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飛揚
【摘 要】目的:緊緊圍繞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原因及解決對策展開深入探析。方法: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收集的300份血液標本,并以此作為主要研究對象運用統計學方法進行相關研究與分析。結果:在300份血液標本不合格率為24%,血凝固、送檢不及時、血液標本量不足、血液采集不規范以及采血材料的非合理應用所致的不合格率各占33.50%、24.13%、21.21%、14.03%、15.15%。結論:在血液標本檢驗過程中受多方面因素影響整體合格率降低,各醫院應實際檢驗誤差相結合,從血液標本臨床檢驗科室中每一檢驗員角度出發,制定具有針對性和目的性的改進措施,促使血液標本檢測質量的全面提升。
【關鍵詞】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原因對策
【中圖分類號】R446.1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8)03--02
隨著國內醫療技術和醫療環境的不斷提升與改善,國家整體醫療服務水平逐漸趕上來,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作為一種一種常見的血液功能檢驗,其檢驗的合格與否具有十分重要的臨床意義。目前,盡管國內在血液標準檢驗方面已取得初步成績,但誤差性檢驗仍不在少數。因此,我院為進一步確保血液標本檢驗的質量,提取院內血液標本500份展開一系列研究,并對前期檢驗結果進行綜合對比分析,制定了一系列切實可行的應對策略,現詳細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材料
選取我院2017年1月~2018年1月所收集的300份血液標本,并以此作為主要研究對象,對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概率進行系統回顧分析。其中,男性血液標本150份,年齡主要集中在17~71歲,平均年齡為(44±3.4)歲,女性150份,年齡介于18~73歲之間,平均年齡(45.5±4.9)歲,統一運用細胞學檢查方法對所有血液標本進行檢查。
1.2 方法
①此次實驗研究過程中所需血液標準,均采用一次性真空采血器進行收集,通過專業護工送至血液林場檢驗科室。②血液標本交由專業檢驗員后,由其對臨床醫生所開具的具體檢查內容及項目進行仔細查看,根據檢查所制定內容以及血液標本外觀,判斷血液采集時間,通過具體檢測與分析途徑,仔細核對血液標本臨床檢驗標準,并就血液標本的合格情況進行仔細核對,如,凝血情況、溶血情況、血液標本量不正確以及錯誤性將抗凝劑的應用;③一旦發現有不合格血液標本,應對其具體情況進行建檔等級,對導致其不合格的原因以及分類明細進行詳細標注;④專業檢驗員退回所收取不合格血液標本,由護士進行二次血液標本采集與檢驗;⑤本次研究結束后,將血液標本不合格情況于血液標本及格情況進行對比分析。
1.3 統計學分析
利用SPSS20.0軟件分析數據資料,計數、計量資料分別采用表、t表檢驗,P<0.05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在300份血液標本檢驗過程中,整體不合格率位24%,造成血液標本檢驗不合格的愿意主要包括以下四個方面:采集因素、送檢因素、檢測因素、自身因素,其中,血凝固、送檢不及時、血液標本量不足、血液采集不規范以及采血材料的非合理應用所致的不合格率各占33.50%、24.13%、21.21%、14.03%、15.15%。詳見表1:
3 討論
3.1 不合格原因
(1)標本凝固。血液檢驗標準的凝固是導致臨床檢驗不合格的重要因素之一,主要是由于檢驗人員缺乏對檢驗時間的有效掌握,從而形成了對血液臨床檢驗結果準確性及有效性的廣泛影響;(2)采血過程不規范。在血液實際采集過程中,護士人員未能嚴格按照相關采血標準及步驟進行操作,增加了溶血現象發生的可能性。此外,未能搖勻血液標本也是造成此類問題的一大原因。(3)標本量不足。血液標本臨床檢驗過程中對標本樹立數量有著一定要求,如果標本初期采集數量不足,需進行二次采集時將加深將對患者影響;(4)送檢不及時。因醫護人員沒有及時將檢驗標本送至檢驗科,導致無法在相應的時間內完成檢驗,影響醫生對患者疾病的及時診斷。
3.2 解決對策
(1)作為血液標本臨床檢驗工作的重要參與者,護士人員應在標本采集前詳細了解檢驗具體項目內容以及相關注意事項,通過與醫生的積極溝通與交流,掌握患者基本資料,特別是女性患者應盡量規避生理期。此外,護士應嘗試站在患者角度進行思考,與患者開展深度交流,向被檢驗人員普及采血前的相關注意事項,如,避免劇烈運用;禁食等等;(2)定期對采血所需醫療機械設備進行全面檢查,采血前對患者空腹情況進行核對,保證采血量的充足性,并通過輕微搖晃動作,使抗凝劑和標本處于混合狀態;(3)采集標本之后需立刻送到檢驗科,避免血液長時間滯留,整個運輸的過程中盡可能保持動作輕緩,同時給予一定的遮光保存。(4)臨床檢驗科室在接收到相關標本后,應按照具體類別進行檢測,對標本的具體儲存時間與條件進行有效明確,在標本保存過程中應盡量保持操作動作的輕柔性,有效降低溶血問題的發生幾率。此外,進一步強化血液檢測儀器的保養工作,對完成檢測工作的儀器及時進行清晰,并加強對檢驗人員操作實踐的指導與規范。
綜上所述,在血液標本臨床檢驗過程中,應逐步實現對相關質量規章制度的建立與完善,確保臨床檢驗科室內檢驗員對相關基礎檢驗知識的運用能力,促使檢驗科室內各員工綜合職業道德和工作責任度的全面提升,最大限度的降低臨床檢驗不合格現象的發生幾率,全面推進血液標本臨床檢驗合格準確性的有效提升。
參考文獻
楊毅.臨床血液標本常規檢驗分析[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5,15(09):143-145.
孟萌,朱蕾,王麗芹等.失效模式與效應分析在臨床血液標本危急值管理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6,32(34):270-272.
孟宇萌.血液標本臨床檢驗不合格原因和相應優化措施[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24(01):136-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