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承強
【摘 要】目的:對手法配合外敷藥治療急性外踝扭傷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分析。方法:本次研究將選擇2010年11月~2012年11月間我院收治的64例急性外踝扭傷患者為研究對象,按治療方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結果:研究組患者治療效率為96.90%;參照組患者治療效率為81.30%,兩組總療效對比差異明顯,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據此采取手法配合外敷藥治療的研究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顯著優于參照組,數據比較存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急性外踝扭傷患者中行手法配合外敷藥治療可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關鍵詞】急性外踝扭傷;手法配合外敷藥治療;臨床效果
【中圖分類號】R4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2
急性外踝扭傷作為一種常見的骨科疾病,指因足踝內翻引發的韌帶受損,對患者筋膜、肌腱造成嚴重影響[1]。本文將對手法配合外敷藥治療效果展開分析與探討,詳情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將選擇2010年11月~2012年11月間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外踝扭傷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患者分為參照組與研究組,各組患者32例。參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0例,女性患者12例,采用常規治療;研究組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0例,采取手法配合外敷藥治療,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1.2 方法
參照組患者采取中醫手法治療,(1)揉散淤血:急性外踝扭傷患者受損處會出腫脹形成包塊,醫務人員應利用拇指指腹來疏通瘀血,從而使患者傷處更加平整;(2)舒筋活絡:另外醫務人員還應采用拔筋、理筋、指揉、點穴、分筋等手法進行治療,并對患者足三里、昆侖、商丘、太溪、丘墟、解溪等穴位進行按摩,從而達到消腫止痛之功效,從而更好地修復軟組織[2]。(3)整復手法:引導患者呈平臥位,將患者小腿中下段握住,由,使足踝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旋轉即可。
研究組患者在手法治療基礎上配合外敷藥治療,如新傷散,藥方組成:白芷、木香、羌活、黃柏、血通,對上述藥材調敷后利用“8”字繃帶來進行包扎[3]。
1.3 統計學處理
研究組和參照組兩組患者研究數據均采用軟件包SPSS20.0進行統計和分析,計量資料的表示和檢驗分別采用均數標準差()和t,計數資料的表示和檢驗分別采用%和,當P>0.05時,則表示兩組比較無統計學意義,當P<0.05時,則表示兩組比較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治療效果
研究組患者中顯效患者為16例,占50.00%、好轉患者15例,占46.90%、無效患者僅1例,占3.10%,研究組患者治療效率為96.90%;參照組患者中顯效為13例,占40.60%、好轉患者為13例,占40.60%、無效患者為6例,占18.80%,參照組治療效率為81.30%,兩組總療效對比差異明顯,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比較兩組患者踝關節活動度
治療前,兩組患者踝關節主動的屈曲活動度經比較以后,數值之間差異不夠顯著,組間比較缺乏顯著的差異,P>0.05;治療后,兩組患者踝關節主動的屈曲活動度都有顯著的改善,研究組改善幅度明顯比參照組大,組間比較顯示有顯著的差異,P<0.05,見表1。
3 討論
足踝扭傷一旦發生便會影響患者的日常行動與生活質量,急性外踝扭傷臨床癥狀包括:外踝損傷血腫,明顯壓痛,將手法配合外敷藥治療可改善患者不良癥狀[4]。在本次研究中,分別對兩組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進行了分析,研究組患者中顯效患者為16例,占50.00%、好轉患者15例,占46.90%、無效患者僅1例,占3.10%,研究組患者治療效率為96.90%;參照組患者中顯效為13例,占40.60%、好轉患者為13例,占40.60%、無效患者為6例,占18.80%,參照組治療效率為81.30%,兩組總療效對比差異明顯,存在明顯的統計學意義,P<0.05。
比較兩組患者踝關節活動度,臨床治療后,兩組患者踝關節主動的屈曲活動度都有顯著的改善,研究組改善幅度明顯比參照組大,組間比較顯示有顯著的差異,P<0.05。
綜上所述,將手法配合外敷藥治療運用到急性外踝扭傷患者中可提高患者臨床治療效果,提升踝關節的活動度,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5]。
參考文獻
馮筱清,張薇.綜合療法治療急性外踝扭傷50例臨床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7,17(76):129+131.
黃磊.自擬桂方傷痛膏結合手法治療急性踝關節扭傷的臨床研究[D].廣西中醫藥大學,2017.
李永恒.外踝理筋手法治療陳舊性踝關節扭傷臨床療效觀察[D].北京中醫藥大學,2017.
孟令成,徐敏,李國強,楊佃會.指壓養老穴及周邊反應點配合運動治療急性外踝扭傷28例[J].中國針灸,2016,36(06):636.
劉紹海,劉軍,羅召霞.手法配合外敷藥治療急性外踝扭傷[J].中國中醫急癥,2013,22(09):1323-1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