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茵
摘 要:中國的戲曲與希臘的悲劇、喜劇和印度的焚劇并稱為三大古老的戲劇文化。中國戲劇起源于歌舞,是由民間歌舞、說唱和滑稽戲這三種不同的形式綜合而成,它經過漢、唐、宋、再到金這幾個時代不斷的改進完善,才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戲曲藝術。其中涉及到文學、音樂、舞蹈、武術、雜技、表演藝術等。經過不斷的發展演變逐漸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武打戲劇為中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但在中國不同民族不同地區的戲曲劇種,據不完全統計多達三百六十多種 。較為出名的就有:昆曲、墜子戲、粵劇、川劇、秦腔、漢劇、河南越調、湖南花鼓戲等等。戲曲音樂在戲曲藝術中較為重要的部分。也是用來區分劇種的關鍵所在,它主要分為音樂歌唱和樂器伴奏兩部分。戲曲藝術的各種表現手段與其有密切的聯系,它與戲劇相適應并充分體現出戲劇性的要求。是一種專為戲劇表演而服務,又與戲劇緊密貼合的一種音樂。
關鍵詞:戲曲音樂;戲曲文化;傳承與發展
中國的戲曲音樂是在中國民族音樂的基礎上衍生發展起來的,其所在內涵與外延,在表現形式及所表達內容,展示出的風格與呈現的色彩都充分的體現出中國民族音樂的特色。中國戲曲在世界藝術領域里都較為獨特,戲曲音樂則更為突出,形成了與世界尤其是歐洲音樂截然不同的風格。在戲劇中,人物形象的塑造及劇情的展示由戲曲音樂來配合完成,它推動著戲劇劇情的發生發展及襯托矛盾沖突的急劇化,它與戲劇表演緊密貼合,并為其服務。凡是流傳下來較為經典的戲劇不僅有優秀的劇本,而且有其獨有的音樂。
1 辯證的理解戲曲傳承、創新發展與保護
在當今這個,快節奏,高科技的時代里戲曲藝術的某方面還是存在危機的。于是人們開始提出保護,提倡傳承,并且認為戲曲藝術的危機是因為沒有很好的創新與發展。但在筆者看來,事實并非如此,較多的“非文化遺產”品類之所以最終走進了“保護名錄”里,就是人們一直用自己以為的創新,將現代的理念與科技技術強加在傳統文化的這片凈土之上,將原本具有獨特風格,獨具文化價值的傳統藝術搞得“四不像”很多的戲曲都是經過歷時長河的沖刷和沉淀,留下了它獨有的韻味和別樣的風采。當今的人們卻因著“創新”而去改變它。那么這種獨具歷時色彩的文化的消亡將是遲早的事兒。如今QQ 微信就像魔咒一樣遍布在我們生活中的各個角落,而戲曲藝術則需要“保護”才能發展,這不是我們想要的結果,最好的發展不是保護,而是傳承。
2 傳承對戲曲藝術延續的重要性
所有的戲曲的形成都承載著當地的歷史、文化、民族特色,語言等。它是由這些因素互相影響,而逐漸發育,在不斷的完善進而走向成熟的過程,最終形成具有地方色彩的戲劇。這也就是戲劇獨具的“鄉音鄉情”離了鄉音鄉情就會淡化。就像安慶作為黃梅戲的發源地,安慶人唱就是地道的黃梅戲獨有的感覺和韻味兒甘肅人、湖北人、也都能模仿,也都唱,但怎么唱就是沒有安慶人那樣的,淋漓盡致,那樣的惟妙惟肖。因此戲曲文化與戲曲藝術要發展就需要很好的傳承。
“創新”的顛覆戲曲文化要防止,隨著現代化社會的發展,各個領域都以創新為生存,創新求發展,來作為口號,并付諸努力,因此戲曲文化也沒能例外,當然這對當下社會大部分行業都是好的。但戲曲文化當下的“創新”就真的是“創新”嗎?舉著創新的旗幟,將戲曲從表演形式上,舞臺布置,燈光音響,音樂搭配等方面“創新”個遍。還有很多的人認為:傳統文化不創新就沒有出路,不創新就沒有發展。對于傳統文化來講,創新是完善,是改良、是補充、而不是顛覆性的改變,尤其在音樂上。在戲曲音樂上很多的“創新”將其改的歌曲不像歌曲,戲曲不像戲曲,秦腔不是秦腔,就連黃梅戲也變得“不正宗”了。戲曲就是戲曲,它是一種帶著精神與情懷的地方戲,將這種地方情懷棄之不顧,亂加改造,是對戲劇文化的璀璨和破壞。如果將這樣不慎重的“創新”持續下去,地方戲劇的這種獨特的韻味,和人文情懷將隨之消失,就慢慢的從人們的記憶里消退,由現代的,流行的音樂文化取而代之,傳統的具有中華特色的文化將在無形中消失殆盡。
3 戲曲文化傳承之戲曲音樂
不論是哪一種戲劇,除去韻白和語言的區別,“手”“身”“步”“法”的表演形式都相差無幾。但戲曲音樂就不一樣了,它是劇種界限劃分的標志。分辨劇中的唱腔而,只待音樂響起便可。所以要想戲曲文化得以很好的傳承,就要注重戲曲音樂的構成、調式特征及唱腔韻律。就像“西皮”“二黃”就像京劇的象征,京劇的劇種符號。近些年來,各種的劇種都在忙于追求“創新”總覺得戲曲音樂“土里土氣”不夠“時尚”這樣做就會將劇中的板式模糊,分辨度降低,也將最具魅力版頭的美感大打折扣。有些地方戲的文化元素及地方性情懷已經喪失。當地人也不能清楚的分辨出那是哪種劇。所以,戲曲文化的發展絕不是亂加更改,和否定,而是肯定其文化魅力及尊重其文化色彩的前提下來完善。一些劇的板式板腔、以及唱腔調式都是歷史積累沉淀下來的人文特色。千般萬變,主干不能變,精髓不能改,例如:一個穿便裝的演員用正宗的傳承,韻味十足的腔調演唱,也能滿足人們對戲曲欣賞的要求。反之,及時服飾妝容都完美精致但,但腔調和韻味都有失戲曲的韻味的表演也會使觀眾大失所望,在懂戲曲,愛戲曲的人來講,這樣的方式“創新”無疑是摧毀戲曲。當然,在當下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中,利用音響,燈光渲染,精美的服飾,精致的妝容,逼真的道具,這也是完全可行的。
不僅是中國戲曲,大部分的傳統文化的消亡都與現代化技術傳播渠道以及工業化生產有關,我們對現代化文明是給與肯定的。這種傳統文的消亡是從觀眾群的流失開始的。一臺戲曲的演出是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的。而觀眾的流失無疑對戲曲演出有很大的影響。很多演出都是一兩場都堅持不下來。那為什么會沒有觀眾呢?除了受現代文化的影響之外。國家和政府要給予適當的引導。就比如英語因著升學、評職稱、出國等需求,在中國占有很大的市場需求。在短短的幾十年里這個行業已經形成了產業鏈,這樣的成果也要歸功于國家有力的引導。同理戲曲文化也可以在國家和政府的引導下對文化傳承和發展的問題迎刃而解。在升學的等環節中,適當的對傳統藝術進行考量,等方法稍加適用就能推動戲曲文化的傳承發展.
4 結束語
傳統的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中中國戲曲文化也是有著數百年的歷史。在這長期發展演變的過程中,不論是在其表現形式上還是在語言辭藻的運用中民族性特色都較為突出。中國戲曲音樂不單是一種音樂,是那個時代,的地方政治,那個時代的經濟文化,那個時代的人文風俗,甚至是那個時代的美學觀點,心中希望。但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間里經過“文化體制的變革”不少深愛藝術的藝術家們不得不離開了戲曲文化,這也使得這一文化迅速衰落,而如今的戲曲行業不斷的被邊緣化,商業化和私營化。終于國家意識到傳統文化對民族的發展有著不可或缺的重要意義。因多次發文支持,使得戲曲文化又有了生的曙光,也將迎來又一輪的蛻變和發展。總之中國的戲曲文化博大精深,包羅萬象有獨具風格。中華民族發展的見證,是歷史的變更中不敗的柱石。要將其傳承、發展,必須處理好此二者的關系。不僅需要經費投入,政策扶持,更需要當下對其的認識,與重視。讓中華民族的文化能流芳百世,挺立在藝術領域的風浪中。
參考文獻
[1]朱方遒.戲曲“程式”理論疏義[D].中國藝術研究院,2017.
[2]陳昊平.經濟下行壓力下企業資金風險管理策略探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7(04):5-6.
[3]張夢嫻.從箏曲《望故鄉》看戲曲音樂元素在箏樂藝術中的運用[D].中國音樂學院,2016.