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體育教學是高等教育提升大學生身體素質和體質健康水平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學校教育和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健康體適能教育在體育活動和體育教學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引入并實施健康體適能教育,對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體育運動和鍛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有著重要的作用[1]。
關鍵詞: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健康體適能教育
1 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面臨的形勢
1)大學生體質持續下滑。將“大學生體質”作為關鍵詞在Internet進行搜索,出現最多的就是關于“大學生體質下滑、大學生體質狀況令人擔憂、大學生體質的問題、拿什么拯救學生的身體”等字段,作為祖國未來棟梁的大學生被貼上了“身體素質差”的標簽。據時代風云網調查顯示,在普通高校中,堅持參加體育鍛煉的學生很少,每周體育課的缺課率也很高,學校運動會的紀錄幾年都沒人能破;網易校園上刊登了一篇關于大學生體質下降的文章,其中指出大學生肺活量持續下降,中長跑成績下降10%多,立定跳遠成績下降1-3厘米,學生近視率達90%等。
2)課程設置不合理,忽視健康教育。高校公共體育課的設置相對單一,加上很多學生上體育課時出現偷懶或逃課的情況,使高校的公共體育課形同擺設,起不到鍛煉的效果。高校的體育課沒有體現高校體育的內涵,體育的教學目標注重對學生的“教”和“練”,忽視了體育鍛煉習慣及終身體育理念的培養,并且項目分類較少,不能提高當代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3)體育教材創編落后和學校對教材選擇的單一。由于國內大學的老師很少會自己寫講稿,所以教材的意義顯得尤為重要。不同的學習階段需要用到不同的教材,現行的體育教材缺乏多樣性,課外活動課教材較少。創編體育課程教材注重教材的傳統性、繼承性和穩定性,對體育課程的科學性、時代發展的新思想跟新知識吸納不夠,缺少時代特征和地方特色。教材的編寫內容單一,趣味性、娛樂性較少,忽視學生的個性、特長和興趣的培養,不利于學生形成一套適合自己鍛煉方法的內容體系。由于種種原因,高校在訂購教材時,往往是一本固定教材用好多年,這就造成教材的單一性,教材內容不具時代特征,學生的體育鍛煉意識和觀念自然也受到影響。
4)體育教學評價指標的建立不夠全面。大部分高校對于學生的教學評價與績效指標看的是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程度,這樣一來對于學生能起到的激勵和引導作用就會變得非常小,而對于學生來說,體育技能的掌握程度與是否適應體育競技與自身的身體素質有很大的關系,一個人運動技能掌握的好,競技技術適應好只能代表這個學生的運動能力強,通常我們稱這種人非常具有運動細胞,但是并不能說這個人非常健康。所以單一的考評技能掌握度與競技體能適應力是不合理也不公平的。
2 健康體適能教育的核心理念
高等教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培養學生健康的體育生活方式,促進學生身體和心理的全面發展,從而培養更多高素質的人才[2]。我國全民健身計劃和陽光體育運動的實施,讓更多的人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但是政策的實施只是從外部條件督促學生參與到體育鍛煉當中,大部分是屬于被動的鍛煉,怎樣將被動運動轉換成主動運動,從內部作用學生主動去參與體育鍛煉,這就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養成自覺的鍛煉行為,進而養成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科學的體育鍛煉,不僅可以有效促進人體健康,而且可以提高心理素質。健康體適能作為一種新的教育理念,主要是指對學生的自我鍛煉、組織、調節等能力進行培養,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鍛煉身體,而且應該讓學生知道如何制定鍛煉計劃,培養自己的鍛煉興趣,并將鍛煉興趣傳遞給周圍的人群,從而走向終身體育的道路,因此,健康體適能教育課程應重視啟發和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保持良好的自身和社會健康的自覺性和責任感。
3 基于健康體適能教育的體育課程教學改革
體育教學模式的概念由三個基本要素組成:即教學指導思想、教學過程結構、相應的教學方法體系。從目前高校體育課程教學面臨的形勢以及高校自身存在的問題中可以發現:教學指導思想陳舊、教學結構單一、教學方法體系不夠系統。種種問題滯后了現如今高校的體育課程教學模式,體育課程教學模式的滯后是影響教學質量的關鍵。所以,有效地提高我國體育課程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需要在健康體適能教育背景下,對體育課程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3]。改革內容如下:
1)明確教學目標。提高體育教學質量,首先需要明確教學目標,在體適能教育的影響下,明確了教學目標的體育課程教學,要將健康的體育鍛煉方式、健康的思維方式、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體育課程教學中,不僅可以提高體育能力、增強體質,還可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自覺鍛煉的習慣,為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打下基礎。在體育課程教學中,要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為學生制定合適的體育鍛煉計劃,讓學生成為體育課程教學的主人。
2)創新教學模式。在體育課程教學中,要以體適能教育理論為基礎,合理規劃課堂教學時間。首先要讓學生對體育知識有一定的了解,為學生講授體育運動技能知識、健康知識等,在學生掌握了相關的知識以后,教師要結合學生自身的情況,制定合理的體育鍛煉計劃,進行實踐技能的示范與教授,要讓學生學會對自身的體育鍛煉進行自我評價,這樣可以使學生將學習到的體育知識應用到體育鍛煉中,之后,給學生留出一部分時間進行練習,另外,在完成體育鍛煉之后,教師要對學生的體育鍛煉效果進行評價,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表揚,對表現不好的同學給予鼓勵。
3)創新教學方法。隨著我國學校教育教學的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已經與當前的學校教育存在較大的差異,所以需要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體育課程教學作為我國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需要進行教學方法的創新。在體育課程教學中,要以體適能教育為基礎,以學生為教學的中心,因材施教,強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的主體地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鍛煉意識。教師要為學生傳授健康的體育鍛煉方法和知識,讓學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完善教學評價體系。教學評價體系不要把學生的結果看得這么重了,要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制定新的教學評價方法,基于健康體適能教育理念實施多元化、豐富化的教學評價,進而對學生的體育認知、情感、健康知識、體育技能等進行綜合評價。要讓學生享受到運動的快樂與學習的樂趣,并且要讓學生通過合適的教學評價體系來確保他們能學會正確的運動并提升健康體適能,讓他們能終生受益。
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是我國體育教學發展的必然趨勢,開展健康體適能教育是創新教育的需要,是現代體育教育理念的需要,是學生自身的需要以及素質教育的需要。引入健康體適能教育,充分發揮健康體適能教育在體育課程教學改革中的作用和影響,可以提高體育課程教學的質量,為學生良好生活習慣、體育鍛煉習慣等的形成和培養提供幫助。體適能教育為我國體育課程改革提供了基礎和依據,有助于推動我國體育課程教學改革。
參考文獻
[1]王放.基于體適能教育的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7,(12):63-64.
[2]閆巧珍.健康體適能理念引入高校公共體育課教學模式探析[J].鄂州大學學報,2014,(11):102-103.
[3]張雷.體育課程改革的健康體適能路徑[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3,(2):53-54.
作者簡介
郭浩然(1994-),男,漢族,河南省許昌市魏都區,學生,碩士,哈爾濱體育學院,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