同時,RFID門禁系統的自動偵測,也可詳細、實時記錄文物出入庫信息,為文物管理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據和手段。
“智慧化”博物館打破博物館傳統的時空界限,充分利用各種智能終端提供遠程服務,擴展了博物館的公眾服務廣度、深度與時限。以智能化運作體系創造新價值,有效融合實體博物館和虛擬博物館的優勢,彌合信息斷層,發揮博物館更加突出的社會功用。
目前,“智慧化”博物館建設處于起步階段,博物館距離實現智慧化任重而道遠,期望未來博物館能做到從數字化向智慧化的轉型升級,真正實現“智慧化”。
參考文獻
[1]薛晨璽.論建筑方案設計方法[J].山西建筑,2010(12).
[2]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