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校社會工作隸屬于社會工作,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也是近年來社會工作研究的熱門方向。雖然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的勢頭迅猛,但是依舊存在著實際經驗不足,理論依據缺乏等問題。因此本次研究通過大量查找相關文獻,從已有的研究成果中提煉,從而總結我國當下學校社會工作的特點。并從研究方法論層次、研究范式、研究問題這幾點入手,結合已有研究成果對學校社會工作進行綜述。
關鍵詞:學校社會工作;本土發展;綜述
1 前言
縱觀近年來我國學校發展的整體勢頭,雖然其在我國發展的時間相對較短,但是隨著社會工作者和相關研究學者的不斷實踐研究,在推動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的進程上依然頗有成效,已經積累出適應自身發展的經驗和理論。但是不可否認是,由于發展的時間尚短,積累的經驗和理論沒有體系結構,缺乏整體性,因此本文在研究過程中,將已有的這些經驗和理論進行梳理,從整體的角度出發,將學校社會工作相關理論經驗整合成系統體系。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通過檢索關鍵字“學校社會工作”來查找相關信息,通過大量閱讀后發現,近年來學校社會工作的研究重心放在推動其本土化發展上,努力讓學校社會工作適應我國國情。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上。
2 范式
在梳理學校社會工作的范式理論前,先介紹下范式的含義,“范式”這一詞最早是在1962年被提出的,當時的研究學者庫恩首次在研究過程中運用這一概念,如今已經是各類科學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概念。所謂“范式”,就是指食物一般的框架或視角,這種一般化為研究學者提供了觀察生活方式和關于真實客體特性的一些假設。而在學校社會工作中,理論研究存在兩個范式。
2.1 社會工作范式
社會工作范式從字面上來看,這一范式研究視角偏向社會工作。是以社會工作專業視角探討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而這一類的研究學者基本上都或多或少的接受過專業的社會工作教育,因此這些學者的研究內容也偏向于社會工作,將學校看做成一個單獨特殊的“社會”,企圖運用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方式進行解決。在這一研究群體中,學者文軍對什么是學校社會工作進行了系統的介紹;李紹偉則對當下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模式進行可劃分;陳東恩在進行實際的研究調查后,提出了高校社會工作服務體系的構建思想;蔡屹在對浦東新區學校進行實務研究后,以該學校為研究對象,提出了相應的研究反思和經驗總結,推動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的發展。
2.2 教育管理范式
同樣,從字面上來看,學校教育范式的研究偏向于學校教育,因此考慮社會工作本土規劃的視角為學校教育管理。從這一凡是研究學者的背景上看,大多是從事教育行業或者受教專業為教育學、管理學、心理學、哲學等。這一范式通常處理的內容為:政治思想類,學生管理規范類、學生心理健康類等,其中高等學校是今年來研究的熱點。之所以會出現一個教育管理范式,學者佘雙好認為當前學生工作面臨新的發展要求,而從境外引入的專業社會工作概念也需要一個與本土化的概念相結合的過程。出于這些因素的影響,在這一范式下對學校工作的思考關注點在于如何更好地服務于學校教育管理方面。方巍在研究中首先提出以高校學生為特定背景,將社會工作模式帶入到特定的背景當中進行借鑒。相反的,程毅在高校開展學校社會工作的重心在于社會工作方法嵌入到高校工作當中,構建全新的高校學生社會工作體系,增加學校社會工作服務的能力。而劉楓則從現有的工作缺少角度入手,通過對當下高校學生社會工作所存在的問題進行研究分析后,找出對應的解決途徑,從而認定在高校開展學校社會工作是高校管理學生的新路徑易鋼提出利用學校社會工作介入高等學校的學生管理,創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觀念與方法。
3 三大問題
所為三大問題,就是將學校社會工作本土化這個大問題進行細化,劃分為三個子問題,分布是:學校社會工作是什么;學校社會工作的必然性是什么;怎么去開展相應活動。
3.1 第一大問題
上文中我們曾提到過,社會工作在我國本土化進程中小有成就,但是研究的經驗和理論缺乏體系,特別是一些研究還存在將國外概念與國內研究相雜糅的情況,例如張大均在研究的過程中將心理健康的概念融入到學校社會工作中,以此來方法來關注高校學生的心里健康教育;再如學者陳東恩雖研究了高校社會工作服務體系,但并未對高校社會工作進行更為嚴謹的概念界定。在學校社會工作進行研究的過程中,向外延伸的探討更多趨向于將學校社會工作與高校學生或高校心理咨詢的區別研究。各種研究方法存在的弊端就是缺乏獨立性和專業性,研究內容依存于其他研究理論。在眾多研究學者中,許麗遐通過表格的形式將社工和高效的心理健康輔導人員進行區分,他們的職責劃分明確,從而在根本上區分兩者的關系。黃志祥則將學校的思想政治方面與學校社會工作進行了相同點與不同點比較,從各自的本土化程度、推廣的方式以及工作的方法進行多方面比較。此外的,從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整體上看,由于是學校社會工作,因此錯誤地將服務對象僅限于學生,甚至有的研究學者講研究對象局限在“出現問題”的學生當中,鮮少有相關研究將服務對象和研究范圍擴大到學校工作人員上,如學者齊建建議以學校社會工作處理中學教師職業倦怠問題。
3.2 第二大問題
在研究學校社會工作時,幾乎都會疑惑一個問題:既然學校社會工作是在西方國家誕生,發展的模式也是適應西方國家的情況,我國國情與西方國家差別較大,為何還要在本土引入學校社會工作?在我國現有的學校教育體系上進行改良,難道不能滿足學校教育發展的需求嗎?通常在研究學者群體中,對于這一問題的給予的回答是:首先闡述現有的教育體系中的不足之處;其次,再從學校社會工作的優點出發,表明學校社會工作的優勢可以有效的彌補這些不足,這樣就證明了在我國進行學校社會工作的必要性。以高校為例,隨著城市的不斷建設,社區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不易發現卻至關重要的作用,這些作用對大學生的影響也日益突出,因此當下大學生大問題不能局限于校園內部,應該將目光放寬。學者劉楓指出我國高校學生工作模式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模式以黨委系統為主,行政為輔;第二種是黨委和行政共同管理,職責劃分以黨委為領導中心、行政作為主要負責對象、將院系相結合、以各院為主;第三種模式則相對寬松,學校在宏觀上進行方向把控,學工部作為最主要負責部門,各個院系則被劃分為主管單位。在其他研究學者中,趙芳認為我國高校社會工作主要是以政治教育為中心,集體化為主要的管理方式,在實際的工作中更偏向于灌輸式理論教育和集體化管理,以統一的標準約束學生,這就導致學生被動的參與到管理當中,沒有發揮主觀能動性。同時,對學生的工作缺乏個體針對性,由于不同學生的需求不同,意思并不能真正做到滿足每個學生的需求。
3.3 第三大問題
“如何去操作”這一問題是整個學校社會工作問題的關鍵之處,前兩大問題的研究就是為了“如何去操作”這一問題去鋪墊。如果“如何去操作”這一問題得以解決,那么整個學校社會工作問題就迎刃而解,因此通常研究學者都會在這一問題上遭遇瓶頸。在眾多研究學者中,解決這一問題的方式可劃分為:學習先進的經驗、總結經驗并轉換為理論體系這兩種。
3.3.1 學習先進的經驗
通常情況下,學習先進的經驗就是指學習西方已成體系的模式,通過整理后可以發現西方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幾種:
1)傳統治療模式。這一模式下解決問題的導向為問題導向,將側重點放在問題的解決上,通常用到的工作方法為個案法,模式服務的對象是問題學生及其家庭,主要的工作方式為情緒上的支持和心理疏導。
2)學校變遷模式。學校變遷模式下導向為學生導向,將側重點放在學生本身的發展上,是在實際操作中更偏向于個案和小組工作的方法,服務的對象為整個學校,包括全校學生和學校包括在內的所有工作人員,主要的工作方式為輔導,包括:生活輔導、學生輔導、職業輔導等。
3)社區學校模式。社區學校模式是在學校變遷模式基礎上發展的,這一模式下的導向為社區導向,將側重點放在將學校和省區建立聯系上,通常用到的工作方法為個案、小組工作法和社區工作,模式服務的對象是全體學生、學校和社區,主要的工作方式為為離校學生提供追蹤服務、學生服務社區、聯系學生家長、推進社區教育。
3.3.2 總結經驗并轉換為理論體系
伴隨著學校社會工作在我國的不斷發展,我國的研究學者在總結以往經驗的基礎上,將其劃分為:體制外聘任模式、體制內并存模式和體制內整合模式。
4 總結與反思
從我國社會工作發展的歷程來看,推動我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發展的是由上而下進行的,其表達的含義為:政府為體、社工為用,但這也蘊含了我國社會工作的不斷發展牽動著我國政府利益的邏輯。在這些邏輯思維和含義下,最初由西方傳入我國的社會工作價值觀基礎已經逐漸改變,只有一部分的原則、工作方法和理論基礎貝西收到我國的社會工作本土化中。而上文提到的邏輯意味著社會工作在短期之內很難實現獨立發展,但是其最終的發展趨勢是不依附于任何組織或機構。這段話與學界對學校社會工作體制內整合模式的認同相互佐證。
一系列討論學校社會工作“介入空間”、辨析學校社會工作與心理咨詢、學生管理工作異同的文本都充分反映了學校社會工作在傳統學生工作管理體制中夾縫中求生存的艱難。學校社會工作是西方教育架構針對學生、學校及社區相關需求產生的體系,我國的教育體系有別于西方,但是我國的學生工作特別是高校學生工作,也是在實際工作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從而完善整個學生工作系統。這就決定了兩種體系的工作內容大同小異,難以進行非常嚴格的區分。由于在工作內容的重復,在體制上又是直接嵌入,實行的價值觀又是本土的,是在長期發展下去,很難保證“嵌入”不變成“注入”。目前社工專業畢業生擔任高校輔導員不乏其例,進入傳統工作體制后,其工作中社工的專業性就逐漸消失了。由此可見對學校社會工作生存空間的訴求不僅在嵌入之前,更在嵌入之后。如何在建立了學校社會工作整合模式后,仍能在傳統體制內保持學校社會工作的獨立性和專業性,是個需要繼續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1]黃志祥.學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學校社會工作:比較、借鑒、整合[J].西南民族大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S3):108-110.
[2]趙芳.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和方法在高校學生工作中的運用[J].江蘇高教,2004,(6):71-72.
[3]沈黎.關于我國發展學校社會工作的幾點思考[J].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學報,2004,(4):31-34.
[4]魏愛棠.中國高校學校社會工作的路徑選擇[J].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123-128.
[5]張義烈.學校社會工作出路何在?[J].中國社會導刊,2012,(1):123-128.
[6]章羽.學校社會工作: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架構[J].探索與爭鳴,2011,(12):111-113.
作者簡介
關震(1994-),男,漢族,遼寧省沈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