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壁鑫
摘 要:近年來,隨著城鎮化建設的力度不斷加大,我國的城市規模不斷擴大,雖然這為城市帶來了更多活力,但也帶來了一系列的難題,如:交通壓力不斷增長,環境工程地質問題日益增加等,本文重點針對城市建設中環境地質問題展開了研究。
關鍵詞:城市建設;環境地質問題
城市化建設力度的不斷加大,城市人口數量急速增長,為城市建設和環境地質帶來了巨大的挑戰。城市各種建設工程都會對環境造成巨大的影響,假如不管地質環境的變化而隨意展開城市化建設,那么該城市的環境地質將日益惡化,最后出現各種問題,因此,在展開城市化建設工程過程中,首先需要考慮的就是如何保護城市的環境地質,確保城市發展與環境地質相協調,爭取在不破壞環境地質的基礎下開展各種工程建設。
1 城市環境地質作用
城市地質作用受區域地質環境、氣候分帶條件和人類對環境的作用三方面的因素所制約。具體可分為六大類:由城市熱力場變化引起的地熱地質作用;由地下水圈變化引起的水成地質作用;由靜力負載引起的重力地質作用;由動力負載引起的巖石動力地質作用;由開采礦產和地下建筑引起的地質作用;人為的巖石成因作用。從城鎮的類型和功能看,不同類型、不同功能的城市,其地質作用的側重點和強度也是不一樣的。例如山區城市,挖填方量大,誘發重力地質作用顯著;平原城市,常因過量抽汲地下水而誘發地面沉降;老城市環境工程地質問題較多,人工堆積物作用顯著;對于新城市,當有較好規劃時,環境工程地質問題較少;礦業城市,人為改變滲流場,形成采空區,改變應力場,惡化水質,三廢,污染嚴重,環境工程地質問題較多;風景旅游城市,城市用地往往緊張,地質環境承受城市地質作用的能力較弱;海港城市,間歇性動荷載較大等等
2 城市環境地質的主要研究內容
2.1 區域地殼穩定性評價
區域穩定性主要指現代構造運動、地震運動以及巖漿活動影響下地殼的相對穩定程度。它是城市區域工程地質環境質量的主要問題,涉及活動斷裂、地震活動、構造成因的地裂縫、火山活動及其它不良地質作用的強度等方面。地質資料表明,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地球巖石圈進入了新的強烈活動與調整時期(地史以來的第五個強烈地震活動期,其延持時間很可能超過未來人類歷史),致使不少城市均發生由新構造運動引起的地裂、地陷、滑坡、危巖、崩坍、泥石流、地震及地下水異常(包括地下水水位及水質等異常變化)等各種地質災害。決定地殼穩定性的最突出因素是地震活動。我國地震烈度超過7度的大、中城市已達110座之多。因此,加強地震預報和提高城市整體的綜合抗震能力顯得越來越重要。
2.2 地基條件的勘察
地基條件的勘察主要包括微地貌、巖土體結構及其物理力學性質、水文地質條件等。我國特殊土的分布具有區域性,如軟土主要分布在我國沿海城市,天津、塘沽、長江三角洲、浙江、珠江三角洲以及福建的沿海城市。軟土具有松軟、孔隙比大、壓縮性高和強度低的特點。因此,在軟土地區進行工程建設經常遇到一些工程地質問題,最常見的是墻體開裂、地面裂縫、基坑邊坡塌落或樁基位移、建筑物的不均勻沉降。地下水作為一個易變因素,當其發生變化時經常引起土體物理力學性質的改變。因此,為了保證地基的穩定性及建筑的安全使用,查明地基土體的結構特征、物理力學性質及水文地質條件尤為重要。
2.3 供水條件及水資源保護問題
隨著生產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城市供水量不斷地增加,因此,城市水資源成為制約城市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國水資源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水量僅為世界人均水量的1/4,屬貧水國家。水資源的日趨短缺及由此引起的諸多環境問題已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近年來,由于超采地下水,我國許多城市出現了地面沉降、巖溶塌陷、海水倒灌及泉水枯竭等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如上海、天津、西安、濟南、太原、杭州、青島等。供水條件及水資源保護問題主要包括地下水水源地的選擇、評價,地下水的調節利用,水資源的合理開發、管理和保護。地下水人工回灌是水資源管理與保護的重要方法,尤其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區。因此,對城市水資源進行全面調查,制定合理的城市發展計劃,不僅可以節減工程建設資金,還將對水資源的保護起到一定的作用。
3 改善城市環境地質問題的措施
3.1 城市發展與環境地質和諧統一
在城市建設和發展過程中,要注重對環境地質的保護,不能片面的追求速度而導致環境地質遭受可避免的危害。因此,每個城市建設的設計工程師在設計方案時,除了要保證建設的質量達標,還有對本次工程建設對環境地質可能造成的影響做一定的預測,然后在施工過程中采用科學合理的方式避免或降低施工對環境地質的破壞,如:減少污染物的排放;合理使用各種資源,避免資源的浪費等。為此,在工程施工之前,需要對利用地質勘察技術對地質進行勘察,這樣既能保證環境地質不會造成破壞,也能保證建筑物更加牢固。
3.2 合理控制城市發展與地質容量
每個城市在發展過程中需要對自身的發展進行控制,城市建設的不斷增加雖然能帶來經濟增長等好處,但也要充分考慮地質容量,即:城市在發展過程中,不能因為不斷的進行建設導致城市建設超出了城市環境地質的承受能力,導致環境地質遭到毀滅性破壞。人口的快速增長同時加大了城市對各種資源的需求量,而每個地方的資源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因此,在城市建設開展初期,就需要對本城市的地質容量進行測量,然后以此為基礎,確保發展不會超出地質容量,實現城市建設和環境工程地質之間的和諧統一,全力響應可持續發展政策。
4 結語
綜上所述,城市環境與地質作用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兩個因素。城市建設中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多種多樣,十分復雜,因此應建立綜合評價系統對環境地質進行綜合的評價。在城市建設過程中應當根據城市環境工程地質狀況,合理控制城市發展規模和發展速度,努力協調好城市建設與地質環境之間的關系,對可能出現的地質問題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達到預防的目的,確保城市建設的安全與穩定。
參考文獻
[1]黎海濤,冉妮妮.城市建設中的環境地質問題淺析[J].科技風,2018,32:128.
[2]劉海濤,高書存.淺析城市建設中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J].林業科技情報,2009,4104:90-91.
[3]王亞玲.淺析城市建設中的環境工程地質問題[J].四川水泥,2014,07:1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