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邦紅
【摘 要】目的:觀察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效果及對患者應用價值。方法:選定本院收治的急性膽囊炎患者62例,研究時段自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分組原則以入院順序奇偶性為主,分對照組(31例,進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試驗組(31例,進行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治療),比較手術情況和感染發生率。結果:試驗組手術操作時間、住院時間較對照組短,術中出現量少,試驗組感染發生率(3.23%)顯著較對照組(19.35%)低,P<0.05(具統計學差異)。結論:在急性膽囊炎治療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明顯優勢,創傷小、患者恢復快,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鑒。
【關鍵詞】急性膽囊炎;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
【中圖分類號】R657.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1
急性膽囊炎臨床發病率較高,是常見急腹癥之一,主要采取手術治療方式,且隨著外科微創技術的發展,腹腔鏡手術治療技術日益趨于成熟,具有損傷小、恢復快等特點,臨床接受度較高[1]。但在急性膽囊炎治療中,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應用較為廣泛,針對急性膽囊炎,選擇腹腔鏡手術治療或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仍需進一步探究,為臨床治療提供科學指導[2]。鑒于上述研究背景,本文對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的效果及對患者應用價值進行了探究,做出如下報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定本院收治的急性膽囊炎患者62例,研究時段自2016年1月至2018年9月,分組原則以入院順序奇偶性為主,分對照組(例數=31)、試驗組(例數=31)。對照組男18例,女13例,年齡25-60歲,平均(42.73±2.19)歲,膽囊息肉17例,急性膽結石性膽囊炎14例;觀察組男19例,女12例,年齡24-60歲,平均(41.88±2.32)歲,膽囊息肉16例,急性膽結石性膽囊炎15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組間存在,P>0.05(不具統計學差異),可比較。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進行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確定右肋緣下部到達巨肋弓大約1cm位置,將皮膚、腹直肌前后鞘、腹膜依次切開,進入腹腔進行探查,若無手術禁忌癥則進行切除手術,進入腹腔后在當囊左側和下方填入紗布墊,并使用小S鉤牽拉,隨后使用大彎鉗向右側拉膽囊管,在膽囊底部切小切口,將其中容物吸盡,夾閉膽囊后切除膽囊,并將膽囊動脈分離,結扎兩道,取出膽囊;試驗組進行腹腔鏡手術治療,采取四孔法,確定患者臍部,設置10mm切口,利用巾鉗提起患者腹壁,經由切口置入10mm套針,隨后與氣腹管連接,制備人工氣腹,壓力控制為12-14mmHg,確定右鎖骨中線設置2cm切口,腋前線肋緣下設置5mm切口,直視下置入5mm套針,確定劍突下2-4cm偏右位置,設置10mm切口,置入10mm套針。隨后放入腹腔鏡,探查患者腹腔情況,了解患者炎癥程度及粘連情況,隨后對粘連進行分離,保證膽囊底顯露,解剖患者的Calot三角,根據具體解剖情況進行順行、逆行或二者結合手術。
1.3 觀察指標
手術情況比較,具體比較:手術操作時間、出血量、住院時間;感染發生率比較,具體比較:切口感染、肺部感染和尿路感染。
1.4 統計學處理
用SPSS24.0軟件展開數據處理,計量資料數據,以()形式表示,計算以t檢驗為主;計數資料數據,以[n/(%)]形式表示,以 檢驗為主,P<0.05,具統計學差異。
2 結果
2.1 手術操作情況
試驗組手術操作時間(71.55±3.21)min,較對照組(82.51±3.44)min短,t=12.970,P=0.000(具統計學差異);試驗組住院時間(3.75±1.21)d,較對照組(6.57±1.24)d, t=12.970,P=0.000(具統計學差異);試驗組術中出血量(36.87±2.31)ml,較對照組(44.62±2.21)ml少,t=13.497,P=0.000(具統計學差異)。
2.2 術后感染發生率比較
試驗組術后傷口感染1例,肺部感染0例,尿路感染0例,感染發生率為3.23%,對照組傷口感染4例,肺部感染1例,尿路感染1例,感染發生率19.35%,試驗組發生率顯著較對照組低, =4.026,P=0.045(具統計學差異)。
3 討論
急性膽囊炎臨床發病率較高,疾病急,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安全,臨床治療以手術治療為主,且近年來微創手術技術發展較快,腹腔鏡手術臨床接受度較高,但是急性膽囊炎患者伴有充血水腫情況,手術中滲血較多,且膽囊張力較大,長期以來腹腔鏡手術開展存在禁忌,因此比較腹腔鏡手術、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急性膽囊炎價值意義重大[3-4]。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手術治療情況及感染發生率均優于對照組,提示腹腔鏡手術治療存在優勢,具體原因分析如下:隨著微創手術技術的發展,且外科器械不斷完善,腹腔鏡手術適應癥不斷擴大,接受腹腔鏡手術治療的急性膽囊炎患者不斷增多,手術創傷較小、術后恢復較快,患者接受度較高。但是腹腔鏡手術治療急性膽囊炎時面臨的問題主要為炎癥或水腫導致Calot三角區結構不夠清楚,增加了手術難度,中轉開腹率較高,因此在具體操作中一旦遇到解剖結構不清晰情況,可應用逆行邊止血邊切除方式,且膽囊床處理時可殘留小部分膽囊壁,隨后在進行電凝處理,進而促進手術順利開展,并利于組織恢復,降低術后感染等問題發生率。
綜上,在急性膽囊炎治療中,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具有明顯優勢,創傷小、患者恢復快,且安全性高,值得借鑒。
參考文獻
崔磊, 瞿建國. 腹腔鏡與小切口膽囊切除術治療膽囊結石合并膽囊炎療效預后及生活質量比較研究[J]. 河北醫學, 2016, 22(4):540-543.
鄒衛華. 腹腔鏡膽囊切除術對老年急性膽囊炎患者治療的療效及預后分析[J]. 肝膽外科雜志, 2016, 24(6):452-454.
吳畏, 崔宏力, 徐宏征,等. 腹腔鏡下三孔法膽囊切除術在急性膽囊炎治療中的應用價值分析[J]. 中國醫學裝備, 2016, 13(9):80-82.
徐華明, 徐旻, 戴小磊, 等. 腹腔鏡下不同入路膽囊切除術對急性膽囊炎的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 2016, 19(12):947-9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